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大自然
47687800000023

第23章 探秘气候变迁之因(2)

火山喷发还影响到碳循环,将地壳和地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然后又沉积到地层中。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发现,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的释放,相当火山活动的130倍。

洋流变化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短期几年或几十年内的涨落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的温度涨落,比大气温度更能代表气候变迁情况;从长期来说,海洋中的温盐环流是海洋深层的缓慢水流,对海洋中热量的重新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为因素

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类就开始影响气候。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影响气候的规模和深度也不断发展。

在人类历史初期,人类还完全是气候的奴隶,人类活动完全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只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中。大约在进入石器时代之前,人类还处在自生自灭状态。进入石器时代以后,人类掌握了火,才开始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这个痛苦的过程,至少经历了100多万年。

以后,人类开始对周围的气候实行局部地有限地改造,衣着和房屋就是一个标志。往后,人们在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中,也开始局部地改变着气候。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但能在各种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采取措施,取得人类适应的气候;而且能够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局部范围内改造气候。人工控制天气也在发展着。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能力的增长,人类主动规划环境、改造气候,把气候环境引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已构成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历史事实来看,人类有对气候有目的地主动积极地改造的方面,也有盲目地、消极被动地使气候恶化的方面。

运用衣着、房屋改造气候,是人类为了适应气候条件,而建立适合自己生存与生活环境的一种技术行为。共同的特点是:在大气候的背景条件下,建立起一种适合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人工小气候环境,从而达到保温、御寒、防风的目的。不同点在于衣着是包装人体的气候壳,能够随着人体移动;能够随着天气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的厚度和层次;能够随着经济水平的差异使用不同的衣着材料,从而控制并调节小气候。房屋则不能移动:不能随意增减厚度和层次;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房屋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门窗局部调节,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和形式的设计,平面布局的安排,都是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一种优化选择。

改变地球表面形态,如植树造林、灌溉农田、干化沼泽、建造水库,也能够改变局部气候环境。植树造林可以挡风挡沙,保持土壤水分,改变空气湿度和温度。建造水库和进行灌溉虽然并不是直接为了改造气候,但是却起到减小气温年、日较差,提高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增加湿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从消极方面看,人类取得了自身的利益的同时,盲目垦荒、刀耕火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气候恶化。因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它对地面水分和热量的保存、交换都有很大作用。据估计,500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亿立方米的水库。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这就是人们呼吁保护森林的气候意义。

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还表现在工业污染物的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是工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表现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利昂气体以及六氟化硫和硫化物气溶胶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它们可能引起急剧的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进而使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层出不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碳化物气体能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的破坏;同时,氯氟碳化物类物质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从而使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有时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直接和不容置疑的影响,例如:灌溉就会改变当地的湿度,有时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现代科学研究倾向于认为在最近几十年内,人类的活动致使全球气温迅速上升。因此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对气候影响的活动并设法消除已经造成的恶果。

其中人类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因为燃烧化石燃料,制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飘尘,此外还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有不同范围的影响,并成为气候变迁的因素。

地球气候史中多次暖期发生时,温室气体含量也较高。在未受到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规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造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否已经或即将破坏大自然的韵律,留给后代子孙一个毁灭的未来。

如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持续升高(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科学家估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90年高出0.9~3.5℃。其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约占70%,其他温室气体约占30%。由于海洋热容量大,比较不容易增温,陆地的气温上升幅度将大于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上升幅度最大,因为北半球陆地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气温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据推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在低纬度地区,原本降水量就比较大的地区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亚与东南亚。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海水温度也上升,体积膨胀加上极区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渐上升,在2100年时将比1990年高出38~56厘米。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体积膨胀,格陵兰及南极洲冰川溶化的影响较小。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我国的所有海滨地带,都在遭受灾害的范围内,主要受灾地区可能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后怎么办呢?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

皮纳图博火山

皮纳图博火山,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经120.35°,北纬15.13°,海拔1486米。1991年前,皮纳图博火山并不知名,在当地没有人经历过火山喷发,也未发现关于该火山喷发的历史纪录记录。1991年6月15日的爆炸式大喷发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喷出了大量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火山喷发使山峰的高度大约降低了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