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
47698100000019

第19章 合理安全地利用核能(2)

海底核电站是人们随着海洋石油开采不断向深海海底发展而提出的一项大胆设想。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独特新颖的海底核电站的蓝图已经绘制出来。此后,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实验,提出了各种设计方案。

在勘探和开采深海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时,需要陆地上的发电站向海洋采油平台远距离供电。为此,就要通过很长的海底电缆将电输送出去。这不仅技术上要求很高,而且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在采油平台的海底附近建造海底核电站,就可轻而易举地将富足的电力送往采油平台,而且还可以为其他远洋作业设施提供廉价的电源。

海底核电站在原理上和陆地上的核电站基本相同,都是利用核燃料在裂变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将冷却的水加热,使它变成高压蒸汽,再去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但是,海底核电站的工作条件要比陆地上的核电站苛刻得多。1.海底核电站的所有零部件要能承受几百米深的海水所施加的巨大压力;2.要求所有设备密封性好,达到滴水不漏的程度;3.各种设备和零、部件都要具有较好的耐海水腐蚀的性能。因此,海底核电站所用的反应堆都是安装在耐压的堆舱里,汽轮发电机则密封在耐压舱内,而堆舱和耐压舱都固定在一个大的平台上。

为了安装方便,海底核电站可在海面上进行安装。安装完工后,将整个核电站和固定平台一起沉入海底,坐落在预先铺好的海底地基上。当核电站在海底连续运行数年以后,像潜水艇一样可将它浮出海面,以便由海轮拖到附近海滨基地进行检修和更换堆料。

人们预计,随着海洋资源特别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将进一步促进海底核电站的研究与进展。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建造在海底的特殊核电站就会正式问世。

海上核电站

在海上建造核电站,有其独特的优点:1.核电站的造价要比陆地上的造价低,这一点很吸引人,因为在同样的投资条件下可以建造更多的海上核电站;2.在选择核电站站址时,不像陆地上那样要考虑地震、地质等条件,以及是否在居民稠密区等各种情况的影响,因而选择的余地大;3.海上的工作条件几乎到处都一样,不存在陆地上那种“因地而异”的种种问题。这样,就可以使整个核电站像加工产品一样,按标准化要求以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制造,从而简化了生产过程,便于生产和使用,大大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建造周期。

由于人们对海上核电站的安全性等问题的看法不同,所以海上核电站虽然有许多特长,但仍然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有人可能担心海上核电站的安全问题,认为核反应堆会将放射性的物质排入海水,影响水中生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其实,这种忧虑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海上核电站和陆地上的核电站一样,都有专门处理废水、废料的措施和方法,绝不会把带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海水中。从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的建立到现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电站是相对安全的,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污染现象。而且与人们担心的情况相反,由于海上核电站建有较高大的防波堤,能引来鱼、虾的洄游,对于海洋生物的养殖和捕捞非常有好处。

目前,人们已对这种优点突出的海上核电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岛国,陆地面积小,适宜建造核电站的地方少,但海岸线却很长,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海上核电站。

在太空中建立核电站

人们已经在陆地上建造了几百座核电站,后来又计划在海上和海底建核电站,接着又将核反应堆搬上太空,建立起太空核电站。

早在1965年,美国就发射了一颗装有核反应堆的人造卫星。1978年1月,前苏联军用卫星“宇宙254”号也装有核反应堆,因控制机构失灵而坠入大气层,变成许多小碎片,散落在加拿大的西北部地区。由于碎片会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存,加拿大政府就此事向前苏联提出抗议,并要求赔偿损失。人们由这一事件开始知道,核反应堆已在超级大国的空间争夺战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将核反应堆装在卫星上,主要是因为它重量轻、性能可靠,而且使用寿命长、成本较低。

在人造卫星上通常都装有各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通信联络机构、电视摄像机和发送系统等,需要大量使用可靠的电能。对于用来探测火星、木星等星体的星际飞行器,配备的电子设备就更多更复杂,而且来回航程要几年到十几年,在此期间,还要与地球保持不断的联系。因此,这种太空飞行器上所用的电源,要求容量更大,性能更加可靠。

起初,人们在卫星和太空飞行器上使用燃料电池,这种电池虽然工作稳定可靠,能提供所需要的电能,但它的成本高,使用寿命较短,不能满足长期使用的需要。后来,人们又采用太阳能电站作为卫星和太空飞行器的电源,然而,当卫星运行到地球背面或具有漫长黑夜的月球上(一个“月夜”相当于地球上的14个昼夜),或者向远离太阳的其他行星飞行过程中,太阳能电池就根本无法工作。此外,即使在有阳光的条件下使用太阳能电池,当需要提供大容量的电能时,仅电池的集光板就大到上千平方米,这在太空飞行中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人们最后终于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卫星和太空飞行器用的电源——空间核反应堆。

在采用核反应堆作为太空飞行器电源之前,还广泛使用了核电池。直到现在,一些太空飞行器还广泛采用这种核电源。核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可达5~10年以上,电容量可达几十至上百瓦。然而,它的电容量与太空核反应堆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太空核反应堆的电容量可达几百瓦至几千瓦,甚至可高达百万瓦。这样,对于要求电源容量越来越大的一些太空飞行器来说,就理所当然地选用核反应堆作为电源了。太空核反应堆在工作原理上与陆地上的基本一样,只是前者由于在太空飞行中使用,要求反应堆体积小,轻便实用。

实际上,太空核反应堆不仅可用作太空飞行器和卫星的主要电源,而且还是未来用于考察和开采月球矿藏的理想电源。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荣的贡献,确保由其本身、或经其请求、或在其监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

1954年12月,第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成立一个专门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机构。经过两年筹备,有82个国家参加的规约会议于1956年10月26日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机构”)的《规约》。1957年7月29日,《规约》正式生效。同年10月,机构举行首次全体会议,宣布机构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组织机构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