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的环保之路
47689800000009

第9章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意义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5个重要文件,体现了人类对于环境问题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此次大会对全世界未来的文明发展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议程》成为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根据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或者叫环境容量提出来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受到外界影响造成局部破坏后,能在一定时间内由环境自身调节而恢复其原有的功能。但这一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说生态环境是有一定承受极限的。当外界影响超过这一极限时将造成生态环境的长久破坏或永久不可逆转的破坏。所以外界的影响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作用,都必须限制在这一极限范围之内才能维持生态的可持续性。

人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界进化过程的一个产物,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成员。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生存、生活和发展。所以,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首先必须认识清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并非大自然的主宰,人类的一切行为不可超越自然”。因此,人类的活动毫无例外地应服从物质世界的整体规律,在发展经济、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以及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的时候都必须考虑不可超过环境的承受极限。人们必须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但是,人又与其他地球生物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环境,依赖环境而生存,而且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建设的能力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骤增、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出现了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及污染的灾难性现象。人类的活动给大自然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存环境都没有了,又何来发展呢?人与环境的关系无主次之分,也不是谁主宰谁的关系。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地相处、积极地发展,才能使人与环境长期共存。总之,所谓协调与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系统中,人通过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要做到在社会、经济与技术之间,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在自然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和谐统一,以达到经济发展是高效的、社会发展是平等的、环境发展是合理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之前,经济发展被理解为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保持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只强调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忽视贫富两极的分化,出现了贫富悬殊;忽视了环境问题出现了公害和资源短缺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到粗放型增长模式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开始强调均衡地发展社会经济,注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逐渐实现由单的经济增长战略向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转移。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从字面上讲,“发展”是事物向更高、更好、更先进的阶段进化;“持续”是维持长久、不间断、不减弱或不失去动力;“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状态是否长久;“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发展的能力,发展可不可能持续,可不可以持续。针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之中有如下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1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其定义为“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总之,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是,人们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长期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它既能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又能满足人类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欲望;在保护好环境使其不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又能保证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

里约热内卢会议产生了两项国际公约、两项国际声明和一个主要行动议程共5个文件。这5个文件中,《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的文件确定了各国寻求人类发展和繁荣的权利和义务。综合起来共4个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人类方面:“首先人有权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享受健康,丰富生活。但今天的发展绝不能损害现代人和后代人在环境与发展中的需求”。人类首先要明确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人也是环境系统的主要因素。人类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人口增长使之更有利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自然界中能长期生存下去。

(二)经济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无限“增长”,追求高投入、高消费、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只重视生产总值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无偿索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因此,单纯的经济增长即使能消除贫困也不足以构成发展,况且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又会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以这样的经济增长只是短期的、暂时的,而且势必导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成功,不仅以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说叫做生产多少金钱)为标准,还需要计算产生这些财富的同时所消耗的全部自然资源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对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环境破坏承担的风险。这一正一负的价值总和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值。

经济发展是人类永久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它不仅追求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行清洁生产、文明消费)。也就是说,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三)社会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应以提高人类整体生活质量为重点。当前世界大多数人仍处于贫困和半贫困状态,所以《21世纪议程》中提出:持续发展必须消除贫困问题,缩小不同地区生活水平的差距,通过使贫穷的人们更容易获得他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使富国与穷国的发展保持平衡,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社会的发展还应体现公平的原则:既要体现当代人在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分配上的公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要力求公平合理),也要体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必须在考虑自己发展的同时给后代人的发展留有余地。

生态环境通向可持续发展(四)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资源的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掌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了解环境容量及其自净能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各国有开发自己本国资源的权力,但不能造成对环境的危害。为保护环境,各国应依照本国国力加强预防措施,如果造成境外损害应依照国际法给予赔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对环境必须纳入发展计划,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它。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可对环境做重大改变,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总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在不超过生态环境系统更新再生能力的基础上的发展,这样人类的发展应与地球的承载力保持平衡,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得以持续。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是:全球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必须保护和管理好生态环境,让人们世世代代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发展、强调协调、强调公平。只有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得发展在经济上是高效的,在社会上是平等的、负责的,在环境上是合理的。

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我们所面临的是如何将里约热内卢大会精神转变成各国的行动。近几年来,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在落实经济援助上并未实现自己的承诺,也有些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而不顾全局,以援助不发达国家的名义又将自己国家的污染物转嫁到他国,继续破坏那里的环境,掠夺那里的资源;而不发达国家则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上差距仍很大,并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环境,走发达国家老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尽管如此,我们相信伟大的里约热内卢大会精神一定会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的。

共同的生死攸关的利益将人类结成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干净的、丰富多彩的地球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只要各国政府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唤起民众,利用科学家的智慧,发挥企业家的才能,人类一定能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创造新的文明。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可以从两方面下定义,一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二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环境容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绝对容量是指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年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