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恶性传染病,不仅人能够染上天花,动物也能染上天花。天花发生在牛身上,出现一些带有浓浆的疱痘,称为“牛痘”。人染上牛痘很少引起水泡,不会给人留下麻坑,同时对于人也只能染上轻度的天花。因此“牛痘”是控制天花感染的安全方法。
琴纳决定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以验证接种牛痘的安全程度和防病效果。结果和预想的一样,十分理想。但是,在人身上接种牛痘会怎样呢?它很安全吗?不经过实验,是不能普及推广的。用谁来做实验呢?现代医学的第一批人体试验,往往需要招募志愿人员进行。可是,当时琴纳找不到这样的志愿人员,在别人身上偷偷接种又是不道德的。他大伤脑筋,颇费心思。怎么办?他决定在自己儿子身上接种牛痘。一个宗教传说故事使琴纳下了决心。宗教传说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天上帝告诉一个名叫亚伯拉罕的牧人,为了人类和草原上所有畜群的安全,他要亚伯拉罕把爱子以撒奉献为祭品。亚伯拉罕就这么一个儿子,以撒是他唯一的人生寄托。但是,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最后亚伯拉罕还是下决心弃爱子救众生,当他在祭坛上举起尖刀朝着以撒刺去时,上帝通过天使拉住了亚伯拉罕的手……琴纳为幼儿接种牛痘琴纳或许根本不相信这种宗教迷信,但他受到触动。当琴纳的主意遭到亲人的愤怒指责和邻里的制止时,他解释说:“如果能为全人类解除天花瘟疫,献出我的一个儿子不是很值得吗?他的一条命换来的却是成千上万条人命呵!”
当气愤不已的妻子含着眼泪做祷告时,琴纳说:“请相信我,我已经感到万无一失了。”他不顾人们的反对,硬是在儿子身上种上了牛痘。
当琴纳把传染性极强的天花脓浆接种给儿子时,人们都认为他一定是疯了。大家都说他着了魔,要把亲生儿子害死。
琴纳心想,科学不是碰运气和莽撞行事的。为了保险起见,他曾先后观察过许多例挤奶女工。然而,父子亲情毕竟使他牵肠挂肚。结果,一天天过去了,儿子不仅没有传染上天花,就连种痘后出现的略有不适的感觉都没有出现。他身上的瘟神被彻底驱除了。
成功了。儿子接种牛痘后感染的程度比挤奶女工说的还要轻,而且很快就过去了。
1789年是琴纳最忙碌的一年。经过了事实的证明,琴纳的“种牛痘”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信服。很多人从遥远的乡间赶来,请妙手回春的琴纳大夫接种“牛痘”。这时有人劝他说,“保守种痘法的秘密,可以赚大钱。”琴纳却淡然一笑,未加理睬。这一年,琴纳经过反复试验,认为万无一失,这才公开了他的“种牛痘”防治天花的方法,并且写成了《牛痘成因及作用》一书出版。从此,预防天花的琴纳种痘法,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欧洲和世界。
一天,一位神父模样的人化装后来见他,请琴纳为他接种牛痘。琴纳心里觉得好笑。当琴纳推广牛痘法时,封建教会宣扬说,以牲畜的疾病来感染人,是“亵渎上帝”的行为,甚至胡说“人种了牛痘会头上长出牛角来,全身就会长满牛毛,面孔变成牛的模样”。琴纳顶住了这股邪风,他坚信科学事实终究会战胜愚昧的造谣。如今这位教士也不怕“头上长牛角”了。
现代的免疫医学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接种牛痘是最早的免疫治疗法。接种牛痘之所以能够预防天花的道理,直到20世纪,医学才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今天,人们用接种各种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等预防疾病的方法已经普及了。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在地球上灭绝,许多年来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了防止天花病死灰复燃,该组织还明令奖赏发现天花的人。人类能够彻底送走天花这个瘟神,主要应该归功于爱德华·琴纳。知识点免疫学所谓“免疫”原由拉丁字“immunise”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意外的青霉素
自从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以来,人类发明了难以计数的药物,但自始至终药效不减、闯遍天下的,只有青霉素。它具有广谱的抗菌功能,无副作用和不使病菌产生抗药作用等优点。从它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将它视为“神药”。
青霉素药物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年生于英国爱尔沙亚的一座农庄。14岁时,弗莱明遵父命到伦敦去同他那当医生的兄弟住在一起,随后在一家船运事务所当小工。后来,弗莱明继承了一笔为数不多的遗产,得以在圣玛丽医院学医。学习期间,聪颖的弗莱明差不多取得了所有的奖金和奖学金,190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了一名医生。离开了圣玛丽医院以后,弗莱明在赖特的预防接种站里找到一份临时工作,在那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弗莱明1921年,弗莱明和他的助手艾利森发现了溶菌酶。溶菌酶是一种大量分布在动植物组织中、能够溶解病菌的生物酶。当时,弗莱明和助手正在做一项生物培养抗菌试验。当弗莱明观察培养液时,培养液板恰好被一种十分稀少的生物孢子污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种偶然的现象一下子把弗莱明的注意力吸引到早先并不认识的具有溶菌作用的酶上。随即,弗莱明转向酶的研究上,他同艾利森一起对溶菌酶开展试验研究,为后来发现青霉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弗莱明和他的助手研究了7年溶菌酶,本以为它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疫苗或有效的药物,然而,他们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是因为溶菌酶在病原生物方面几乎丝毫不起作用。科学研究总是面临成功与失败,而且失败的总量总是大于成功的总量,失败固然可惜,但宝贵的经验却是千金难买的,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尝到成功的甜头。
事实上,失败获得的经验已为弗莱明打开了通向青霉素的大门。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完成了科技史上彪炳千秋的功业。
1928年夏天格外酷热,赖特生物研究中心破例让大家休一个避暑假,大家都跑向海滨避暑胜地或一切清凉宜人的地方。几天来的连续失败使弗莱明的心情格外烦躁,他胡乱地放下手中的实验,准备去海滨避暑。天气热得人透不过来气,什么事也干不下去。望着实验台上杂乱无章的器皿,弗莱明心想,这在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还是第一次。从前,细心的弗莱明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9月初,天气渐渐凉爽下来了,人们也心平气和了,赖特研究中心的人们陆续回来了。一天,弗莱明来到实验室,观察他度假之前搁放在工作台上的一堆盛有培养液的表面皿。他望着生毛发霉的试验器皿有些追悔未及,应该在度假之前就把这些东西收拾好,他丢弃了这些不能再用的东西。过了不久,弗莱明重新取回其中的一些器皿,作进一步的观察。其中一个试验器皿经过第二次仔细检查之后,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靠近一团真菌的一些葡萄球菌落,明显地被溶解掉了。也许这时弗莱明脑子里已经有了溶菌酶的概念,特别是经历失败的宝贵经验,他决定将这些菌落进一步培养观察,并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于是发现青霉素的历史开始了!
10月30日,弗莱明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第一次记录了有关霉菌试验的情况。弗莱明将真菌菌落在常温下放在盘中培养了5天,再将其他多种生物培养液以条状穿过菌落,然后再用培养液加以培养。他把结果记录下来了:“某些生物体直接朝真菌生长,甚至越过并覆盖住了真菌,而葡萄球菌却在真菌前25厘米处停下了。”在随后的一次试验中,弗莱明把装有混浊的葡萄球菌悬珠体瓶中又加入一些真菌培养液,并在45℃下进行培养观察,3小时之后悬珠体混浊液开始变清了。
弗莱明在他那灰色布面的道林纸笔记本上,用墨水写下了这样一句使他誉满全球的话:“这表明在真菌培养液中包含着有对葡萄球菌有溶菌作用的某种物质”,这“某种物质”后来被命名为青霉素。
葡萄球菌是一种可以致病的细菌,许多疾病就是它从中作祟的结果。如今发现了溶菌物质,怎么能不让弗莱明高兴呢?1928年的圣诞节很快就要到了,处于兴奋状态的弗莱明,盘算着1929年在青霉素研究中作出怎样的成绩。
从1929年1~6月,弗莱明和他的年轻助手里德利·克莱道克一块儿,研究了命名为青霉素真菌的活动情况。青霉素能够生存在许多种不同的生物体中,生命力极强,经过试验证明它对活细胞无毒害作用,一系列试验结果简直使弗莱明高兴极了。他认为青霉素就是他长期梦寐以求的“完美无缺的抗菌剂”。
1929年5月10日,弗莱明将他有关青霉素的论文,正式提交出版。论文的发表并没有给弗莱明立即带来荣誉和地位。相反,青霉素的试验又传来了不祥的信息。一些试验结果使弗莱明把青霉素作为一种全身或局部性抗菌剂的希望破灭了。这些试验显示了它的弱点:青霉素花了4个多小时,才能把细菌杀死;在血清存在的情况下,青霉素几乎完全丧失杀菌能力;如果青霉素通过静脉注射到兔子身上,30分钟之后就会消失在血液中,并不能穿过感染的组织,因而不能将表层下面的细菌消灭……面对困境,弗莱明感到,继续研究青霉素在临床上的使用,恐怕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了。因此他没有去作关键性的动物保护性试验,而这些试验极有可能揭示出青霉素所真正具有的杀菌功能。从此,弗莱明放慢了研究青霉素的工作速度。
1930年以后的10年中,弗莱明发表了27篇论文,他一直将青霉素用于出售的疫苗生产中,他并不鼓励别人去做青霉素的提纯工作,他自己对此也毫无兴趣。1936年,磺胺第一次在世上出现时,更使得青霉素黯然无光,人们几乎忘却了青霉素。
青霉素在它的发现者所处的冷遇,却被牛津试验者的热度所弥补了。从1933年开始,一位名叫欧内斯特·金的化学家专门研究酶,他的研究使青霉素焕发了青春。他在收集文献时发现了弗莱明的青霉素论文,他对弗莱明关于溶菌酶的设想十分感兴趣,他随即又将论文送交弗洛里。青霉素开始显示它的效力了。不久之后,弗洛里证明青霉素既不是溶素,也不是一种酶。但他对青霉素的抗菌效力十分满意。
1940年5月25日,弗洛里进行了动物保护性试验,证实了弗莱明的青霉素菌株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第二年,提纯青霉素的工厂开业了。不久,弗洛里将纯化后的青霉素用于人体病员身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遗憾的是他们发表的成果报告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多大兴趣和反响,甚至连弗莱明本人对此也不置可否。
1942年8月,弗莱明的一位朋友患了脑膜炎,虽经磺胺药物治疗,但仍无效果。眼看病人快死了,弗莱明最后决定采用青霉素。他向弗洛里求援,弗洛里为他提供了一些青霉素并告诉他如何使用。用药之后,濒临死亡边缘的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这位社会知名人士使弗莱明大夫马上成了无数家报纸采访的中心人物,青霉素立刻成了新闻界的宠儿。
随即,青霉素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奇功能,在欧洲引起了一场“青霉素旋风”。不久,青霉素闯遍天下,成了各科医生案头必备的抗菌剂,荣誉像雪崩一样朝弗莱明涌来。
1945年,弗莱明同弗洛里、欧内斯特·金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在这以后的十年里,弗莱明继续攀登在充满着胜利和成功的山路上,他曾经获得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的称号,25个荣誉学位以及140多次重大奖赏、荣誉和奖励。知识点孢子孢子是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孢子一般微小,单细胞。由于它的性状不同,发生过程和结构的差异而有种种名称。生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直接由营养细胞通过细胞壁加厚和积贮养料而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休眠孢子”等。孢子有性别差异时,两性孢子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前者大小相同;后者在大小上有区别,分别称大、小孢子,并分别发育成雌、雄配子体,这在高等植物较为多见。
褒贬不一的DDT
一部农业发展繁荣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不断战胜病虫害的历史。对害虫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18世纪。在19世纪70~80年代,人类防治几例严重病虫害获得成功,成为病虫害防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波尔多液直至今日仍在使用对于波尔多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广泛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其实,波尔多液最早是一个住在波尔多地区的农民涂在葡萄上,防止被人偷盗的。1882年,法国农学家米拉德进一步肯定了波尔多液的药效,从此这种硫酸铜加生石灰制成的混浊液,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良好杀菌剂,于是开始了使用化学农药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