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奥秘
47689100000040

第40章 发生在春夏秋冬的自然灾害(5)

预防霜冻的几种有效措施

1.熏烟防霜:采用此法防霜冻效果好,而且经济,就是利用燃烧发烟的物体,使其形成烟幕达到防霜的目的。熏烟方法是:测准风向,在防霜地块的上风头,每隔10米左右,挖深30厘米左右,直径为90厘米左右的小型圆坑,下放干草,上堆湿草作为发烟的材料,根据预报,当温度下降到1℃以下。0℃以上时点火放烟。一定掌握好点火的时间,不能过早和过晚。烟幕应持续到天亮太阳升起湿度回升后为止。

2.灌溉防霜:灌溉可以增加土壤的热能量和导热率;同时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辐射冷却。经试验表明:在预计来霜的前一天进行放水灌溉,能使地温提高1℃~2℃,防霜效果理想。

3.喷雾法防霜:在来霜前不断地用喷雾器往作物上喷水,能使作物的叶面凝结上水珠,水珠可以放出潜热,可提高温度,免受冻害。

4.覆盖防霜:一般多用于覆盖蔬菜,可用草帘子、席子、草木灰、塑料薄膜等材料,在霜冻前4小时左右覆盖农作物的表面,日出后除掉,以保持地热量不散失,而防止冻害,防霜的效果较好。

5.自制烟雾弹防霜:可用30%硝铵、30%沥青、40%锯末为原料混合制成。先将锯末和硝铵晒干、压碎、过筛,然后将3种材料混合拌匀,包成筒状药色,中间插上药捻或导火线即成。在来霜之前放置在地里,放置数量可根据地块大小而定,在来霜前1小时左右点燃,就可放出大量浓烟。

雪灾

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它是中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雪灾的发生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中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暴雪预警

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暴雪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进行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储备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

(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

2.暴雪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雪灾和防冻害措施;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备足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

(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

3.暴雪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4)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将户外牲畜赶入棚圈喂养。

4.暴雪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和抢险工作;

(2)必要时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必要时飞机暂停起降,火车暂停运行,高速公路暂时封闭;

(4)做好牧区等救灾救济工作。

寒潮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形成

寒潮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收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零下20℃以下,最低时可到零下60℃~零下70℃。1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零下40℃以下。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寒潮的影响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州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死、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寒潮的预防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