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032

第32章 耳聋的少年

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在面对无情的打击和不公的命运时,你必须要能自持。

——苏菲亚罗兰

1873年的一天,俄国莫斯科广场上人流如海,人们在兴致勃勃地观看飞行表演。表演者托着帽子跟观众要了钱后,坐在系在一个大气球下的柳条筐里,助手们解开系在木桩上拴气球的绳子后,大气球飘然而起,乘风直上,载着柳条筐越飞越远。在欢呼雀跃的观众中间,有一个16岁的少年一动也不动,看呆了。气球飘远,人群散去,广场上冷清清的,少年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找到住处呢!

这个少年的童年很不幸。10岁那年,他得了一场猩红热,留下了耳聋的终身残疾。耳朵聋了,坚持正常上学很困难,虽然他顽强地想坚持,但还是因为无法听清老师讲什么而退了学,由妈妈在家里教他认字。2年后,妈妈去世了,无人再教,他就自个在家自学。

耳朵的失聪,使他变得性格孤僻,不愿参加小伙伴的喧闹游戏。但他天生有一双灵巧的手,他动手制作玩具,制作模型。有一次,他看见一台车床,想照样子做一台,大人们说他瞎闹。他虽然听不见,但他感觉出来了,心里憋了一口气,非做成不可。当他把车床做出来时,大人们这才无话可说。

他自学了测量学、物理学以后,能造的东西更多了。如用蒸汽推动的汽车、纸气球、风磨以及带翅膀的飞行器等等,他都做过。在制作中,他学会了木工、钳工和其他的技能。当他摆弄他的制作时,村里的小伙伴常常围着他打转,有时他也给大伙作表演。他的小发明本事很快就传遍了村子。

少年耳聋志不减,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他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这位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齐奥尔科夫斯基。

在莫斯科,齐奥尔科夫斯基举目无亲。好在他以勤奋刻苦赢得了契尔特夫图书馆馆员费多罗夫的喜爱,这位学识渊博的热心人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费多罗夫的指导下,齐奥尔科夫斯基用3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的课程。3年之中,齐奥尔科夫斯基除了看到书和费多罗夫,好像再没有看到过其他的人,他读书专心刻苦的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他经常饿着肚子张开想象的翅膀,幻想着一定要发明一种可以飞到天空中去的金属飞行器。

1878年夏天,21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为发明一种升入大气层外的仪器进行认真的研究。要飞出大气层,就要克服地球的引力。自从有了人类世界,人们还从来没有挣脱过地心引力的束缚,而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宇宙空间。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作参考,齐奥尔科夫斯基只有靠自己独立钻研。当他终于完成金属飞艇的设计,写出《气球的理论和实验》的科学论文,并在莫斯科自然科学爱好者协会上作了介绍,准备把所有的资料模型都寄给有关方面时,一场大火无情地烧毁了他多年的心血结晶。他大病了一场。

3年后,他把重新设计和研制的资料模型寄了出去。然而,等来的是一瓢凉水。沙皇政府没有重视他正确的设想和设计。齐奥尔科夫斯基转向了对飞机的研究。他设计的“鸟形飞机”完全合乎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观点。但是,他制造先进飞机的理想在当时同样不能实现。

一次次的冷遇,并没有使齐奥尔科夫斯基放弃对飞行科技的研究,最后他终于在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称为“火箭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