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47697100000002

第2章 摩天地标——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西藏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84813米,有地球“第三极”之誉。“珠穆朗玛”是佛经中女神名字的藏语音译。山体呈金字塔状,山上有冰川,最长的冰川达26千米。山峰上部终年被冰雪覆盖,地形陡峭高峻,是世界登山运动员所瞩目和向往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是典型的断块上升山峰。在其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基底和上覆沉积岩系间为冲掩断层带,早古生代地层即顺此带自北往南推覆于元古代地层上。峰体上部为奥陶纪早期或寒武——奥陶纪的钙质岩系(峰顶为灰色结晶石灰岩),下部为寒武纪的泥质岩系(如千枚岩、夹片岩等),并有花岗岩体、混合岩脉的侵入。始新世中期结束至海侵以来,珠穆朗玛峰不断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约上升了3000米。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致使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珠穆朗玛峰每年也增高约127厘米。

珠穆朗玛峰周围辐射状分布有许多条规模巨大的山谷冰川,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18条。其中以北坡的中绒布、西绒布和东绒布三大冰川与它们的三十多条中小型支冰川组成的冰川群为主。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冰川覆盖面积约1600平方千米。在许多大冰川的冰舌区还普遍出现冰塔林。古冰斗、冰川槽形谷地、冰川或冰水侵蚀堆积平台、侧碛和终碛垄等古冰川活动遗迹也屡见不鲜。因寒冻风化强烈,峰顶岩石嶙峋,角峰与刃脊高耸危立,遍布着岩屑坡或石海。土壤表层反复融冻形成石环、石栏等特殊的冰缘地貌现象。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珠峰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高峰林立的喜马拉雅山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千米的范围内,群峰林立,重峦叠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四十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000米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千米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海拔7855米)和普莫里峰(海拔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是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所有这些高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波澜壮阔的场面。

雪豹珠峰保护区包含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其他四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整个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开发区三个类型。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基本保持原貌。珍稀濒危物种、新种及特有种较多。初步调查共有高等植物2348种,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两栖动物8种,鱼类10种。其中含有代表该地域特色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4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10种,二级保护动植物28种。如雪豹、藏野驴、长尾叶猴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其中雪豹被确定为保护区的标志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