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47682500000003

第3章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①。

性相近,习相远②。

【注释】

①人:泛指众人。初:是有生之初。性:是理性之性。本:根本,原来。②性:性情之性。相近:相去不远。习:幼习。远:相去太远。

【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①。

教之道,贵以专②。

【注释】

①苟:如果。性:性情。迁:迁流往下。②教:教诲。专:专心致志。

【译文】

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诲一个人按照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①。

子不学,断机杼②。

【注释】

①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就有道,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择:选择。邻:邻舍。处:居处。②子:即孟子。不学:不读书。机:指织布机。杼:是牵纱的梭子。相传孟子一日厌学回家,孟母一见即怒,割断机杼,教育他努力学习,不要自暴自弃。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方有进益。

窦燕山,有义方①。

教五子,名俱扬②。

【注释】

①窦燕山:人名,本名窦禹钧。幽州人。有义方:是有义方之训。传说窦燕山少时行恶,三十而无子。其父送梦给他让他“速要悔过迁善”“改过呈祥”。他将梦中之言谨记在心,于是周济贫寒,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后生五子,且五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②五子:窦燕山生有五子,长曰仪,次曰俨,三曰侃,四曰称,五曰僖。长子为礼部尚书,次子为礼部侍郎,三子为补阙,四子为谏议大夫,五子为起居郎,都有名于世。名:姓名或声名。扬:是显亲扬名。

【译文】

五代窦禹钧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儿子,都一举成名,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①。

教不严,师之惰②。

【注释】

①教:是为父之教。过:罪过,过错。②教:是为师之教。严:善教之方。师:教书先生。惰:怠惰。

【译文】

生养了子女却不加以教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却不严格要求,这是做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①。

幼不学,老何为②。

【注释】

①子:是为人之子。不学:是不肯读书。宜:应该,适当。②幼:指黑发年少之时。老:指白发衰迈之时。何为:指不能有作为。

【译文】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不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不成器①。

人不学,不知义②。

【注释】

①玉:指美玉。琢:指琢磨。器:指器皿。②义:指义理。

【译文】

美玉如果不经过玉工的打磨雕刻,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①。

亲师友,习礼仪②。

【注释】

①子:是指人之子弟。方:正当,刚,正值。少时:是指年少之时。②亲:亲近。师:老师。友:指朋友。习:学习。礼:关于天理的礼节。仪:人事的法则。

【译文】

为人子弟,当少年之时,应当亲近明师,交结贤友,讲习礼节仪文之事。

香九龄,能温席①。

孝于亲,所当执②。

【注释】

①香:黄香,字文强,东汉时代的江夏(今湖北)人。其年方九岁,即明晓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使枕席清凉,以便父母安寝。每当冬日严寒,则以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使之暖和。龄:岁。温:暖。②亲:指父母。执:紧握,遵守。

【译文】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孝敬父母,就应当向黄香学习。

融四岁,能让梨①。

弟于长,宜先知②。

【注释】

①融:孔融,汉时鲁国(今山东)人,是孔子第三十二代嗣孙。他四岁之时,就晓得逊让之礼。一天,邻居送来一筐梨,诸兄将大的选去,孔融从容取一小梨,旁人问他为何取小梨,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焉能犯上而取僭越之罪也。”②弟:通悌,指善事兄长。

【译文】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能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弟弟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应当趁早知道。

首孝悌,次见闻①。

知某数,识某文②。

【注释】

①首:指头,引申为为首。孝:事奉父母。悌:尊敬兄长。次:是指次一等。见:指眼见。闻:指耳闻。②数:指数目。文:指文理。

【译文】

人生的首务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多见天下之事,多闻古今之理,知道十百千万之数,了解古今圣贤之事。

一而十,十而百①。

百而千,千而万②。

【注释】

①一:数之始。十:数之终。而:连词,及,与。

【译文】

数字从一开始,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

三才者,天地人①。

三光者,日月星②。

【注释】

①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三才”这个名词出自《易经》,本来是形容《易经》的内容广博。《易经·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两之。”②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三光”这个名词出自班固著《白虎通义》:“天有三光日月星。”

【译文】

古书上所指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书上所说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①。

父子亲,夫妇顺②。

【注释】

①三纲:纲,指纲领,法则。“三纲”一词出自班固著《白虎通义》。三纲者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②亲:父子天性。顺:是夫妇好合的称谓。

【译文】

古书上所说的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意,臣子服从国君。父子之间有天性之亲,子女服从父母。夫妇之间有和顺之义,妻子服从丈夫。

曰春夏,曰秋冬①。

此四时,运不穷②。

【注释】

①曰:说,谈到。春夏、秋冬:指春夏秋冬四季。②时:指季节。运:运行,运转。不穷:指春去夏来,秋去冬来,没有穷尽之意。

【译文】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的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无穷无尽。

曰南北,曰西东①。

此四方,应乎中②。

【注释】

①南北、西东:四方的定位,四方也叫方位,是各方向的位置。②应:相应,照应。乎:与。中:南北西东四个方向的聚合点称为中,也指中央。

【译文】

南方、北方、西方、东方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都是与中央点相对应而确定的。

曰水火,木金土①。

此五行,本乎数②。

【注释】

①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说的五行。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生克平衡。五行的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的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②本:根本,本源。数:天理。

【译文】

水火木金土就是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由天理所决定的。

曰仁义,礼智信①。

此五常,不容紊②

【注释】

①仁:指爱心等善良品德。义:是做应当做的事。礼:指人事礼节。智:同知,指有才识而明道理。信:指诚实有信用。②常:天道之常。容:容许。紊:纷乱。

【译文】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这五条准则要遵守,不容许疏忽紊乱。

稻粱菽,麦黍稷①。

此六谷,人所食②。

【注释】

①稻:是禾本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连皮叫稻,去皮叫米。粱:比粟米稍大,有青、黄、白三种。菽:豆的总称。麦:指麦子。黍:即黍米,有红、白、黄、黑四种,能酿酒。稷:指高粱。②谷:谷物的总称。

【译文】

稻、粱、菽、麦、黍、稷是六种粮食,它们是人类的主要食物。

马牛羊,鸡犬豕①。

此六畜,人所饲②。

【注释】

①马牛羊:属上珍三品。鸡犬豕:属下珍三品。马能负重致远,牛能运货耕田,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豕能宴飨待宾,豕,通称猪。②畜:受人类饲养的禽兽。饲:喂养。

【译文】

马、牛、羊、鸡、犬、猪是六畜,是人类饲养后用来吃肉或使用的家畜。

曰喜怒,曰哀惧①。

爱恶欲,七情具②。

【注释】

①喜:高兴。怒:生气。哀:忧伤。惧:害怕。②爱:倾慕,喜欢。恶:憎恶,讨厌。欲:欲念。具:具备。

【译文】

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欲念是人类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七种感情。

匏土革,木石金①。

丝与竹,乃八音②。

【注释】

①匏:是一种植物,果实大而扁,类似葫芦,称为匏瓜,古代常用匏瓜作乐器。土:瓦器,土曰埙,有六孔。革:皮革,指鼓。木,木器,可以做柷、敌。石:玉石之类,可以做磬。金:指铜锣、铜鼓等。②丝:指琵琶琴瑟之类。竹:指笛子、管龠等。

【译文】

用匏、土、皮革、木头、石头、金属、丝、竹这八种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八种乐器,叫“八音”,是乐器的总称。

高曾祖,父而身①。

身而子,子而孙②。

【注释】

①自己之上称父,父之父称祖,祖之父称曾,曾之父称高。②自己以下称子,子之子称孙。

【译文】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①。

乃九族,人之伦②。

【注释】

①孙之子称曾孙,曾孙之子称玄孙。②九族: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世,称为九族。伦:序,指尊卑老幼的秩序。

【译文】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是“九族”,表示着亲族之间的亲疏远近、尊卑老幼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①。

兄则友,弟则恭②。

【注释】

①从:服从。②友:友爱。恭:恭敬。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称为五伦。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称为十义。

【译文】

儿子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妻子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

长幼序,友与朋①。

君则敬,臣则忠②。

此十义,人所同。

【注释】

①序:秩序。②敬:尊重。忠:忠诚,忠于。

【译文】

长辈和晚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臣子要敬重,臣子对君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们都应当共同遵守。

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

①训:训诫,教导,教诲。蒙:如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小孩。讲:讲解。究:考究。②训诂: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合称文章中应停顿断句的地方。

【译文】

凡是教诲小孩读书,必须讲解义理,考究实事,既要详细解释字词意义,又要说明应在哪里停顿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

①初:开始,开头。②《小学》:指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其讲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学其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知其事亲敬长之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合称四书。

【译文】

致力于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有一个开头。首先学习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然后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

《论语》者,二十篇①。

群弟子,记善言。

【注释】

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此书是孔子传道之书,是他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二十篇。共计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七字。都是孔子弟子们所记载的善言。

【译文】

《论语》这部书,共有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一生的嘉言高论。

《孟子》者,七篇止①。

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

①《孟子》: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遵母之教,从学子思,遂成大儒。游于齐、梁列国君主,不能大行其主张。退居邹国,与门徒讲说道德仁义,作《孟子》七篇,共计三万五千三百七十七字。

【译文】

《孟子》这部书由孟轲所著,一共有七篇,其核心内容是宣扬道德和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①。

中不偏,庸不易②。

【注释】

①《中庸》:书名。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学于曾子,作《中庸》一书,授于孟子。《中庸》一篇,共三十三篇,总计三千五百六十八字。②偏:偏差。易:改变。

【译文】

著述《中庸》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中庸的意思是待人接物处理事情要至公至平、至真至正、无太过、无不及。

作《大学》,乃曾子①。

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

①《大学》:书名。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子曾受业于孔子,设教西河,又设教武城。作《大学》一书,俱述孔子之言,分为十章,三纲领,八条目,共计一千七百五十三字。三纲领是“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

著述《大学》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文章的内容是论述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

《孝经》通,四书熟①。

如六经,始可读②。

【注释】

①《孝经》:书名,共十八章,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书。四书: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详加注释而成一书,称《四书集注》。②六经:指《诗》、《书》、《易》、《周礼》、《戴礼》、《春秋》。

【译文】

读通了孔子著述的《孝经》,读熟了“四书”,才能读像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①。

号六经,当讲求②。

【注释】

①诗、书、易、礼、春秋:指上句所说的六经。其中《礼记》分为《周礼》和《戴礼》。当时《周礼》列于六经,今去之而为五经。

②号:号称。当:应当。

【译文】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周礼》、《戴礼》、《春秋》号称“六经”,应当认真研究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①。

有周易,三易详②。

【注释】

①连山:书名,又叫《连山易》,相传是伏羲氏的著作。归藏:书名,又叫《归藏易》,相传是黄帝的著作。②周易:书名,相传是文王、周公、孔子的著作。三易:以上三部书合称为《三易》,也叫《易经》。

【译文】

《易经》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

有典谟,有训诰①。

有誓命,书之奥②。

【注释】

①典:为帝王受命之书记载而成的常法称作典。谟:指大臣匡赞谋猷,以襄圣治的言辞。训:指大臣训迪其君主,以匡不逮的言辞。诰:指晓谕百官和民众的公告。②誓:指人君出师打仗告诫将士的言辞。命:君主给大臣发布的命令。书:指《尚书》。奥:深奥。

【译文】

《尚书》是指上古到西周的文献汇集,义理深奥,它的篇章名目繁多,有典、谟、训、诰、誓、命等。

我周公,作周礼①。

著六官,存治体②。

【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书名,周公所著。②六官:周公根据当时需要,将官制分为六种: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译文】

西周时周公姬旦写了《周礼》,记载了朝廷设立的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部门的情况,保存了当时的有关制度。

大小戴,注《礼记》①。

述圣言,礼乐备②。

【注释】

①大戴是指戴德,小戴是指戴圣,戴圣是戴德的侄子。他们是汉代大儒。注:注释。《礼记》:书名,有两种,戴德所编称《大戴礼》,共八十五篇,戴圣所编称《小戴礼》,共四十九篇。

②备:齐备。

【译文】

“大戴”戴德和“小戴”戴圣都曾汇编《礼记》并作了注解,记述了圣人的语言,详细记载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曰国风,曰雅颂①。

号四诗,当讽咏②。

【注释】

①国:诸侯所封之国。风:民间歌谣之词。雅:正乐之歌。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宗庙祭祖之乐歌。②四诗:《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讽:读,诵读。咏:有节奏地读。

【译文】

《诗经》分为《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所以《诗经》号称“四诗”,应当诵读吟唱。

诗既亡,春秋作①。

寓褒贬,别善恶②。

【注释】

①亡:消失。春秋:原是鲁国史记的旧名,“春秋”为名,取春生秋杀之义,寓含王者的大权。在孔子六十九岁时,他将上自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经历了十二公,凡君臣贤否,寓会盟征伐书名、书爵、书字、书人、编年、纪月之中。当时君大夫,凡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过于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春秋》一书经过孔子的删订,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经典。

【译文】

《诗经》在传世过程中轶失不少,孔子于是编写了《春秋》这部史书,他将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寓含在史实的记载中,以便人们分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①。

有左氏,有谷梁②。

【注释】

①传:注释经义的文字叫传,凡是圣人的著作称经,贤人的著作叫传。公羊:指公羊高,鲁国(今山东)人,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公羊传》。②左氏:即左丘明,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左传》。谷梁:指谷梁赤,作《春秋传》一册,称为《谷梁传》。

【译文】

对《春秋》加以注释发挥的史书有公羊高的《公羊传》、左丘明的《左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称为“春秋三传”。

经既明,方读子①。

撮其要,记其事②。

【注释】

①方:才。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②撮:撮取。

【译文】

经书全部读懂后,才能读诸子百家的著作。读这些书时要注意归纳其中的要点,并记熟其中的事例。

五子者,有荀杨①。

文中子,及老庄。

【注释】

①五子:荀子名卿,楚兰陵人,作《荀子》上下二篇。杨子名雄,汉成都人,作《太玄经》、《法言》二书。②文中子:姓王名通,隋龙门人,作《元经》、《中说》二书。老子:姓李名耳,周初毫邑人,作《道德经》。庄子:名周,楚蒙城人,作《南华经》。

【译文】

子书中的“五子”是指荀卿的《荀子》、扬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说》、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周的《庄子》。

经子通,读诸史①。

考世系,知终始②。

【注释】

①史:指史书,分为两种,一是国史,记载一朝之事,如《汉书》、《晋书》之类;二是通史,记载古今之事,如《通鉴纲目》等。②世系:一姓相承的统系叫世系。

【译文】

经书和子书通晓了,就读各种史书,从中考察各个国朝的世代系统,了解历史事件的始末。

自羲农,至黄帝①。

号三皇,居上世。

【注释】

①羲:伏羲氏,风姓,号太昊。始画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书契代结绳,造网罟教佃渔。农:神农氏,姜姓,号炎帝。兴贷利,制耒耜,尝百草,作医书,制五谷。黄帝:姓姬,名轩辕,其作甲子,造律吕、货币、舟车、宫室等。

【译文】

从伏羲、神农到黄帝,他们三人号称“三皇”,三皇都是上古社会的皇帝。

唐有虞,号二帝①。

相揖逊,称盛世。

【注释】

①唐:唐尧,姓伊祁,帝喾之子,名放勋。生一子名丹朱,因丹朱不肖,始禅位于舜。有虞:虞舜,颛顼六代孙,姓姚,名重华。生子名商均,因商均不肖,禅位于禹。

【译文】

唐尧和虞舜号称“二帝”,他们相互谦逊礼让,把帝位传给贤人,他们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①。

周武王,称三王②。

【注释】

①夏:国号。禹:姓姒,受虞舜禅位当了皇帝,国号夏,历史上称为夏禹王。商:国号。汤:汤王,姓子,推翻夏朝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商,历史上称商汤王。②周武王:文王姓姬名昌,武王是文王的儿子,名发,推翻商朝的统治当了皇帝,追尊其父为周文王。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叫禹,商朝的开国君主叫汤,周朝的开国君主称周武王。他们三人号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①。

四百载,迁夏社。

【注释】

①尧舜二帝不传子而传贤,就是官天下。夏禹王不传贤而传子,就是家天下。从夏禹王到夏朝覆灭共经历十七主,四百三十九年。

【译文】

从夏禹王开始将帝位不传给贤人而传给儿子,使天下成为一家的天下。夏朝延续了四百年,在桀王时灭亡。

汤伐夏,国号商①。

六百载,至纣亡②。

【注释】

①汤:商汤王姓子名履。夏:夏桀王,夏朝的最后一位皇帝。②纣: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朝经历三十主,共六百四十四年。

【译文】

汤王讨伐夏桀王而推翻了夏朝,建立新国号称商。前后延续六百年,到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始诛纣①。

八百载,最长久。

【注释】

①周武王:姓姬名发,后稷十五代孙,文王之子。因为商纣无道,观兵孟津,白鱼入舟,诛伐纣而得天下,建都镐京,国号为周,共经历三十七主,享国八百六十七年。

【译文】

周武王杀掉商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享国共八百余年,是所有王朝中最长久的一个朝代。

周辙东,王纲坠①。

逞干戈,尚游说。

【注释】

①逞:显示,炫耀。干戈:于是盾牌,戈是矛戟,干戈比喻军事或武力。尚:推崇,崇尚。

【译文】

周朝自从周平王把都城从西北的镐京东迁洛阳之后,朝廷纲纪不修,各诸侯国不听周王命令互相发动战争,说客们用各种主张到处游说而受到欢迎。

始春秋,终战国①。

五霸强,七雄出②。

【注释】

①春秋:时代名称,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之间的二百四十二年称为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名称,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秦始皇兼并六国之间的一百八十一年,称为战国时代。②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译文】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代先后有五个强大的霸主,称霸诸侯号令天下;战国时代则出现了七大强国争雄的局面。

赢秦氏,始兼并①。

传二世,楚汉争②。

【注释】

①赢秦氏:姓赢,名政。其兼并六国,自称秦始皇。②二世:名胡亥,秦始皇的儿子。楚:楚霸王,姓项,字羽,自号西楚霸王。汉:汉高祖,姓刘,名邦。

【译文】

秦王赢政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王朝。然而只传到他儿子二世皇帝胡亥时就被推翻,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开始争夺天下。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①。

【注释】

①孝平:孝平帝,名衎。汉哀帝的儿子在位五年,王莽假效周公摄政,置毒酒而弑之。王莽:汉朝人,字巨君,是汉元帝王皇后之侄,官至大司马,杀害了汉平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

【译文】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了汉朝的基业,传到孝平帝刘衎时,政权被王莽篡夺。

光武兴,为东汉①。

四百年,终于献②。

【注释】

①光武: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刘邦第九世孙。东汉:光武中兴之后为东汉,以前称西汉。②献:汉献帝,名协,汉朝最后一位皇帝。献帝时,群雄蜂起。曹操入朝,迁帝于许,自擅汉权,杀死皇后及皇子,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帝为山阳公,东汉灭亡。

【译文】

汉光武消灭王莽中兴汉朝,称为东汉。汉朝包括西汉、东汉两个时期共四百多年,在汉献帝时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①。

号三国,迄两晋②。

【注释】

①魏:指魏主曹丕,曹操的儿子,其篡夺汉献帝帝位,国号为魏。蜀:刘备建的国号。吴:孙权建的国号。鼎:传国的宝物,象征着皇位。②迄:完结,终止。两晋:东晋和西晋。

【译文】

刘备的蜀国、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互相争夺汉室江山,这个时代号称三国时代。司马炎灭掉三国建立了晋朝,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

宋齐继,梁陈承①。

为南朝,都金陵②。

【注释】

①宋:宋高祖姓刘名裕,小字寄奴,辅佐东晋有功,封宋公,又进爵宋王,手是废恭帝篡位为帝。齐:齐高祖,姓萧,名道成。汉相萧何之后。屡建功,封齐王,于是废顺帝篡位为帝。梁:梁武帝萧衍,字叔达。陈:陈武帝霸先,字兴国,梁朝时被封为陈王。②金陵:今南京。

【译文】

刘裕建宋朝,接着被萧道成建立的齐朝所代替,然后是萧衍建立的梁朝和陈霸先建立的陈朝,这四个王朝统称“南朝”,它们的京城都在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①。

宇文周,与高齐②。

【注释】

①北元魏:北魏道武帝,姓拓跋,名珪。至孝文帝时,因为仰慕中国文化,改姓为元,因此称北元魏。②宇文周:北周闵帝,名觉,宇文泰世子。篡夺西魏恭帝位自立,国号周。高齐: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因此称高齐。

【译文】

与南朝同时存在的统治北方的王朝统称为“北朝”。首先是魏朝,魏朝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高洋消灭东魏建立北齐,宇文觉夺取西魏建立北周。

迨至隋,一土宇①。

不再传,失统绪②。

【注释】

①迨:及,等到。隋:隋文帝杨坚。一土宇:统一天下。②统绪:世系。

【译文】

等到隋文帝杨坚兴起,消灭了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周朝,统一了天下,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的帝位只传了一代,便在他儿子杨广的荒淫无度中失去了。

唐高祖,起义师①。

除隋乱,创国基②。

【注释】

①唐高祖:李渊,字叔德。西凉公李昞之子。三世袭封。李渊曾在隋朝做官,立大功,进爵唐王。义师:大兴仁义之师。

②创:开创。国基:建立国家之基础。

【译文】

唐高祖李渊兴起义兵,推翻了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治理了天下之乱,开创了唐王朝的基业。

二十传,三百载①。

梁灭之,国乃改②。

【注释】

①唐朝共传了二十代,共二百八十九年。二十位国主是: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宜宗—懿宗—僖宗—昭宗—昭宣皇帝。②梁:后梁太祖,姓朱,名温。曾在唐昭宗时做官,封梁王。他废除昭宗而篡夺天下,改国号为梁。

【译文】

唐朝共传了二十代,立国将近三百年。后被梁王朱温篡位,建立了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①。

称五代,皆有由②。

【注释】

①梁:后梁太祖朱温,其篡夺唐朝天下,建立梁朝,传了二代,共十七年。唐:后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其消灭后梁当了皇帝,国号为唐,四主三姓,共十四年。晋:晋高祖姓石名敬瑭,沙陀人,篡夺后唐而拥有天下,国号为晋。传了二代,共十一年。汉:后汉高祖,姓刘名知远,侵入中原,当了皇帝,国号为晋,后来改为汉,传二代共四年。周:周太祖姓郭名威,篡汉而当了皇帝,传二代共九年。

【译文】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统称为“五代”,它们的建立都各有由来。

炎宋兴,受周禅①。

十八传,南北混②。

【注释】

①炎宋:北宋太祖,姓赵名匡胤,曾随周世宗南征北伐。契丹入寇,以兵御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火德王,国号宋,故称炎宋。禅:禅让。②南北:南宋和北宋。

【译文】

宋王朝的兴起,是它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皇帝的禅让而建立的。宋朝共传了十八代,它又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辽与金,帝号纷①。

迨灭辽,宋犹存。

【注释】

①辽:北朝辽,姓耶律,胡人。番名阿保机。国号契丹,又改称辽。金:北朝金太祖,姓完颜,名阿骨打,称帝后,初号女真,又改称金。

【译文】

与宋朝同时存在的还有北方的辽国与金国,他们的首领也都号称皇帝。等到金国消灭了辽国时,宋朝仍然存在。

至元兴,金绪歇①。

有宋世,一同灭。

【注释】

①元:元世祖姓奇渥温,名忽必烈,蒙古人。两宋将亡,辽金二国互相争兵。世祖之孙铁木耳,消灭了宋、辽、金,建立了统一的元王朝。绪:世系。歇:停止。

【译文】

到了元朝兴起的时候,金国的命运也就终止了。金国被元朝灭亡以后,宋朝同样被元朝消灭了。

莅中国,兼戎狄①。

九十年,国祚废②。

【注释】

①莅:到。兼:兼并。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称谓。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②祚:指皇帝的地位。

【译文】

蒙古人入主中原,兼并了少数民族地区,传国九十年后,元朝的国运也消失了。

明太祖,久亲师①。

传建文,方四祀②。

【注释】

①明太祖:姓朱名元璋,字国瑞。以布衣起兵,拜刘伯温为军师。南征北伐十八年,剿灭群寇,始成一统,国号明。②建文: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祀:祭祀。

【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长期亲自督帅军队血战,消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他的帝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皇帝。

迁北京,永乐嗣①。

迨崇祯,煤山逝②。

【注释】

①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到了第三世成祖时,把国都迁到北京。永乐:明成祖号称永乐。嗣:继承。②崇祯:明思宗的年号。

【译文】

朱元璋的第四子登上皇位,年号永乐,他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等到传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时,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从此灭亡。

廿二史,全在兹①。

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

①廿:二十。廿二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二十二部官修史书。兹:这里。

【译文】

二十二史全面记载了从上古以来的历史,记叙了各个太平盛世和乱世的史实,从中可以明白各个王朝兴盛和衰亡的原因。

读史者,考实录①。

通古今,若亲目②。

【注释】

①实录:据实记载,绝无虚构叫实录。自唐朝以后,记载帝王个人事迹的史书也称《实录》。②若:像。目:用作动词,看到。

【译文】

研读史书的人,须要考究历代君臣之实录,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就像自己亲眼所见一般。

口而诵,心而惟①。

朝于斯,夕于斯②。

【注释】

①诵:背诵,熟读成诵。惟:思维。②斯:代词,这,这里。

【译文】

凡是求学问的人,在读以上谈到的经史子集等书时,都要能熟读成诵,并能在心中思索其中的道理,这才能有所进益。还要不分早晚,勤奋攻读,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昔仲尼,师项橐①。

古圣贤,尚勤学。

【注释】

①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在其六十八岁时,删《诗》、《书》,赞《周易》,定《礼》、《乐》,修《春秋》,尊为“至圣先师孔子”。项橐:春秋时代鲁国人,七岁时为孔子师,十一岁死亡,人称小儿神。

【译文】

从前圣人孔子曾以七岁的孩子项橐当作老师来请教。这些古代的圣贤之人,尚且如此勤学好问,那么我们普通人就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才对。

赵中令,读鲁论①。

彼既仕,学且勤②。

【注释】

①赵中令:姓赵,名普,字则平。宋时赵普曾在宋太祖、宋太宗手下做官,任中书令之职,日则治理国事,夜则读《鲁论》,太祖曾问他为何读《鲁论》,他回答说:“若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这《鲁论》语中矣。”②仕:做官。

【译文】

宋朝的中书令赵普一生研读《论语》这本书。在他任宰相之职后,不仅继续学习而且十分勤奋。

披蒲编,削竹简①。

彼无书,且知勉②。

【注释】

①蒲:草,又叫菖蒲,蒲编是用草蒲编织的席子。竹简:用竹子削成的薄片,用来写字。②彼:他们,此处指汉时的路温舒和公孙弘。前者家极贫,替人牧羊,将蒲草编织成席,借人《尚书》抄而读之。后者同样贫穷,替人牧猪于竹林,于是削了许多竹简,借人《春秋》抄而读之。后来两人都当了卿相,名扬四海。

【译文】

汉代的路温舒少年时用蒲草编成席子把借来的《尚书》抄在上面加以学习;公孙弘少年时削竹片抄录《春秋》来诵读。他们无钱买书,却能勤奋自勉刻苦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①。

彼不教,自勤苦。

【注释】

①头悬梁:讲的是晋朝一个叫孙敬的人,读书至夜深,为了不让自已瞌睡,就以绳系发,悬于屋梁,如打盹低头时,绳索就会将他拉醒。锥刺股:战国时苏秦,想在秦为官,因遭到商鞅所忌,回家后受到亲人冷落,于是勤读《六韬》、《阴符》等兵法之书,每当夜深昏昏欲睡时,就引锥自刺其股,使自己清醒后再读。此二人后来都官至卿相。

【译文】

晋代的孙敬刻苦学习为了防止晚上读书打瞌睡而将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们都没有老师来督促,却能自觉地勤学苦练。

如囊萤,如映雪①。

家虽贫,学不辍②。

【注释】

①囊萤:晋朝有一名叫车胤的人,家贫,夜读无油点灯,就捉了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囊:用袋子装。映雪:晋朝的孙康家境贫寒,无油点灯读书,在冬天的时候他就在户外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②辍:停止。

【译文】

像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像晋朝的孙康没有灯就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们从不停止学习。

如负薪,如挂角①。

身虽劳,犹苦卓②。

【注释】

①负薪:负,背。薪,柴。汉代的朱买臣,贫寒,砍柴为生,每日砍柴,置书林下而读。背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后来在汉武帝手下任会稽太守。挂角:隋时有一李密,替人放牛,一心好学,常骑在牛背上读《汉书》,将其他的书挂在牛角上。后来学有所成。②卓:卓绝,超然。

【译文】

像汉代的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像隋代的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的身体虽然很劳累,但他们还能做到发奋苦读。

苏老泉,二十七①。

始发愤,读书籍。

【注释】

①苏老泉:宋朝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州人。小时未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后来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生有二子,次子苏辙,字子由;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后中高科为翰林学士,世称“三苏”。

【译文】

宋朝的苏洵号老泉,他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后来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彼既老,犹悔迟①。

尔小生,宜早思②。

【注释】

①既:已经。犹:还。②尔:你,你们。宜:应当。

【译文】

苏洵在年事已高的时候,尚且悔恨年幼时不知读书学习,因而奋发补救;你们这些小孩子,应当趁早努力读书,用心思考问题。

若梁灏,八十二①。

对大廷,魁多士②。

【注释】

①梁灏:宋代人,为人最好读书。他生于五代,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经历后汉、后周,不中状元,誓不甘心。到了八十二岁,宋太宗雍熙二年,才中状元及第。金殿对策,独占鳌头。②魁:为首的。

【译文】

宋人梁灏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取了状元。

彼既成,众称异①。

尔小生,宜立志②。

【注释】

①成:成功。异:奇异。

【译文】

梁灏八十二岁状元夺魁之后,众人都称赞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奇事。你们这些小孩子,应当从小立定志向,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莹八岁,能咏诗①。

泌七岁,能赋棋②。

【注释】

①莹:北齐祖茕,字元珍。年八岁,好读书,日夜勤读,时人称他为小圣童。祖莹八岁就能咏诗成章,后为秘书监著作郎。②泌:唐李泌,七岁能作棋赋:“方若棋局,圆若运知,动若聘材,静若得意。”后历任四朝宰相,为社稷重臣。

【译文】

北齐祖莹八岁时就能咏诗成章,唐李泌七岁时就能按皇帝的要求当场吟出写棋的诗句。

彼颖悟,人称奇①。

尔幼学,当效之②。

【注释】

①颖:聪颖。悟:领会,领悟。②效:效仿。

【译文】

祖莹和李泌如此聪颖,人们都称奇、欣羡。你们这些年幼的学生,应当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用心读书,发奋向上。

蔡文姬,能辨琴①。

谢道韫,能咏吟②。

【注释】

①蔡文姬:名琰,是后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通音律,以琴音作《胡笳十八拍》。②谢道韫: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心灵聪慧,极好读书,小时就能吟诗作对,曾吟出描绘大雪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汉代的蔡文姬博学有才,通音律。晋代女子谢道韫,幼时曾吟出描绘大雪的绝妙诗句。

彼女ǚ子,且聪敏①。

尔男子,当自警②。

【注释】

①敏:有智慧,反应迅速。②警:警觉,警醒。

【译文】

蔡文姬和谢道韫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慧,你们作为男子汉,更应当以她们为榜样警醒自己。

唐刘晏,方七岁①。

举神童,作正字②。

【注释】

①刘晏:人名,字士安。童年饱学,年方七岁时,就被唐明皇推举为神童,授翰林院正字。后历仕明、肃、代、德四朝,官至户部尚书平章事。②正字:官名。

【译文】

唐代的刘晏刚七岁时,就因为能吟诗作文受到皇帝称赞,被推举为神童,并被授予翰林院正字的官职。

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①。

有为者,亦若是。

【注释】

①勉:勉力。致:达到;得到。

【译文】

刘晏年纪虽然幼小,但已身居官位,你们这些年幼的学生,只要勤勉学习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有所作为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古人一样。

犬守夜,鸡司晨①。

苟不学,曷为人②。

【注释】

①司:管理,掌管。②苟:假如。曷:何,怎么。

【译文】

狗能够为主人守夜看家,公鸡知道早晨报晓;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学习,怎么能做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

蚕能够吐丝供人纺织丝绸,蜂能够酿蜜供人食用。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连这些小动物都不如了。

幼而学,壮而行①。

上致君,下泽民②。

【注释】

①壮:指壮年,习惯上指三四十岁时。②泽:恩惠,施恩。

【译文】

年幼时读书学习,以后能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干事业中去,对上可以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对下可以给百姓带来恩泽。

扬名声,显父母①。

光于前,裕于后②。

【注释】

①显:显耀。②光:光彩。裕:富裕。

【译文】

使自己的名声远扬,让父母感到荣耀,给祖先带来光彩,为后代留下富裕。

人遗子,金满赢①。

我教子,唯一经②。

【注释】

①遗:遗留,留给。:竹子编的箱。②经:经书的总称。

【译文】

人们习惯留给自己的子弟许多金钱,我教育子弟,则只希望他能精通经书。

勤有功,戏无益①。

戒之哉,宜勉力②。

【注释】

①戏:玩乐。②戒:防备。

【译文】

勤奋努力学习一定会获得功效,游戏懒惰绝对没有益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应当不断勉励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