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境与人类健康
47688600000041

第41章 造成严重后果的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这种现象被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1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2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黏粒、石块、黏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包括: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崩塌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崩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震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地震与震级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震级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人对小于25级的地震无感觉;25级以上才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