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教你制作日常电子
47696500000070

第70章 体温表

这个体温表使用一只运算放大器和一只热敏电阻,可测出36~42℃的各档温度,足够测量体温,其电路图如图7-1。图7-1图中,由传感器热敏电阻R1捡拾的信息,经集成电路IC放大,再经D1~D4组成的桥式电路整流,输出单向信号,经开关电路(BG1及BG2),由电珠DZ显示出来。当电位器W处于不同位置时,DZ的亮度可表示不同的温度值。

集成电路IC用FC3;热敏电阻用负温度系数的金属壳电阻RRC-3J22,标称阻值为10千欧。二极管D1~D4可用2AP9,三极管BGl用3AX31,BG2用3CK9开关管,要求漏电电流要小于100微安。小电珠DZ可用2.5伏或2.2伏电珠。开关K1为双刀单掷开关作高低压电源开关。22.5伏电源可用积层电池,1.5伏电源可用五号电池1节。

把全机装在一个小盒内,电位器旋钮应伸出盒外并准备绘制刻度。热敏电阻R1用软线由机内引出,热敏电阻半卡在一相应粗细的金属管上,顶端的引线即焊在金属管外皮上,另一引线端则从金属管内穿过。如找不到金属管,也可用较硬的塑料管,两引线都由管内穿行。

全机装好后即可进行刻度工作。用半盆温水,插入一温度计,当水温降至42℃时,将热敏电阻探头插进水中,调节电位器W,当DZ最亮时停止,此即42℃的刻度线。用此法刻出41℃、40℃……直到36℃的刻度线即可。如果刻度范围不在此范围(即调W不能使DZ最亮),则可调整一下15K可调电阻的阻值。

使用时,打开开关,将热敏电阻探头放在腋下,调节W至DZ最亮,看一下W刻度,即为被测人的体温。电磁按摩器

近年来,国外科学家发现,通有微弱脉冲电流的电磁线圈,具有一种奇妙的治疗作用。例如,让割断了神经的鸡接受这种变化电磁场的处理,被割断了的神经竟会再生;受伤(断肢)的蝾螈在这种装置的作用下,断肢再生速度提高4倍。同样,对结缔组织的生长和各种伤口的愈合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研究,这是因为当线圈内通过微弱的脉冲电流时,会增强生物损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加快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除国外有这方面的发现外,国内对电磁疗法也有了新的研究和推广。实践证明,电磁疗法对关节炎、神经痛和胃肠轻度不适确有良好的治疗作明。

这里介绍一种简易实用的电磁振动治疗器,制造较方便,适用于关节炎或关节扭伤和腰部酸疼等症状。

将较大的硅钢片剪成长30毫米、宽14毫米的长方形片,剪后务必保持平整,叠成厚14毫米的一叠。如果有现成的“山”字形硅钢片,也可叠成使用。如图7-2所示,剪一条长90毫米、宽40毫米的硬纸,沿长度方向,分成间隔20毫米的4格,画出虚线,折成一长方柱形。用胶水黏住接头处。用硬纸剪成长与宽均为50毫米的2片方块,黏牢在长方形框的两端。待干后,将直径为0.25毫米的漆包线均匀密绕在线框上,共绕3200圈左右,用薄纸包住线圈,外面用胶布缠住,同时留上较长的引出线。

图7-2将剪好的硅钢片插入方框内,尽量塞紧,如果用“山”字形硅钢片,可把绕好的线架套在突出的中心片上,也应尽量塞满。硅钢片上有螺孔的话,应该用螺栓夹紧(如果无螺孔,可剪两条狭铁皮,铁皮两端钻孔,同样用螺栓紧固)。如果不将硅钢片紧紧夹住,通入交变电流后,会发出响声。

在套有线圈的硅钢片上盖一张塑料片。找一段内径为70毫米、高约50毫米的竹管,锯一厚约5毫米的圆木片,木片直径也是70毫米,用万能胶或环氧树脂胶牢在管底,做成一只圆盒。

用木螺钉把线圈架的底板固定在圆盒的底部,盒底开一小孔,把两根导线的头部穿入孔内,与线圈的两根引出线铰接并焊住,分别用黑胶布包住,然后用小螺钉套上垫圈后压紧在盒底。

用较粗的铁丝弯成螺旋状,铁丝的直径约3毫米,其外圈的直径(在松开状态)可略大于竹管内径。在方木板上面盖一张硬塑料片或硬纸片,把铁丝绕成的螺旋圈嵌在竹管口(盖在塑料片上面)。

找一块黑布(最好是黑丝绒),做一只正好能套住此管的圆筒形口袋,从螺旋形铁丝上套入,在盒底收口,即把这一电磁振动器全部包住。

使用时将导线端部的插头插入220伏的电源插座,就可听到轻微的嗡嗡声,将盘有铁丝螺旋圈的那头压在感到酸痛的部位,不一会就能有一种舒服感。大约可连续使用半个多小时,如不感到发烫,还可继续使用更长的时间。

制作时应选用绝缘漆未损坏的漆包线,导线连接处要包好绝缘胶布。使用时不要让它受潮。由于盒身用竹管、木板做成,较为安全。如果你有36伏低压变压器,还可以绕制一只低压电磁振动器,那么使用时更安全了。

这种电磁振动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线圈内通有交变电流时,铁芯内相应地产生交变磁力,引起铁丝圈上下振动。将电磁振动器贴在关节或腰上,除了有变化磁场的作用,还有机械振动的按摩作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