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奥秘
47689100000043

第43章 农业生产的四季歌诀(2)

这一时期是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繁忙季节,有“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的谚语。由于这时候的气温仍较低,因此插秧后要加强管理。这一时期的茶树正值春梢发育最快的时候,因此要加倍注意。农谚云“立夏时节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时期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摘,防止茶叶的老化。

华北和西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降水仍旧不多,但气温回升很快,再加上春季多风的缘故,蒸发便异常强烈,造成的土壤干旱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严重影响。这一时期盛行一种干热风,是导致减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抗旱防灾的关键性措施就是适时浇灌。立夏时节,杂草生长很快,有“立夏三天遍地锄”的农谚。这一时期的中耕除草不但能除去杂草,还可以抗旱防渍,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因此对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的意义十分重大。

人们把立夏当做一个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这一时节,温度明显升高,雷雨显著增多,农作物生长进入旺季。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重要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以后的收成有密切关系。农谚说,“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作物渐盈——小满

作物开始饱满——小满小满一般在5月下旬,大约在每年公历5月21日或22日。“小满”的意思是夏收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仍未成熟,因此只是小满。中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做好各种准备。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古代将小满也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意思是说,这一时节的苦菜已经枝繁叶茂;喜阴的一些草类不堪强光的照射开始枯萎;麦子逐渐成熟了。

南方有农谚称“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这给予了小满这个节气以新的寓意。这里的“满”形容的是雨水的盈缺,意思是说小满时田里如果不蓄满水,就可能致使田坎干裂,甚至可能造成芒种时无法栽插水稻。俗话说“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意思就是说小满正是适合栽插水稻的季节。事实上,华南地区的夏旱情况确实与水稻栽插面积有直接的关系。

华南的中西部地区情况比较特殊,一般常有冬干春旱,有的年份大雨来的很晚,可能会到6月份甚至7月份。又因小满期间雨量的稀少,所以这些地方的自然降水量常常不能满足插秧的需水量。这一地区有农谚说,“蓄水如蓄粮”,“水如保粮”。为了应对这一情况,这一地区的抗旱工作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方式外,还有特别注意好年景的蓄水工作。另外,还要注意这一时节可能出现的阴雨连绵的天气,这种天气会影响到作物的收晒。

这个时节,北方地区的麦类等夏收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起来,几乎接近成熟,但实际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充实。这时候最该注意的就是做好麦田的防虫工作,还有就是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大风雷雨天气。南方的水稻要抓紧追肥、耘禾,而晴天的话,就要及时地进行夏收作物的收打和晾晒。这个节气之后,35℃以上的高温天气会出现在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防暑工作要重视。

忙碌时节——芒种

芒种芒种一般在6月上旬,即每年的6月6日前后。“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种子的意思。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因此,“芒种”也有“忙着种”之意,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这里的“争时”就是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所说的大忙季节的“三夏”即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在这个时节,四川盆地的麦收季节已经过去,而中稻、红苕移栽也马上就要完成了。大部分地区的中稻都进入了返青时期,嫩绿的秧苗满载生机。有诗句曰:“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正形象地放映了这一时期秀丽的田野景色。芒种时节,应该抓紧栽插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若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这一时期的红苕移栽也要抓紧,最晚不能超过夏至,否则不仅会受到严重的干旱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秋季降温的影响致使薯块的产量明显减少。

炎夏初至——夏至

夏至夏至一般在每年的6月下旬。“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并影响到北极圈,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

“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夏至之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进入田间管理期,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农作物的生长旺盛,田间的杂草和病虫迅速滋长,要及时地进行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

这一阶段,入春以来华南地区雨量东多西少的状况发生变化,华南西部的降水量显著增加,使得降水分布转变为西多东少。这有效地改变了华南西部可能发生的夏旱状况。但也要警惕出现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做好防洪的准备。夏至之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华南东部的多雨状况发生改变,往往发展成伏旱。因此这一地区在伏前要积极蓄水保水,增强抗旱能力,争取农业的丰收。

酷热兆头——小暑

小暑时期是雷雨多发天气小暑一般在7月上旬,即每年的7月7日或8日。“暑”为酷热之意。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小暑的时候风中就没有了凉意,而是带着一股热气;由于天气开始热起来,蟋蟀都离开田野到庭院的角落里避暑;因地面的气温较高,所以老鹰一般都在高空活动。

随着小暑来到,江淮流域的梅雨逐渐结束转而进入盛夏,气温逐渐升高,步入伏旱期;而此时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进入了多雨季节,东南季风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且降水相当集中。这一时期的南方应该注意抗旱,而北方则要注意防涝。此时的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影响,应及早做好蓄水防旱准备。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的农谚,意思是说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过多的降水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负面影响。华南西部此时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这个节气的前后,东北与西北的冬、春小麦都进行着收割工作,其他地方的农业生产工作则主要是进行田间的管理。处于灌浆后期的早稻,要保持田间干湿相间,因为早熟的品种在大暑之前就要收割。这时的中稻已拔节并进入了孕穗期,因此要及时追施肥料,优化产物的品质。正在分蘖的单季晚稻应该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注意病虫的防治,最好在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此时大部分棉区的棉花生长最为旺盛,都基本开始开花结铃,因此要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另外,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在盛夏高温季节十分猖獗,因此适时防治病虫在田间管理上是一个重要环节。

炎热巅峰——大暑

大暑大暑位于7月下旬,即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这一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暑”中“大”有“很”的意思,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午夜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此时田间劳作,多以早、晚进行。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此时正是“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正是由于气温最高,所以农作物的生长也最快;但这一段时期的旱、涝、风灾害也是最为频繁出现的,因此收获、播种、抗旱抗涝以及田间管理的任务比较繁重。

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说,在大暑的时候,腐草上的萤火虫卵化出来;空气湿度增加,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变得潮湿;这一时期经常会出现雷雨天气。

大暑对于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是一个繁忙的时节,这一时期有很多农谚,如“禾到大暑日夜黄”、“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等。及时收获早稻,一方面可以减少后期的风雨对早稻的危害,以确保丰收,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双季晚稻及时地栽插,以得到更多的、充足的生长期。这一时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做好农事安排,如晴天多收割,雨阴天多栽插,栽插的最晚时限是立秋。

盛夏炎热,水分的蒸发非常快,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因此作物的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十分迫切,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说法。这一时期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到最大值,因此也是需水的高峰期,一般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而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因此应该及时灌溉。值得注意的是,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此时的大豆开花结荚也需要充足的水分,有“大豆开花,沟里摸虾”的农谚,因此也要及时了解旱象、及时浇灌。

这一时节的黄淮平原地区,夏玉米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很快就要抽雄,是产量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要重视旱情的出现,以保证丰收。

通常来说,大暑时节正是华南地区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的、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最集中的时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是正常的气候表现大暑是雷暴天气多发时期,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然而,过度的炎热会使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特别是水稻,在强高温下很可能明显降低结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