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自然与城市
47688900000011

第11章 物质流(2)

从广义来说,城市环境由形体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方面组成。同时,城市环境又受到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以及管理立法体系等诸因素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一个互相制约、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人类世界从大刀长矛的步行时代,经土枪大炮的马车时代,迈入导弹卫星的汽车时代,促使城市空间从古代只有1~2千米半径的范围扩大到中世纪5~10千米活动范围,最后成为沿高速干道漫延的连绵城市群,城市结构也相应从简单的几何中心到出现次级中心和郊区中心,最后发展成多中心。如果说,经济技术作为动态发展体系,从外部改变社会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而作用于城市的话,那么社会文化动态发展体系则从内部改变社会群体自身,来对城市施加影响。

文化因素总是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决定着人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随着垂直隶属的人际关系转化为网络型社会,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演变成直系家庭或核心家庭结构,个人对自身价值重视和对独立自主行为的追求代替了单向对家庭的义务责任感等等。个人行为场所将逐步扩大,人与人的交往也必然会增加,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分析城市环境,了解社会群体活动特征,寻求其象征系统和形体符号,预测发展的前景,探求与当地居民进行对话的语言,是规划设计的前提。其中首先要确认有特征的城市空间要素,使值得保护的能得到保护,以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多样化。

保护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历来为人们所重视,1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以后,1962年,法国的安德勒·马尔罗提出“历史街区保护”,1967年,英国实行历史环境保护法和对历史地区进行保护性再开发。其他各国也都有对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各种保护法律和实践。毋庸置疑,对人类文化瑰宝是必须加以保护的,然而这仅仅是对组成城市环境的人工元素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如以社会群体活动为线索,对城市环境可建立如下的保护要素框架。

形体环境中的自然元素,常常在规划中被认为与环境污染问题有关而加以保护,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水体、地形、植物等自然元素是组成城市景观特征的重要因素,小溪流水、滔滔大江、缓坡丘陵、崇山峻岭都给城市带来生气和不同特色,更重要的是这些自然元素还可以造就社会群体开展活动的优美环境。

人工元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保护包含3个方面意义。1.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进行不改变原来模样的保存,这是文化遗产的继承,属于历史文物保护;2.对代表城市风貌的历史街区、传统生活区、传统风景区和绿地进行保持外貌形态的保护工作,建筑内部和环境给以改造和改善,这是对城市环境的保护;3.对城市中心、传统的工业和手工艺地区、民族聚居区和组成城市的社区结构进行活动特征和活动规模的保护工作,旨在改造和发展。

世界上很多城市不乏精心保存的历史文物建筑,它们往往构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空间,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协和广场、埃菲尔铁塔;英国的伦敦塔、圣保罗大教堂、特拉菲加广场;意大利罗马的古罗马废墟、圣彼得大教堂;日本奈良的平城宫遗址;美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和中国北京的故宫等等。人们在这些城市空间里参观游览,虽然有的只是断垣残壁或废墟遗址,但仍可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种亲切的延续感。传统文化并非只是过去,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H.G.Gadamer)曾在《真实与方法》一书中谈道:“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基于这种对人与传统关系的理解,我们不仅要继承人类已经创造的优秀的城市空间环境,还要参与到传统城市环境的发展之中,去进一步规定传统。

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是一个成功的城市环境改造实例,常为城市设计工作者引用。该市场临近海湾,是旧日港口仓库区,改建后建筑仍保持原来外貌,恢复了当年港口活动区的历史面貌,内部进行修建,其中一幢用于出售传统食品,另一幢为小型专业服务商店,室内进行了现代化装修,室外增加座椅、灯具、雕像和铺地,把狭长单调的空间改造成亲切宜人,可以举办各种街头演出和其他活动的休息空间,人们到此流连忘返。离昆西市场不远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是外貌平淡的旧式砖石结构房子,同样保持着原貌,内部大厅间里安置着中国菜市场和商业街、日本住宅街、欧洲独立式住宅和其他各种游戏室,来参观的儿童可以拎着中国竹篮去买菜,亦可脱鞋进日本卧室席地而坐,使用筷子,还可去奶奶的房间察看早年生活场景和用具,亲自参与,使活动者兴趣盎然。在室外环境改造上使用了简朴而精心的手法——在建筑入口处置一大奶瓶作为售票亭。这个白色的大奶瓶现已成为波士顿城市标志之一。

这种旨在保护城市环境,参与传统的进展之中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纽约南街海港码头仓库也被改造为出售海鲜的小餐馆。建筑外貌如旧,内部却修建了共享公共空间和步行街,同时更换了铺地,增加了绿化和建筑小品,与港口旧轮船以及新建室内商业步行街一起,又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空间。日本京都清水寺前的产宁坂传统商业街和嵯峨风致区、名古屋的城堡公园都有类似的做法,对历史上形成的建筑和空间利用改造,进行现代化加工。这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则是对城市环境中某些有特点的社会群体活动进行保护。社会群体活动一般包括社会结构中的社区组织和个人行为场所;经济结构中的生产活动和文化结构中的节日、艺术、娱乐活动。世界各国很多城市都有种族聚居区和各种社区结构,形成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面貌。美国洛杉矶的中国城、日本人和朝鲜人聚居区,近年来都逐步进行新的建设,中国式色彩鲜艳的牌楼、龙凤图案装饰以及大屋顶,日本式的枭居,带有木格栅的小屋,黑、白、酱色的石灯、石柱及山水庭园,均给城市增加了多样化文化感。日本东京荒川地区是江户时代的古老工业区,拥挤着众多的小工业和手工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范围扩大后,这些小工业一直受到保护留在原地。目前该地区虽已进入城市中心区边缘地带,工厂里的技术也已从原始产品向高精大发展,周围环境也有所改进,但仍是百十人小厂的聚集地,保持着老城的小尺度特点,与东京赤坂、新宿等城市再开发区形成鲜明比对。日本京都的清水烧和西阵织团地也都保持着原来磁窑作坊和手工纺织的特点。西阵织的建筑仍是坡顶、木栅的街面,清水烧团地却已演变成独立式别墅住宅区,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多样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城市中,艺术、节日和娱乐活动空间也都普遍受到重视和保护。美国波士顿在一年一度的独立节庆祝活动中,有一项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节目,为此,专门在查理士河的绿地丛中盖起了带壳体的露天演出台,并建立了著名指挥菲拉德的纪念像。法国巴黎制高点正兴寿教堂旁有一块艺术家云集地,画家在这里自搭小棚作画、卖画、剪肖像、画肖像。这些活动一直受到市政当局保护,这里也成为游人必到的旅游点之一。日本高山市有全国有名的彩车游行活动,市民对高大彩车所经的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都自觉进行保护,从而保证游行最佳效果。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艰苦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人类自出现聚居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有利于当时、当地生产与生活的居住形式。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早期,农民依附于周围所耕种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手段决定了村落的布点比较分散,村落的规模不可能太大。手工业生产和个体劳动经济的崛起出现了沿交通道建房,前店(铺面)后厂(作坊)的布局形式。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街坊—成街和成坊相结合的形式。这时期的城镇可以说是一个扩大了的居住区,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居住等多项功能。内向庭院式的居住方式代表着当时封闭的社会形态。只是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集中,才有了分区的要求。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物、噪声等干扰,迫使居住区从工业区中分离出去,而商业、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又有了各自的活动范围。可是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弊病,迫使许多社会学家和城市学家寻找对策。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莱根据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设想,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他在给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报告中阐述了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

1.城市主要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

2.邻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设成为尽端式和曲线形,并采用轻荷载路面,使内部保持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邻里的人口应与维持一个小学的规模相适应;

4.邻里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为邻里服务的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场地或绿地上;

5.邻里占地约160英亩(约65万平方米),密度为每英亩10户。它的形状应考虑孩子步行上学都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的服务设施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一个位于小学附近的社区中心。

邻里单位的理论得以实施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是在伦敦外围的卫星城中。著名的哈罗新城由4个居住区组成,每个居住区划分为2~4个邻里单位。全城共有13个邻里单位。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仿效。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建的哥伦比亚新城仍然遵循这些原则,各个社区下分成若干邻里。巴黎周围的5个新城都是吸收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居住区规划中也曾应用了邻里单位的经验,如上海的曹杨新村等。当时我们正全面学习前苏联,生活区多设计为“街坊”形式。周边式的街坊布置和单元式的住宅设计在不少城市产生广泛的影响。北京的三里河和百万庄的双周边布局的街坊,是从前苏联周边式街坊演变出来的。1956年,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前苏联提出了小区的理论。这个理论迅速传到我国。“小区”一词即是由俄文直译过来的。它的设计原则是:

1.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

2.有一套完善的日常使用的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包括一贯制学校、托幼、饭馆、商店等;

3.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创造便于生活的空间。

前苏联最早的一个实验小区——莫斯科新契尔穆舍克区9号街坊体现了上述原则,但还保留了街坊的名称。而北京的第一个小区——夕照寺小区还能看出街坊中轴线和对称的布局手法。1959年,苏联组织了一次莫斯科西南区的住宅区规划方案的国际竞赛。这次竞赛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试点居住区占地75公顷,要求住1.5万~2万人。方案中反映了居住区布局的特点:

1.密切结合原有地形,建筑自由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