书城科普读物海洋的现实和未来
47698200000010

第10章 海洋热污染

海洋热污染概述

海洋热污染是水温异常升高的一种污染现象。天然水水温随季节、天气和气温而变化。当水温超过33℃~35℃时,大多数水生物不能生存。水体急剧升温,常是热污染引起的。

水体热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冷却水。首先是动力工业,其次是冶金、化工、造纸、纺织和机械制造等工业,将热水排入水体,使水温上升,水质恶化。根据美国统计,动力工业冷却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的冷却水总排放量的80%以上。一个装机100万千瓦的火电厂,冷却水排放量约为30~50立方米/秒;装机相同的核电站,排水量较火电厂约增加50%。年产30万吨的合成氨厂,每小时约排出22000立方米的冷却水。

水体增温显著地改变了水生物的习性、活动规律和代谢强度,从而影响到水生物的分布和生长繁殖。增温幅度过大和升温过快,对水生物有致命的危险。

水体增温加速了水生态系统的演替或破坏。硅藻在20℃的水中为优势种;水温32℃时,绿藻为优势种;37℃时,只有蓝藻才能生长。鱼类种群也有类似变化。对狭温性鱼类来说,在10℃~15℃时,冷水性鱼类为优势种群;超过20℃时,温水性鱼类为优势种群;当水温为25℃~30℃时,热水性鱼类为优势种群。水温超过33℃~35℃时,绝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水生物种群之间的演替,以食物链(网)相联结,升温促使某些生物提前或推迟发育,导致以此为食的其他种生物因得不到充足食料而死亡。食物链中断可能使生态系统组成发生变化,甚至破坏。

水体升温加速了水及底泥中有机物的物生降解和营养元素的循环,藻类因而过度生长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有机物降解又加速了水中溶解氧消耗。

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随水温上升而加强。例如,水温升高10℃,氰化物毒性就增强1倍;而生物对毒物的抗性,则随水温的上升而下降。

水体热污染区域可分为强增温带、适度增温带和弱增温带。热污染的有害效应一般局限在强增温带,对其他两带的不利影响较小,有时还产生有利效应。热污染对水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热排放工业类型、排放量、受纳水体特点、季节和气象条件等。

各国对水热污染及其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冷却水温度的排放标准。美国、俄罗斯等国按不同季节和水域,制定了冷却水温度的排放标准;德国以不同河流的最高允许增温幅度为依据,制定了冷却水温度排放标准;瑞士则以排热口与混合后的增温界限为最高允许值,确定排放标准。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尚未制定有关标准。

热污染对鱼类的危害

人类是温血动物,对于外界温度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大多属于冷血动物,对于水温的改变非常敏感,忍受热污染的能力也非常有限。鱼类不断地洄游,一方面是为了觅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求适温的环境。例如每年夏季,小管鱼类常洄游到台湾北部沿海;每年冬季,乌鱼常成群在台湾西岸沿海出现。这些都是鱼类寻求适温环境的行为。也就是因为水中生物对水温变化比较敏感,因此热污染在水中比在陆地上更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

热污染提高水温对鱼类的影响如下。

1.加快鱼类的新陈代谢率。

一般而言,水温每增加10℃,鱼的新陈代谢率就加倍,例如,25℃时新陈代谢率为15℃时的2倍,35℃时则增至4倍。水温增加会使水中的溶氧量减少,而鱼类却因新陈代谢加快而需要更多的氧。因此水温增加到某一限度,鱼类便会死亡。每一种鱼的致命温度并不相同,例如北美洲一种褐色鳟鱼的致命水温为26℃,而小龙虾则可以忍受水温升至35℃才死亡。

2.可能使鱼类停止繁殖。

鱼类都是在一小范围的适温环境产卵,水温增高,鱼类排卵的数目往往就会减少,有时甚至无法排卵。而且,水温增高也会影响卵的正常发育。比如说,一种大西洋的鲑鱼受精卵,在2℃的温度中需经114天的孵化,小鱼才出来;水温提高到7℃,孵化期就缩短为90天,太早孵出的未必是健康的小鱼。鱼的成长也会受到影响,水温再提高,受精卵甚至都无法孵化了。因此,在一个比较封闭的水体中,例如小湖或小溪,水温提高到某一限度,虽然没使成鱼立刻死亡,但可能使某些鱼终将绝迹。

3.会减短鱼的寿命。

由于水温增高会缩短卵的孵化时间以及加速鱼的新陈代谢率,因此很容易推想鱼的寿命也会减短。例如北美洲一种淡水水蚤在8℃的水温中可活108天,但在28℃的水中只能活29天,鱼的寿命减短了,当然,就长不到它应有的长度与重量。

食物链

4.可能破坏食物链。

所谓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青蛙;小鱼、青蛙则以蚊虫、小虾等等为食;蚊虫、小虾等则以水草、藻类等为食。上述四类生物死亡后氧化分解产生营养盐分,又可作为水草、藻类等的养料。如果热污染的结果造成其中一类生物的死亡,也可能使得以其为食的生物死亡,依此类推,这个生态系统就可能因此而受到破坏。

提高水温对其他水中生物的影响度,也与鱼类的相差不多。然而鱼类会游泳,如果海洋受到热污染,鱼类尚能避开受污染的地方,伤害会减少一些。但附着在海底的生物,例如珊瑚等,那就难逃一劫了。

核电厂与热污染

核能电厂利用核子反应产生热能发电时,不可能使热能百分之百转换为电力。多余的废热需要利用大量冷水带走,发电机才能运转。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四周环海,海水很容易取得,因此台湾的核能电厂都是建在海边,利用海水冷却,使用过后的海水水温提高了,又被排回海洋。

沿海水温上升一般而言,排放温水有两种方式:1.建一条排放管到离岸稍远处,在中层排放,以避免伤害到海底生物。由于高温的海水较轻,排放后往上浮而渐与上层海水混合,等至浮到海面,水温已降低许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便可降低。利用这种方式排放温水比较好,但所花的成本也较高。2.在海边直接排放于海面,用这种方式省钱,但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较大。到目前为止,台湾现有的三座核能电厂都是用第二种方式,在海边把温水排放于海面。

到2008年为止,在台湾北部沿海的核一、核二厂,排放的温水并未造成多大影响。南部核三厂的温排水却伤害了排水口附近浅处的珊瑚。造成南、北核能电厂的区别并非核三厂的冷却系统设计比核一、核二厂差,而是因为核三厂排水口附近刚好有很多生长良好的珊瑚,再加上当地海水的温度终年都比北部沿海的高3℃~5℃。核三厂所在的南湾在台湾最南端,在冬季时黑潮支流流入台湾海峡,南湾海水主要来自黑潮。夏季时中国南海海水流入台湾海峡,此时南湾海水主要来自中国南海。这两种水团的水温都很高,南湾冬季表面水温仍达24℃左右,夏季则常达29℃,甚至更高。所以它能够忍受温升的空间就小多了,也因此核三厂的温排水对生态的影响特别引人注意。

珊瑚最适合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温暖海洋中生长,台湾气候属亚热带型,特别是南湾海域位在台湾最南端,海水温度全年都在20℃以上,最适于珊瑚生长,而核三厂排水口附近又是珊瑚生长比较茂盛的地方。

根据调查,南湾已发现的珊瑚共有179种之多,这些珊瑚在35℃的高温海水中便会死亡,如在31℃~33℃的水温中,时间稍长,珊瑚便会白化,甚至死亡。

台湾电力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核三厂,有两部发电机。第一部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转,冷却系统排出的温水水量不大,对排水口附近的珊瑚并无多大影响。到了1987年,两部机组开始稳定地同时发电。同年7月,部分排水口附近浅处珊瑚白化了。到了冬天,白化的珊瑚有些又重获生机,但到了来年夏天,珊瑚又白化了,而且面积有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