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47697100000021

第21章 帝皇之城——紫禁城及天安门广场

北京紫禁城是我国最大的、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同时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皇宫。

紫禁城全景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为建造这一浩大的工程,据说永乐帝朱棣曾征集了10多万工匠、百万民工和不计其数的军工。紫禁城建成后,明、清两代的24个皇帝都先后住在这里。共达490年之久。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正中心,它的前面有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安门,后面有景山(今景山公园),左有皇史宬(保存皇室史料的地方),右有西苑(今北海公园和中南海)。整个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紫禁城四周筑有10多米高的城墙,还有宽达52米的护城河。城墙的四个角上,各筑有一座被人们称为“9梁8柱72条脊”的美丽角楼。整个建筑群布局严整统一,形体精美壮丽。

民间传说紫禁城建筑群总共有房屋9999间半,为什么有半间呢?据说明成祖朱棣建造紫禁城时本来想建10000间,但有一天他梦见被玉皇大帝召见,责其建房10000间,与天宫相同,有凌驾于天庭之上的嫌疑,罪不可恕。朱棣醒来后召来刘伯温讨教,刘伯温就建议他建9999间半,以逊于天庭,又不失皇家气派与天子至尊。另一说法是,紫禁城房屋数量是受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以九为大,而10000为极数,含顶点之意,建房10000,似有“满招损”之嫌。故成祖减去半间房,以防招致灾祸,含有“谦受益”的意思。

紫禁城布局十分严谨,整个建筑群由前后两大部分组成。前部称为“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中心。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后面的部分称为“内廷”,由乾清宫、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组成。这是根据中国古代“前朝后寝”的礼制而设计布置的。

整个紫禁城的布局思想和建筑艺术手法,都是为了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渲染皇宫非凡威严的气势。

紫禁城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杰作。

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一般游客都喜欢从天安门进去,穿过端门、午门而入紫禁城。进入午门,前面就是太和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形成一个扁方形的院落,有5座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河叫外金水河,在午门内太和门前的弓形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的5座并列的石桥,是内金水桥),这是进入太和门前的一个过渡。

巨人之路海岸一进太和门,顿时豁然开朗,眼前是一个边长达200多米的方形广场,广场的北部中央就是紫禁城中最壮丽巍峨的太和殿。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紫禁城中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它高2692米,宽6396米,进深3717米,占地面积达2377平方米。太和殿面阔11间,是正殿中间数最大的,它的屋顶也使用了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这都是为了表示至高至尊的地位。殿内中央有一个2米高的平台,上面安放一张金漆雕龙的檀香木宝座。谁登上这个宝座,就是“受命于天”,就是当了万人之上的皇帝。所以,太和殿最重要的用途,就是让每一位新皇帝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宝座的前面有御案,后面有围屏,两旁有金碧辉煌的蟠龙金柱。正对着宝座的殿顶上,有金龙藻井、彩绘梁枋。殿前的露台,上有铜龟、铜鹤等。明清两朝,每逢新皇帝登基即位,皇帝过生日,册立皇后,庆祝元旦、冬至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太和殿过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紧随其后,这三大殿都坐落在一个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上。中和殿是一座正方形的尖顶宫殿,是皇帝参加大典前休息、准备的地方。保和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是皇帝大典前更衣的地方。清朝乾隆以后,也是皇帝设宴和举行殿试的地方。三大殿的汉白玉台基上有1414块栏板,1460个望柱,还有1138个龙头,这些龙头其实都是排水口。每逢下雨,台座上的积水就通过栏板、望柱下的小洞,从龙头的口中吐出。

出保和殿再往北,就是“内廷”。内廷是皇帝起居生活的地方。内廷的第一座宫殿是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后来,皇帝也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

乾清宫内景乾清宫后是交泰殿。这里明朝时曾做过皇后的寝宫,清朝成为放置宝玺的地方。现在此殿藏有乾隆皇帝精选的宝玺25方。交泰殿后是坤宁宫。这儿原先也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改为祭神和举行皇帝大婚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这三座宫殿两边,是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西六宫之南的养心殿,就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从坤宁宫再往北,就到了御花园。园中以钦安殿为中心,有大小建筑20多座,其间点缀着奇石古树,有皇家苑囿的气派。出御花园往北,就是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出了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了。

紫禁城建筑群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的,它所体现的虚实相济、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序列,常使中外建筑家们倾倒。从天安门入端门,到午门,一个门洞套着一个门洞,层层推进,这种笔直幽深的空间变化造成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气氛。一过午门,顿觉开朗,再过太和门,空间更加开阔。这突然出现的占地25公顷的宽阔空间,给正面耸立在汉白玉台基上的太和殿,增添了一种宏大壮丽而又肃穆森然的气势,让人从精神上感到一种震惊和威慑。从天安门到太和殿,地平标高逐渐上升,建筑物形体越来越大,庭院面积逐渐开阔,这些逐步展开的空间变化,如同乐曲中的渐强音,充分烘托了太和殿这个辉煌的高潮。

御花园一角紫禁城的取暖和排水系统也十分巧妙。为了冬天取暖,明朝起就在各寝宫砌起地下火道,只要在殿外台基处大洞火道口烧木炭,热量就可送到各宫。排水系统也很周密,每组宫殿都有支沟通入宫墙外的干沟,这些干沟又分别同太和门外的内金水河及总沟相连,最后再汇入紫禁城外的护城河。此外,为了改进音响效果,宫内的戏楼下都埋设大缸。这些技术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如今,它已成为故宫博物院,供人们参观、游览。青少年朋友可以从它身上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