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004

第4章 做救人的医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隋唐民间医学家孙思邈是我国著名的“药王”。他一生不求高官厚禄,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老百姓解除病痛。

在少年时代,孙思邈对医学的重要性并不十分了解。那时,他对文学很感兴趣,立志要写出流芳百世的好文章来。但后来发生的一场灾难,使他改变了志向。

那一年,孙思邈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枯死,颗粒无收。紧接着瘟疫也流行开来,死者不计其数,有的村庄成了无人乡。孙思邈也染上了瘟疫。就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一位云游郎中用几副良药救了他,把他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

大难不死,孙思邈感触很深。他深深体会到,功名利禄比起人的生命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在瘟疫面前,自己能写好文章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能有一手高明的医术,那对挽救人的生命是太重要了。从此,他收拾起文章诗书,到处寻求医书药典,立志做一个有作为的民间医生。

由于孙思邈能诗善赋的名声太大,就在他抛却功名立志行医后不久,朝廷传来圣旨,隋文帝让他去当国子监博士。这是多少文人苦苦追求的官位,可孙思邈毫不动心,他对钦差大臣说:“富贵功名哪有人的性命要紧,请大人回复皇上,我难以从命。”他知道皇上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现在自己拒绝了圣旨定会遇到麻烦。于是,他告别家人,开始了云游四方的行医生涯。

孙思邈在民间行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山区度过的。有一年,山里人的脖子突然粗了起来,得了一种大脖子病。得病的人浑身没力气,不能干重活,但吃起饭来却食量惊人,肚子还老是觉得饿。孙思邈知道吃海生植物能治这种病,可是山区离海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就摸索出一种治病方法,用羊和鹿的甲状腺来治,治好了许多人。

孙思邈一心一意用自己的医术为人们治病,只要病人有一丝希望,他是从来不放弃的。有一天,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野山走去,棺材底下的缝里滴着鲜血。他问道:“这里面的人怎么死的,死了多少时间了?”人家告诉他,棺材里是一个难产而死的产妇,死了有几个时辰了。孙思邈让他们把棺材放下,说:“看血的颜色,或许还有救,快把盖子打开吧。”大家对孙思邈很信任,就一齐动手打开了棺盖。孙思邈摸了产妇的脉象,选好一个穴位给她扎针。时间不长,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产妇也醒了过来。孙思邈一针救了母子两条命。

孙思邈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唐太宗把他召到京师,要他担任谏议大夫。唐太宗虽然是个明君,但孙思邈还是谢绝了,因为他不想做官。尽管那时孙思邈已是90岁的高龄了,他还是不辞辛苦,在民间为黎民百姓治病。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加以整理,写出了两部药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药王”的美称也从此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