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048

第48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

成功不是全垒打,而要靠每天的、经常的打击出密集安打。

——罗伯特

唐朝有个著名大诗人,名叫白居易(772—846),号乐天,太原人,出生在河南新郑县。

白居易的诗歌,光保留到现在的就有2806首。在我国文学史上,除了宋代的陆游,就数他的作品最多了。

他写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白,连老太太和儿童都能听懂。又因为他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当时就流传很广。根据记载,那时不管是学校里、寺庙里、旅店里、客船上、驿站里、街头上,到处都抄着他的诗歌;不管是妇女、儿童、士兵、农夫、和尚、尼姑,人人都喜欢朗读,真是“诗歌已满行人路”。

他的诗歌,不仅在国内传播很广,而且还传到了国外。像当时的日本等国,有谁得到白居易的诗歌,简直就像得到宝贝似的。

那么,白居易的诗歌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呀?主要的原因,是他能够深入实际,刻苦学习,又能虚心听取意见,有了成绩不骄傲。

据记载,白居易写诗,为了做到通俗易懂,常常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如果别人说“听不懂”,他就要继续修改,一直修改到连老太太都能听懂的地步。

在16岁那年,他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去参加考试。在考试之前,他先把自己的作品拿去给一位前辈诗人看。这位前辈诗人名叫顾况,当时在诗坛上很有名气,为人又很幽默有趣。看到这位年轻诗人名叫白居易,就跟他开玩笑说:“居易呀居易,长安的柴米这么贵,居住下来恐怕很不容易吧?”一面说着,一面便打开了他的诗卷。诗卷的开头一首,便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非常高兴地说:“哎呀,能写这么好的诗,居住在长安可就没问题啦。”顾况到处替白居易宣传,白居易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我们看,白居易16岁时,就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来,可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白居易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越来越努力了。在他和他的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比较集中地讲了他的读书和写作情况。他说:

“我从6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作诗。9岁时学会了写诗时怎样运用声韵。15岁的时候,知道的事情多了,更求上进,读书就更加刻苦了。20岁以后,白天认真钻研辞赋,晚上努力读书,又挤时间学习写诗,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挤掉了。由于过度劳累,以至于满嘴生了口疮,手上和肘上磨起了老茧。”

白居易的生活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经验。

白居易5岁学习写诗,9岁通晓音韵,看来他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16岁时就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说明他学习非常用功,因而很早就在创作上取得了成就;写了诗征求别人的意见,这又说明他很虚心,不骄傲;从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看,说明他一生都在努力地学习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