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47681400000113

第113章 一生的追求

人并不是在有时间时才培养耐心;正确的观念应该是:由于人学会了有耐心,所以才拥有比足够还要多的时间。

——保罗·皮尔梭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有一次,袁隆平看见几位农民到很远的地方去换谷种,袁隆平就问:“你们为什么跑这么远去换种子?”农民告诉他,种子好,就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产量。

农民的话使袁隆平那颗平静的心泛起涟漪。他是西南农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分到了安江农校。他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好过一些。于是袁隆平下决心要在改良水稻品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校园外有一块早稻试验田。下课后,袁隆平经常走下稻田去观察和筛选水稻良种。有一天,他的目光被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吸引住了——这是一株奇特的水稻,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10余穗,每穗有稻谷170粒左右。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水稻。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二年春,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株(即有一个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也很不一致,而且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生物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很快便又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培育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1970年,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的野生稻——“野败”。1973年,袁隆平他们培育的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亩产达到623千克。

从此之后,袁隆平把一生都献给了稻种改良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