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走向成功丛书:成功源于信心
47683300000006

第6章 转动改变自己的罗盘(2)

丘吉尔的一生一直抱着一个信念,就是英雄可以创造历史,而他自己正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命里注定要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丘吉尔实现了这个信念,他的一生正是叱咤风云的一生,因为他的存在,不但挽救了英国的命运,也挽救了整个世界的命运。他以其远见卓识、深刻的分析判断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决胜千里之外的政治魄力和雄辩的演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魅力;他以其为英国、为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留下了千古的英名。

丘吉尔爱好军事和政治,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军事和政治。他生性执拗,相当自信。他谋求权力,因为确实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善于掌权。这种自信,使他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政治生涯中,他几起几落。早在1906年,丘吉尔就入阁,先后担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担任至关重要的海军大臣。然而,也是由于他的自信,或者说执拗,在一战中,他几次没有经上司同意,采取轻率的军事行动,最终使海军惨败于攻打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中,他不得不辞去海军大臣职务。1917年,又被劳合·乔治首相任命为军需大臣;但是1929年大选,保守党失利,他不得不离开政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度过了10年的“政治上的荒漠状态”。1940年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首相,但1945年大选,他又被迫下野,直到1951年,77岁高龄再度出任首相。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在政治风浪中取得了胜利。

要想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只有聪明才智、反应敏捷、个人品德以及伟大事业的信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为取得重大成就而敢冒一切风险的品质。丘吉尔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他是敢作敢为的。他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他从不说“不行”或“失败”。

丘吉尔为实现政治抱负,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任何事件的核心人物。1904年他因保守党组织的新政府中没有给一个大臣职位而在下院倒戈,退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他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这个赌注的风险说有多高就有多高。丘吉尔改变党属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许多朋友指责他忘恩负义。因为反戈,丘吉尔由被捧为前途远大的年轻人而被称为“布伦海姆变节分子”,直到11年后,保守党人还提出将丘吉尔排除于内阁之外。但也因为倒戈,他当上了海军大臣。在20年后,他又回到了保守党,当上了财政大臣。

丘吉尔是在张伯伦“绥靖政策”破产,英国遭到德国攻击的危急形势下担任首相的。他以其远见卓识,正确的判断能力,坚毅的战斗决心得到英国人民的信任。

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相信希特勒德国的“德国对英国没有敌意”的谎言,一味地对纳粹德国妥协退让,并支持德国进攻苏联。而丘吉尔对战争的形势进行分析,以其准确的判断能力敏锐地觉察到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和野心,指出“德国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充军备”,准备发动一场使欧洲“德意志化”的战争。他到处发表演说,旨在对德进行积极有力的战争。

他以其英明的主张同苏联化夙敌为盟友,争取美苏和其他同盟者。他说:“我们英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决心消灭希特勒和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以一切可能的援助。”

艾森豪威尔十分尊敬地赞扬丘吉尔的雄才大略,他说:“通过战时与他交往,我发现,对他来说整个地球就像一位智者的操练场地,这位智者可以力图解决海陆空部队部署这样的紧迫问题,而几乎在同一瞬间,又能探索到遥远的未来,仔细考虑参战国在今后和平时期的作用,为他的听众设计着世界的命运。”

摒弃以往经验带来的消极影响

经验最伟大,同时也是最严格的老师。借由经验,你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你会牢记这个教训,然后便开始调整自己,你知道你需要一股超越自己的力量,来替你收拾残局,来纠正你的观念。因此,在你发掘出那股内在威力的同时,你会说:“我相信它。”这么一来,就有一股磁力发自你的体内,帮你引来各种有利的条件。最后,当你的梦想纷纷有了成果,一一成真时,你会说:“果然没错。”

这就是信念发挥其威力的过程,这种信心纵然不是很正统的宗教信仰,却也是很玄奥的精神力量,历来的伟大精神领袖所用以教诲世人的,也就是这种信心。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争斗是无所不在的,不论在自由的国家,或是被奴役的国家。你必须时刻防范,不要被不当的言论所蛊惑,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确定自己所相信的都是不偏不倚、千古不变的真理及事实。如果你不能做到这样,至少,你可以做到不妄下结论,不让不良情绪淹没了你的理性良知。

你应把这些话牢记在心,当你在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到:所有这些权威人士的言论都如出一辙,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要我们相信他。这些人深谙此道。纵然如此,你仍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把你所听到、看到的言论研究一番,要有你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在你接受那些言论之前,尽量让自己能客观、公正地思考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走在正轨上,心中持着“信则灵”的信心,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的决心,那么,不管追求的是什么,一定能成功。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你每年365天,每个星期7天,每天24小时,每分每秒都把意志、信心和信仰化诸行动。只要你这么做,你就会出人头地的。

信心能使你朝着目标超速前进,怀疑则使你往反方向行走;信心永远有正面的引力,怀疑则只有破坏的力量。

这绝对没错。我们都知道,当内心有某些强烈的欲望时,这种欲望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许多事物也都由于强烈的内心需求而得以实现。历来的经济变动,即因人们想追求更多的财富而发生。不过,有了欲望还要有必胜的信心,否则,再强烈的愿望(内在的祈求)都会化成泡影。

“只要你有信心,任何事都有希望。”这些话对你而言都不陌生,可是,你以前做到了多少?你现在又做到了多少?

信念——信心这种东西,当你抓住它后,它就会牢牢依附你。它必须深入你的内心,才能由内而外发挥出力量。当你对某种东西坚信不疑的时候,它就能在你的心灵上生根,而且,它的力量能够加倍地表现于外,只要你不让恐惧、烦忧改变内心的憧憬,亦即你给予潜意识的那幅梦想的原形。那么,它一定会有实现的一天,就像它曾经在意识领域中存在过那么真实。

只要有信心,那么,不妨再重复一次以前说过的话:

“你想要的一切都会变成你的。”

在逆境中获得勇气

有一个名叫拜雅的小孩子。他出生后不久,医生就告诉他父亲,拜雅将是一个终身聋哑的人。

拜雅的父亲感到非常悲痛,但他不肯接受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依然谨记大哲学家爱默生的话:“生命是教导我们不断锻炼自己的信心。无论任何情况之下,只要我们肯去聆听心灵的‘声音’,它就会指引我们,带我们走向正确的路。”

拜雅的父亲坚信他的儿子绝不会是个终生聋哑的孩子,他这个强烈的愿望,一秒钟也没有退却过。他用祈祷的方式,时常对自己的儿子,用“心传心”的方式,将自己的信念传递进儿子的心灵。

这种不肯向逆境妥协的信念,慢慢地产生一个小奇迹。这位父亲写道:

“当拜雅逐渐长大,慢慢地开始对周围的事情产生兴趣,我们发觉到他竟然有轻微的听觉……虽然他没有说话的迹象,这个发现已经给予我们莫大的希望。”

不久,更大的奇迹开始出现了:

“我们买了一部留声机。当拜雅第一次听到音乐时,他几乎是完全陶醉在音乐的旋律里,很快地他把这部机器独占了。之后,我们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小拜雅把一张唱片放了又放,连续了大约2个小时之后,他就站在留声机前面,痴痴地用牙齿咬着留声机箱子的边缘。”

这个就是“骨头引导”声音的原理:小拜雅是利用牙齿与留声机的接触去“导引”声波来“欣赏”音乐。

拜雅拥有留声机之后,他的父亲发觉如果他以双唇碰触孩子的乳突骨并轻声说话,小拜雅是听得懂语言的(注:乳突骨在耳后头盖骨的基部)!如此,拜雅亦开始有正常的语言能力,虽然他的听觉仍然存在障碍。

拜雅的父亲,开始使用心灵的方法,令儿子有了说话的欲望,他在儿子睡前,述说许多关于信心、想象力,和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令小拜雅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常而奋发的孩子。这位父亲写道:

“当拜雅大约7岁的时候,他第一次表现出我们对他的‘输入程序’已奏效了。一连几个月,他要求到外面去卖报纸,但是他母亲对于他的要求始终不肯同意。

“到最后,他自己一个人去做这件事。某天下午,当仆人跟他一块儿留在家里的时候,他偷偷地爬过厨房的窗户,轻手轻脚地爬到外面,开始他的事业。他从隔壁的鞋匠那里借了6先令作为资本,然后把这些钱投资在报纸上,卖光后,连本带利一起再投资,这样反复地卖下去直到晚上,把款项清点,偿还了借来的6先令后,净赚42先令。我和太太晚上回家,发觉拜雅已熟睡,手里还紧握着这些钱。

“他的母亲掰开他的手掌,把钱币拿开,伤心地哭了起来,这又何苦呢?她实在不该为儿子的第一次胜利而哭泣。我的反应刚好相反,我心满意足地笑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努力种植在这孩子心灵里那自信心的种子已经萌芽了。

“他母亲看到的是儿子的第一次商业冒险——一个耳聋的小孩在外面的大街小巷去冒生命危险赚钱;我看到的是一个勇敢、有抱负、满怀自信的小商人——他自发性地投资而又取得胜利。”

小聋子拜雅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除非他的老师对他大嚷,否则他无法听到老师的声音——他是在一种极受限制的封闭式范围内求学。拜雅不肯上聋哑学校,而他的父母亦不允许他学习手势语言。他的父亲觉得他必须过正常的生活,和正常的小孩子一起——虽然这种决定令他们时常要和学校的人员激辩。

当拜雅在高中求学的时候,他曾试用过一种电力助听器,这对他没有多大作用。然而,在拜雅大学毕业前一个星期,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折点。

一间工厂送给拜雅一个电力助听器,作为实验用品。当拜雅把它戴在头上,接通电路之时,突然之间,他好像被神秘力量击中那样。他一生不匮信心地追求的愿望实现了:他第一次像正常人一样,有了正常的听觉!

由于这助听器所带给他的是梦寐以求的转变,拜雅欣喜若狂,他冲向电话机,打电话给母亲,清清楚楚地听到母亲的声音;第二天,他在课室里清楚地听到教授的声音,能够无拘无束地与同学交谈!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聋而复聪已是一件最美好的事,也算是一个圆满结局,但拜雅自幼在他父亲的熏陶下,明白自信、创造性与分享的重要,立刻将这个“克服障碍”的过程变为一种资产。

拜雅写了一封信给助听器制造商,他兴奋地叙述他的经验。他的热诚令制造商大为感动,邀请拜雅到纽约的公司,参观工厂,并和管理阶层及工程师交谈。

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念头在拜雅的心中产生了。他要求制造商安排他去巡回接触全球数以万计的聋人,将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让他们能够借着这种新发明而过正常人的生活。

拜雅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一项彻底的研究,分析了这助听器制造商的销售系统,并想办法与全世界听力有困难的人士取得联系。为了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这个令聋者复聪的发明,他草拟了一个两年的宣传推广计划,并获得制造商的大力支持。

以后的日子,拜雅为千千万万的聋人带来了希望,也为他自己创造了一番事业,带来了很可观的财富。

信心加上行动,任何理想都可成为事实。这些人类心灵可以拥有的品质都是免费的!

永不绝望——不要落入失败的陷阱

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能从绝望的处境中逃脱的人,必能学会坚强的意志,所以不要只是一味地烦恼,应立即采取行动,使自己从绝望中逃出来,你要相信新的一天会将你带到新的地方去。”

你觉得“信心”是一种摸不到、不实在的东西吗?你觉得它无法达到我们一再向你保证的那些目的吗?现在就给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你了解:在百万分之一的求生几率下,信心的力量如何解救一个人的生命。

1946年9月,有一位名叫威廉的水兵,被大浪冲下甲板。他身上并没有穿救生衣。当时是凌晨4点,他置身茫茫大海,远离海岸。没有人知道他上了甲板,当他落水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获救的机会几乎是零。可是,年轻的威廉并没有惊慌失措,他把身上的粗棉布衣脱下,同时在裤脚打结,让里头充满空气,把它当做临时的救生圈。

根据他事后的追述,当时他力图镇定。他以一个下士的训练告诉自己:“不要担心未来。”他想,8点集合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他不在船上,然后会派出救生艇出来搜救他,因为他们这条战舰的航行路线,跟一般商船的路线是大不相同的。

他异常地镇定,偶尔还试着把头靠在充气的棉布衣上休息。可是,波浪却不停地拍打着他,让他无法入睡。他抑制心中的恐惧,依赖他的信心,不断地暗自祈祷:“主,请救救我吧!主,请救救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