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自然与城市
47688900000026

第26章 噪声污染与控制(4)

正如美国环境科学家所描述的:在美国纽约州坷迪龙狭克山脉的云杉、铁杉树林中,掩映着闪闪发光的布鲁克特劳特湖,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连蛙声都听不到,晶莹的水面下也没有任何生物在活动,而在20年前,宁静的湖水中充满了生气,鳟鱼、鲈鱼和小狗鱼自由自在地嬉游其中,可是如今什么鱼都没有了。这是多么残酷的对比啊!

酸雨还严重侵蚀希腊雅典的女神庙、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印度的泰姬陵。这些古老的建筑,在酸雨的无情洗刷之下,它们正在失去华丽典雅的风姿。一个作家专门写了一本书,历述威尼斯古城遭受的污染,书名为《威尼斯的死亡》,他在书中痛心疾首地宣称:“威尼斯正在死亡,没有挽救的希望了。”由于酸雨对建筑物的严重损害,人们干脆将它称为“石头的癌症”。

酸雨还会影响铁路运输,并使桥梁、水坝、工业设备、供水系统、地下贮罐、水力发电机以及电力和电信电缆所用的许多材料很快受到腐蚀。中国酸雨飘动的情况也日趋严重,1982年开展的一次酸雨普查,在2400多个普查监测的雨水样品中,属酸雨的占44.5%。由于酸雨在空中飘移,是超越国界的全球问题,因此已被各国环境科学家看作20世纪内最难治理的棘手问题之一,被冠以“空中死神”的恶名。酸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不要过于沉湎于战胜自然的喜悦中,人类的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人类。

酸雨更可怕的危害,是直接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在酸雨面前,受害最大的是老人和儿童。由于酸雨的诱发而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的人,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酸雨的变种——硫酸雾和早春的酸性融雪,其危害性也不容忽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多雾的季节溶入雾中,形成硫酸雾以后,它的毒性要大10倍。当每升空气中含有0.8毫克的二氧化硫时,人们在呼吸时感觉并不明显;而同样浓度的硫酸雾就会使人难以忍受。高浓度的硫酸雾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难怪人们惊呼:“酸雨已成为所有想象得出的、破坏性最大的污染物之一,是生活圈中的一种疟疾!”酸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抗议和愤怒,“制止酸雨”成为人们的强烈呼声。

为了降低酸雨的危害,有人想出了这样的主意:将烟囱加高,使烟雾飘得更远,不让烟尘洒落在附近地区,以此来平息周围居民的愤怒。结果如何呢?厂区附近的烟雾虽然减轻了,但是酸雨的悲剧却被送到更远的地方。由于排放出的亚硫酸酐进入更高的空中以后,飘逸范围更广,这等于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污染。

例如,意大利米兰地区排出的烟雾,可以随风越过阿尔卑斯山飘往邻国,而英国、德国的烟雾却降落到了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国家。最不幸的是北欧诸国,因为那里的大气流常常把有毒烟雾带往北方,所以有人说,当今的欧洲北部地区实际上成了化学污染物的垃圾箱。在那里,受害最深的是瑞典、挪威等国。瑞典大气中80%的亚硫酸酐便是由其他国家“馈赠”的,而挪威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有90%是“舶来品”。

因此,酸雨问题成了国际纠纷的一个焦点,北欧国家与英国、德国之间已经为酸雨进行了多年的讼事,双方唇枪舌剑,争吵激烈。但是,如果不从根治酸雨之源入手,问题显然是不可能解决的。

为了防治酸雨,第一步是要对酸雨进行检测。为此,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制成了一种酸雨自动取样器,这种取样器有一个由马达驱动的盖子,天下雨时,盖子就自动打开,雨停时则自动关闭,这样,灰尘或昆虫之类的污染物就不能进入。这种装置内装有8只瓶子,可以收集一星期的雨水样品,并可存储用于以后分析。连续的雨量记录完全计算机化,取样器和记录器都由电池供电,每隔几个月才需要更换一次电池。

二氧化硫

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会氧化而形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驱物。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在0.5ppm以上对人体就有潜在影响;在1~3ppm时多数人开始感到刺激;在400~500ppm时人会出现溃疡和肺水肿直至窒息死亡。

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烟尘有协同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0.21ppm,烟尘浓度大于0.3mg/lL,可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如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和多诺拉等烟雾事件,都是这种协同作用造成的危害。

二氧化硫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使用二氧化硫能够达到使产品外观光亮、洁白的效果,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范围和标准使用,否则,会影响人体健康。

核污染与防治

核污染的危害

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在爆炸高温下呈气态,它们随爆炸火球上升。当爆炸火球温度逐渐下降时,气态物质便凝成颗粒状随蘑菇状烟云扩散,逐渐沉降到地面。这些沉淀的放射性颗粒被称为放射性沉降物。放射性沉降物又可分为近区沉降物和全球性沉降物。近区沉降物是爆炸后几小时至1天内在爆炸区附近和处于下风的几百千米范围的沉降物,这种沉降物颗粒较大。那些细小的放射性颗粒随烟云到达对流层顶部,进入平流层,并随大气环流流动,经过若干天甚至几年才重新回到平流层,这样的沉降物便是全球性沉降物。

核爆炸核爆炸的高度越高,近区沉降物越少。在地面爆炸时,近区沉降的放射性物质占总放射性物质的60%~80%。在离地面30千米以上进行高空爆炸,几乎没有近区沉降物。核试验造成的全球性污染要比核工业造成的污染严重得多。1970年以前,全世界大气层核试验进入平流层的锶90达57.4亿亿贝可,其中55.5亿亿贝可已经降到地面。

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电离辐射对人群健康有不良的影响。自从发现X射线和镭以后,相继出现放射性损伤、皮炎、皮肤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症,以后又发现接触发光涂料——镭的女工患下颌骨癌,铀矿开采工厂患肺癌的可能性特别大。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广岛扔下了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后,当地居民长期受到辐射的影响,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而引起人们对放射性物质危害的重视。

1954年以后,核爆炸试验急剧增多,放射性沉降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全球受到影响。

各种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经过食物链转移进入人体,这个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放射性核素的理化性质和环境因素、动植物体内的代谢情况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等。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射线会对机体产生持续的照射,直到放射性核素蜕变成稳定性核素或全部排出体外为止。

人体受某些微量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并不影响健康。当体内照射剂量大时,可能出现近期效应。这些效应包括出现头痛、头晕、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症状,继而还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体内,可产生远期效应,如出现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

放射性污染物对环境的作用是长期的、永久性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放射性物质和进行核试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放射性物质的利用次数和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同样,人们对它的防范措施也一定会越来越严密,越来越有成效。

核污染的防治

我国核技术发展较快,核电站也已起步,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和处置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问题。国务院于1992年发布了《中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环境政策》。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尚未编制出符合国情的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体规划;废放射源的最终处置问题尚未解决,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部分煤炭开采和应用、化石燃料电厂运行、磷矿和某些较多放射性物质的伴生矿开采与综合利用所产生的大量含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尚未形成制度。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和无害化处理的目标为:制定《中国含放射性物质废物管理的总体对策》,推动和强化放射性废物的安全与无害化管理,达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建设中、低放射性废物示范性处置场、高放射性废物中间贮存场以及核技术应用废物库;建立核电站放射性废物管理体系,实现核电站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定型化和标准化;建立中、低放射性废物跟踪检测和质量保证系统,使放射性废物得到有效监督管理。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将采取以下行动:

制定我国含放射性物质废物管理的总体对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放射性废物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弄清放射性废物的数量与特征;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的环境影响与公众健康危害评价方法及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提出总体对策和具体的管理与补救措施。

制定和完善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法规、标准和技术原则,包括制定《原子能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修订《辐射防护规定》;提出配套的有关实施细则及技术标准。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征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不同症状;周围血液血细胞有量和质的变化。患有白血病的人体内产出的白细胞比实际需要的多,且多为幼稚细胞,不能抗感染。体内这种白细胞的增多,会直接损害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正常健康血细胞的产量。

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