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名人经典诗词
47684900000002

第2章 赋、比、兴的生命力(1)

艺术性很高的诗几乎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其最重要、最常见的传统方法。阅读、欣赏古代诗,往往先要了解它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方法的。

赋、比、兴手法滥觞于《诗经》,其诗篇,或用赋、或用比、或用兴,或比、兴结合运用,为诗歌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以后,这些表现方法被仿效,代代相因,成为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段。

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这种解释中可以发现这一表现方法的两个特点:一是铺陈,二是直言。铺陈,就是铺开来叙述描写客观事物;直言,就是直接把话说出来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铺陈和直言有时难以区分。为了说明问题,分别举例如下。先介绍铺陈。《诗经》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铺陈,达到了“体物写志”的目的。

首先,情景的铺陈,指对某种特定的景物,或抓住一点反复渲染,或从不同角度加以描绘,以突出所要抒发的情感。如《郑风·风雨》诗: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中的铺陈手法,给后世诗人以极深的影响。屈原在《离骚》中,为表现自己不顾路漫修远,上下求索真理的精神,则从天上写到地下,铺陈开来,笔锋所向,潇洒自如,汪洋恣肆。汉赋则将铺陈的手法推向高峰,但也走向极端。有不少诗人极尽铺陈之所能事,在描述某种景物时,上下左右、天南地北地尽力铺陈,扑朔迷离,令人目不暇接。

再介绍直言。直言就是“直书其事”。《诗经》中运用直言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诗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首先,直描情状。这种描写,将一个人的举动直接说出,同时也直接写出一个人的思绪。如《周南·卷耳》第一章写道:“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怀念远行丈夫的妇女。她采卷耳,采了又采,但总是采不满浅浅的“倾筐”,由于她思念远行的丈夫而心不在焉。于是,她索性把筐和菜放在大路旁,神思驰往远方。思妇的这种情状被直接描述出来。又如《周南·汝坟》第一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诗中的“我”是个想念远役丈夫的女子,她沿着汝水的堤岸,将枝条砍了个精光,也没见到丈夫的影子,愁得像清早缺了口粮。诗中直接描述了她的行动和心情,十分感人。

其次是直抒胸臆。这种叙述直接表达一个人的胸怀和爱憎情感。如《邶风·柏舟》第一章:“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遨以游。”这是一个受压抑、被迫害者的自诉。她就像飘荡在河流中的一叶小舟,无依无靠。因而直接诉说自己怀有深忧,而心烦意乱难以成眠,这种苦闷即使是饮酒遨游也不足以排解。又如:《邶风·式微》第一章:“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是劳苦人直接呼出的怨诉。他对天黑了还不能回家,为了老爷在夜露中干活很不满。

再次,直写人物。这种描写是用第三人称,直接写出人物的肖像、行动、对话、心情和一些其他的人物表现。和直描情状与直抒胸臆的不同点在于,后两种情况多以第一人称,或就是描写作者自己。因此,直写人物具有旁观者清的叙述特点。如《卫风·淇奥》第一章,歌颂卫武公的文采品德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中说,卫武公是个有文采的人,像被工匠雕琢过一般,他庄严、大方、轩昂、堂皇,令人难忘。又如《郑风·女曰鸡鸣》,这是一首直接用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诗。仅以第一章为例:“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诗中的妻子不直接叫丈夫起床,而说“鸡叫了”。她怕惊醒丈夫的酣梦,又只能叫他起床。从睡梦惊醒的丈夫以问作答“天亮了!”当妻子肯定地告诉他已是黎明时,他立即表示要去打猎。寥寥数语既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温柔体贴,又写出丈夫的勤劳与责任感。

最后,直叙事件。《诗经》有一些叙事诗,尽管它们的篇幅不长,但是却直接叙述了一个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或历史事件。由于篇幅所限不再附全诗。如《豳风·七月》,这是现存文史材料中最早、也是最完整地记述农民辛勤劳动、生活困苦的农事诗。《卫风·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仍重演着的爱情生活悲剧,即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诗中叙述一个少女被男子追求,终于结为夫妻。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换来的却是因色衰爱弛而被抛弃的悲惨遭遇。在《大雅·生民》中,叙述周人的始祖后稷的业绩。这首诗是关于后稷神话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记载,充满神话色彩。

《诗经》中直言的表现手法不仅上述四种,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影响。

总之,《诗经》中运用以铺陈和直言为主要特征的赋写成的诗很多,对后世的创作影响很大。

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广言之,就是把某种景物或事物明显地比作另外一种事物。简言之,就是比喻、比拟等。但是作为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比喻、比拟并不是“比”的全部,还包括象征、寄托一类的手法。《诗经》中的“比”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首先,设比言志。这种手法是在修辞手法借喻的基础上,要通过设比的形式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种道理。如《剧风·相鼠》中的“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诅咒无礼仪之人。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说明男女相互交往,情深谊长。再如《小雅·伐木》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指出只有得到朋友的帮助,才会和乐而安宁。又如《小雅·鹤鸣》中的诗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在说明其理如同举贤治国一样。这些设比言志的诗句,已成后人的至理名言。

《诗经》以后的诗人,对设比言志的手法不仅袭用,而且有发展。汉代无名氏所写《古诗》云:“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意思是说,甜瓜生于苦蒂,二者不可分;甜枣也往往是生于棘刺,而且总连着荆棘。指出好的东西往往同坏的东西纠缠在一起。曹操《短歌行》末四句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高山并不满足它的高,深海并不满足它的深;周公吐哺求贤,群贤毕至,表示了曹操自己求贤多多益善的心情。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一诗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传诵。人们往往不是取原诗的意旨,而是把写景抒情转化为借境明理,因此令人格外喜欢。宋代苏轼名诗《题西林壁》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把看山的体验化为人生的哲理,说明看问题不要陷于主观境地,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诗中的某些情感和道理逐渐成了人生的真谛。《诗经》中设比言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中寓哲理乃至哲理诗的写作奠下基石。

其次,托物咏怀。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有各种形式。无论是将人物化,还是将物人化,都要抒发某种情怀。

《魏风·硕鼠》是《诗经》中托物咏怀的名篇。诗中将贪婪、残酷的剥削者喻为害人的大老鼠,以抒发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同时表达了渴望寻找“乐园”和“乐土”的理想。《豳风·鸱鹄》一诗,托禽鸟之言,将残暴的统治者喻为鸱鹄,诉说自己所受的迫害,表示了自己的不满情绪。

自《诗经》开始,比的运用就成为古典诗歌,尤其是民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汉乐府《怨歌行》中“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将团扇人格化,以表示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被玩弄的悲惨命运。曹植的《七步诗》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这首诗中,曹植把哥哥比作豆梗,把自己比作豆子,借用这个比喻,来指责哥哥对他的迫害。曹操的名诗《龟虽寿》将托物咏怀的诗歌表现手法巧用到了可夺天工的地步。诗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深知神龟有“竟时”、腾蛇为“土灰”都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但仍以志在千里的老马自比,将自己晚年不服老、要主宰自己命运的雄心壮志,具体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诗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在诗中,作者自比石灰,借人格化了的石灰表示自己不怕烈火焚烧,经得住考验,即使被烧得粉身碎骨也不屈服,要像石灰那样,留得清白在人间,充分表现出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和高洁的情操。

再次,修辞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比喻的种类繁多,比喻用具体的常见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人们理解。这类比喻在《诗经》中最为常见,不胜枚举。这些比喻在每篇诗中,视当时的情、景、人、事的具体情况,贴切地运用,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独句型比喻情况最多,如: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意为:远望看不见她,泪珠儿像雨一样下。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庸风·君子偕老》)

意为:从容的举止,端庄的面貌,山一般的静穆,水一般的明耀。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卫风·伯兮》)

意为:自从哥哥去东方,头发乱得像蓬草一样。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

意为:我想念的那个心上人,温和得就像玉一样。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大雅·云汉》)

意为:提心吊胆,像防霹雳和雷霆。

这种独句的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随手拈来。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句子短小,有些形象化的比喻未能展开,影响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为了强化比喻的效果,《诗经》中还运用了不少的重复型比喻,即在一首诗中的不同章节里,进行只换个别字的重复性的比喻。如:

《王风·采葛》的三章中,分别写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三个重复的比喻,将“月”换成“秋”,又换成“岁”,逐步增加了时间的长度,用以表示诗人和意中人别离之后的相思苦,日甚一日,度日如年。

《王风·大车》在前面两章中,也运用了“大车槛槛,毳衣如焚”,“大车哼哼,毳衣如蹒。”两个重复比喻,强调大车来了,穿细毛袍子的男子来了。他的情人正准备和他大胆私奔时的激动心情。

《郑风·有女同车》的每章前两句用的也是重复比喻:“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它通过作者描写和他同车出游的女子,脸庞像木槿花一样美丽,暗示出这对青年男女出游时的快乐。

《齐风·敝笱》一诗,为了讽刺鲁桓公和文姜的厚颜无耻,带着大批随从一起回国,用了重复比喻。“齐子归止,其从如云。”“齐子归止,其从如雨。”“齐子归止,其从如水。”这种重复比喻配合诗中要表达的感情,加重了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