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47697100000047

第47章 难及典范——帕特侬神庙

帕特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建于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以无与伦比的美丽和谐、典雅精致,表现了古希腊高度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神韵,达到了古典艺术的巅峰,被人公推为“难以企及的典范”。

帕特侬神庙是雅典卫城中的建筑。卫城原意是国家统治者的驻地,是建在高处的城市,用以抵御敌人的要塞。公元前480年,卫城被波斯人焚毁。希腊人在取得对波斯的胜利后,决定重建卫城。

雅典卫城雄踞在雅典城中央的一个山冈上,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突出表现了希腊建筑在空间安排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建筑的每一部分,无一是直接的裸露,均以某个角度的透视效果呈现。希腊的建筑家把一个个本身结构呈现完美对称的建筑物,依傍地势上的落差,在空间上以不对称、不规则的方式进行排列。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

雅典卫城主要由供奉女神雅典娜的帕特侬神庙、供奉海神波塞冬的厄瑞克忒翁神庙和供奉胜利女神的胜利女神庙构成。它们相互各成一定角度,创造出变化极为丰富的景观和透视效果。当人们环绕卫城前进时,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的建筑景象。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卫城最高点的帕特侬神庙。

帕特侬神庙“帕特侬”在古希腊语中是“处女宫”的意思。因为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所以又称为“雅典娜处女庙”。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和智慧女神,是雅典城邦的守护者。雅典人相信是雅典娜保卫、拯救了他们的城市。

神庙建造时,雅典人正沉浸在希波战争胜利的狂欢中,国民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建造起这座艺术丰碑。帕特侬神庙主要是希腊自由民的创造,他们规定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奴隶,不得超过总人数的1/4。神庙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建造的。

帕特侬神庙建在一个长为9654米,宽为309米的基面上,下面是三级台阶,庙宇东西长70米,南北宽31米。四面是由雄伟挺拔的多利克式列柱组成的围廊,肃穆端庄,高贵大方,有很强的纪念性。神庙正面打破了以往使用6根圆柱的惯例,用了8根石柱,以显国家的雄风。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高1043米,柱底直径19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柱子比例匀称,刚劲雄健,又隐含着妩媚与秀丽。雅典人以惊人的精细和敏锐对待这座神庙:柱子直径由19米向上递减至13米,中部微微鼓出,柔韧有力而绝无僵滞之感。所有列柱并不是绝对垂直,都向建筑平面中心微微倾斜,使建筑感觉更加稳定。有人做过测量,说这些柱子的向上延长线将在上空24千米处相交于一点。列柱的间距也不是完全一致,间距在逐渐减小,角柱稍微加粗,使因在天空背景上显得较暗因而似乎较细的角柱获得视觉上的纠正。所有水平线条如台基线、檐口线都向上微微拱起,山面凸起60毫米,长面凸起110毫米,以校正真正水平时中部反觉下坠的感觉。这样,几乎每块石头的形状都会有一些差别,正好矫正了视觉上的误差。建造者必须拥有极其认真的工作精神和高昂的创造热情,才能完成如此繁杂而精细的处理。

神庙的檐部较薄,柱间净空较宽,柱头简洁有力,洗练明快。神庙顶部是两坡顶,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面的连环浮雕,现存大英博物馆,表现的是雅典娜的诞生以及她与海神争夺雅典城保护神地位的竞争。环绕神殿周围的浮雕板,刻画了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人与拉庇泰人的战争。神庙的饰带浮雕,记载了每4年一度的为女神雅典娜奉献新衣的盛大宗教庆典中的游行队伍:长长的马队疾驰向前,矫健的骏马、健美的青年都生机盎然,充满着节日的喜悦。这些浮雕精美细腻,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雅典卫城节日的兴奋,能聆听到游行队伍的马蹄声和喧闹声,看到众神在奥林匹斯山上俯瞰雅典,接受雅典人的感恩祭祀的情景。这些浮雕曾经涂着金、蓝和红色,铜门镀金,瓦当、柱头和整个檐部也都曾有过浓重的颜色,在灿烂阳光照耀着的白色大理石衬托下,鲜丽明快。

神殿的内部分成正厅和附殿。正厅又叫东厅,厅内原本供奉着著名雕刻大师菲迪亚斯雕刻的雅典娜神像。据载,雅典娜女神身穿战服,高达12米,象牙雕刻的脸孔柔和细致,手脚、臂膀细腻逼真,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她戴着黄金制造的头盔,盔上正中央是狮身人面的司芬克斯,两边是狮身鹫嘴有翅的格里芬。胸前的护心镜上装饰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长矛倚在肩上,刻着希腊人与亚马逊人之战的盾牌放在一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制的胜利女神像,英姿飒爽,威风凛凛。西门内是附殿,贮存财宝和档案。

整个庙宇最突出的是它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细节上的完美精致。神庙的建筑建立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上,反复运用毕达哥拉斯定理,尺度合宜,比例匀称,反映了古希腊文化中数学和理性的审美观,以及对和谐的形式美的崇尚。整个结构中,几乎没有一根直线,每个布局表面都是弯曲、锥形的,或隆起的,这使人们在观察它的外形时,不会因直线产生错觉而影响对和谐与完美的感受。

在帕特侬神庙里,有一些极为伟大的雕塑品,装点在不同的位置,共同构成美妙无比的景观。原来位于东山墙的“三女神”,就是一件不朽之作。据说雕像的设计者是雅典最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亚斯,他是伯里克利的密友,协助他兴建了许多工程,帕特侬神庙就是他担任总监。

帕特侬神庙遗迹“三女神”在古代希腊的神话中,极富神秘色彩。她们是宙斯和夜神所生的女儿,一个专职纺织命运之线,一个分配命运线的短长,第三个负责切断人的命运之线。现存的遗迹已经毁坏得很严重,头部和上肢都不见了,其他部位,包括衣纹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留下来的身躯,却依然显示出惊人的美。雕刻家菲迪亚斯为了能充分利用山墙的空间,巧妙地安排了三人的姿势,一个高高端坐,一个蜷腿席地而坐,另一个斜倚在同伴身上,显得生动和谐,虽精心设计却不显有意雕琢的做作,轻松自如,令人赏心悦目。菲迪亚斯认为“神人同形同性”,因此,他把命运三女神刻画为三个丰满动人的年轻女性。他以高超的技艺为我们塑造出一幅不朽的形象。三个依偎的女神身上柔软地裹着希腊式的宽大纱衣,纱衣是那样的轻柔薄细,像被海水打湿了一样紧贴在身上,隐隐透出女神各自不同的体态,或起或伏,或皱或舒,或叠或平,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构成一种极富魅力的绝妙线条,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女神们玲珑迷人的身躯,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美妙的享受。这些石头仿佛已被赋予了生命,在细密的衣褶下,似乎还能感到她们呼吸的起伏、肉体的温暖,我们不能不为菲迪亚斯的鬼斧神工而惊叹。难怪古代罗马人曾说没见过菲迪亚斯的神像可谓枉活一生。

20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游历过帕特侬神庙后,叹为观止。他是这样描述的:它有可怕的超自然力量,使得方圆数里范围内的一切,均为之碎裂。

这座神庙自建成以来,历经了2000多年的沧桑变化。在公元426年,希腊城邦衰亡后,神庙被改作基督教堂。到了土耳其统治时期,它又变成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一直到17世纪中叶,帕特侬神庙还保存得相当完整,但在1687年,当土耳其和威尼斯交战时,威尼斯人的一颗炮弹打进了被土耳其人充作火药库的神庙内,把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了,神庙毁于一旦。而到19世纪初,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尔金竟雇用工匠,把神庙内雕刻着雅典娜功业的巨型大理石浮雕劫走。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锯凿过程中破碎损毁,有些因航海遇难而沉入海底。幸存的残片现陈列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里。

虽然帕特侬神庙现在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但神庙巍然屹立的柱廊,依然鲜活地传达着高贵典雅、简约庄严的美感,仍然可以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神庙当年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