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47697100000014

第14章 世界之墙——中国万里长城

城墙作为古代的一种防御性建筑,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的蒙昧时代。我国比较成型的城墙在商代初期就出现了,从那时起,历代都有修建,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城墙,当首推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北部,形成的年限较长。早在战国时期,北方各诸侯国为了自卫和抵抗北方匈奴的侵略,就分别建造过长城,但比较分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在北部边界修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并进一步扩建,形成了最早的长城,即秦长城。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全长3000多千米。秦以后,汉朝统治者又加以扩建,向西延至玉门关,向东一直延至吉林。但是,秦、汉这两段长城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只剩下一些残迹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实际上是明代修建的。

明朝修长城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的,在270余年间,大规模的修筑就有18次之多。这条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全长5660多千米,合11300多华里,故称为“万里长城”。

长城远景为了便于分段防守,明长城还将长城分属九个镇,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和甘肃。为了加强防御,局部地区修筑了内外数层长城,如居庸关一段,因距离京城北京最近,修了三道长城,一道是嘉峪关到山海关,一道是山西偏关起经雁门关、平型关到居庸关北口,一道是从固关、娘子关经华北、山西省界,过倒马关、紫荆关而到居庸关南。

长城10000多里的路段上,经过很多的地区,地理情况十分复杂,有黄土高原、沙漠地带、崇山峻岭、河流溪谷及海滨,因此,长城的修建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秦汉长城,在黄土高原一带用土版筑或用未烧的砖坯筑,玉门关一带用沙砾与红柳或芦苇,层层压叠起来,山岩溪谷用木石建筑。明代时,长城的形制趋于稳定,制砖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于是长城均以砖墙,条石、块石以及版筑砌成。城墙截面多数呈梯形,上小下大,高度一般在3~8米,厚度视材料不同酌情而定。如居庸关一段,高度85米左右,底部厚65米,顶部厚57米,宇墙高1米,城墙上能容5马并骑,10人同行。

长城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四种,即城墙、敌台、关口和峰燧。城墙是主体,主要是砖、石砌成。敌台建于城墙之上,每隔30~100米建一座。敌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式就像碉楼,实心敌台只能在顶部瞭望射击。而空心敌台底部可以住人,上部可用于战斗,敌台的间距常控制在火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平时可方便联系,战时可互相策应,有较强的战斗功能。敌台的建筑模式是拱券结构。

关口是一种军事孔道,常设在军事要冲或山势险峻地带。建筑方式也用拱券结构,只是跨度较大。为了加强纵深防卫,在关口四周通常设置营堡、烽燧,有的加建数道短城墙,如举世闻名的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雁门关、娘子关就是。其中筑在两山夹峙中的雁门关是通往山西腹地的要关,四周不仅布置要镇、前哨,还增建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

长城近景关口外或长城外的制高点山冈上,还有一种与敌台,城墙相呼应的建筑:烽燧,这是一种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墩台式建筑,结构形式与城墙相仿。两座烽燧之间的距离常控制在3华里内,台上备有不少干柴,遇有敌情突发时,白天焚烟,夜则举火,层层传递,一直传到总烽燧墩台(又称总台)。总台再派人报战斗指挥部,因此总台的位置十分重要。为了防范敌兵偷袭侵扰,总台四周还筑以高17米,长26米的矮墙。烽燧与敌台不同,一般只用顶部的雉堞和瞭望室,因此当烽燧的墩台全部做成实心时,士兵就利用绳梯上下。墩台中间有孔道井时,士兵就从孔道井中上下。这种用烟火传递军事情报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士兵们的独特创造。

长城修建于几百年到2000年之前,当时的条件非常恶劣,交通也极不方便,修筑长城的施工方法也很落后,但民工们还是发挥了聪明才智,采用了不少科学的方法,如运送石料上山时所采用的斜面、滚木、杆杠等方法,至今仍常被人们运用。2007年7月,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的万里长城雄居新七大奇迹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