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物理知识知道点:热学大探秘
47678200000002

第2章 热的本质是物质运动

热质说与运动说

热学是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时的有关性质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起源于人类对冷热现象的探索。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他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

人类在原始时代就学会用火,接触到了热现象。关于热是什么的问题,很早就成为人们探讨的对象,并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一种见解是把热看成自然界的特殊物质。我国殷朝时期形成的“五行说”,把热(火)看做和金、木、水、土一样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元素。在古希腊产生的物质元素论中,也把热(火)看做是一种独立的物质元素,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就是火。

人类探索热学之路另一种见解是把热看成物质粒子运动的表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的“元气论”,就认为热(火)是物质元气聚散变化的表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有一些学者,特别是原子论者,把冷热看成物质微粒(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一种表现。卢克莱修就曾经说过,运动可以使一切东西都变得很热,甚至燃烧起来。

不过,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两种见解都只是直觉的猜测。在漫长的中世纪,热学几乎毫无进展。直到17世纪以后,一些著名科学家根据摩擦生热的现象,恢复了古人关于热是物质粒子的特殊运动的猜测,比如,英国的培根就曾说过,热是一种运动。法国的笛卡尔更把热看成物质粒子的一种旋转运动。当时,牛顿、胡克、罗蒙诺索夫等人都相信和支持热是运动的观点。但是由于没有充分可靠的实验依据,这种正确的观点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赢得学术界的普遍承认。

到了18世纪,人们对热的本质的认识,奇怪地走上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复活了古人把热看成特殊物质的错误猜测。英国的布拉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又叫做“热素说”。他认为热是一种看不见、没有重量的流质,叫做热质。热质可以渗透在一切物体之中,物体的冷热取决于它所含热质的多少。热质可以从比较热的物体流到比较冷的物体,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自然界存在的热质数量是一定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灭。热质说能够顺利地解释许多人所共知的热现象。比如,说物体受热膨胀是热质流入物体的结果,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对流是载有热质的物质的流动,太阳光经过凸透镜聚焦生热是热质集中的结果等。因此它压倒了热是运动的观点,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水银温度计1714年,华伦海特改良水银温度计,定出华氏温标,建立了温度测量的一个共同的标准,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

拉瓦锡1789年,法国的拉瓦锡把热列入他的化学元素表里,用T表示,属于气体元素类。物理学中常用的热量概念和它的单位卡路里(简称卡),也是在热质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热量就表示热质的多少。

热质说取得胜利,成为热学的正统理论后,仍旧不时受到一些新的实验事实的冲击。比如在冰溶解成水和水沸腾变成蒸汽的过程中,只吸收热量,温度并不升高的事实,就向热质说提出挑战,按照热质说,物质含的热质越多,温度应该越高。给冰加热,就是把热质注入冰里去,所以冰的温度应该逐渐升高。然而冰溶解的时候,尽管每1千克冰吸收了80千卡(1千卡≈4.18千焦)热,但冰的温度没有升高,同样,水沸腾的时候,每1千克水虽然吸收了539千卡的热,水的温度也没有升高,冰或者水吸收的热质跑到哪里去了呢?还是布拉克提出了一种“巧妙”的解释,说这些热质“束缚”到物质内部去了,或者说“潜伏”起来了。他把这部分热质叫做“潜热”。虽然这种解释不能叫人满意,但是也能搪塞过去。就这样,热质说在热学中称雄了近100年。

热质说究竟是不是真理呢?只有科学实验才能做出权威的判断。1798年,从美国移居欧洲的科学家汤姆逊(后来被封为伦福德伯爵)在用钻头钻炮筒的时候发现,钻头、炮筒和铁屑的温度都升高了,而且产生的热量和钻磨量或多或少成反比。他发现,钝钻头比锐利的钻头能够给出更多的热,但是切削反而少了。这和热质说的观点是矛盾的。根据热质说,锐利的钻头应当更有效地磨削炮筒的金属,放出更多的和金属结合的热质。伦福德还用一只几乎不能切削的钝钻头,在2小时45分钟里使大约8千克的水达到了沸点。实验使伦福德得到了“热是由运动产生的,它绝不是一种物质”的正确结论。

热质说的维护者人多势众,对伦福德的发现进行了种种刁难和歪曲,讥笑他违反“常识”。他们说,钻炮时候的热是其他化学变化产生出来的。伦福德经过仔细检查,没有发现在钻孔过程中有任何东西发生了化学变化。热质说的维护者们又声称,热是由于钻头把组成炮筒的金属中的“潜热”钻出来了。伦福德又经过反复检验,没有发现金属发生了从液态到固态或者从气态到液态的转变。因此“钻出了潜热”的说法纯属胡扯。极力维护热质说的人又说这是由于金属的比热发生了变化。在激烈的唇枪舌剑中,虽然热质说理屈词穷,但仍不甘失败,最后宣称热是由“外面的热质跑进来的”,千方百计把新发现纳入自己的框框。

为了驳倒热质说,1799年,戴维做了冰的摩擦实验。他在真空中用一只钟表机件使两块冰相互摩擦,整个实验仪器的温度正好是冰的冰点温度。实验结果,两块冰在摩擦的地方不断溶解成水。大家知道,水的比热比冰的比热还要大。这个实验驳倒了“外面的热质跑进来的”谬论,也证明了所谓热质不生不灭的守恒定律是错误的。根据确凿的实验事实,戴维大胆否定了热质的存在,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可能是各个物体的许多粒子的一种振动。

做功能够产生热,消耗热也能做功,功和热之间有没有确定的关系呢?为了寻找这个关系,就是测定所谓热功当量,英国酿酒匠出身的物理学家焦耳,从22岁开始,花了近40年时间,一共做了400多次实验,他历尽艰难,遭受过压制,终于创建了辉煌业绩。

在19世纪40年代头几年,默默无闻的焦耳埋头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初步测出了热和功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出只要做了一定数量的机械功,总能得到和这个功相应的热。这个引人注目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轰动,有的赞同,但更多的是遭到怀疑和反对,甚至无理地拒绝他在皇家学会宣读实验论文。焦耳不畏困难,决心继续实验,用更精确的实验来驳倒反对派。1847年,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迄今认为是最好的实验,就是在下降重物的作用下,使转动着的叶片和水发生摩擦而产生热。焦耳坚信,自己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一年6月举行的英国学术会议上,焦耳要求宣读论文,又遭到阻拦,他费了一番口舌,才被同意做简要介绍。然而,他的介绍遭到信奉热质说的科学权威的强烈反对,连法拉第也表示怀疑。

焦耳

直到19世纪50年代,由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从不同角度也得出了热功当量的数量,焦耳的成就才得到普遍承认,他本人也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8年,年已花甲的焦耳对热功当量做了最后一次测定,得到的结果是423.9千克米/千卡,和30年前的测定结果相差极小。为了纪念他,人们用他名字的第一个大写字母J来表示热功当量:1J=427千克米/千卡。意思是,1千卡的热量和427千克米的功相当,假如功用焦耳作单位,热量用卡作单位,J=4.18焦/卡。

热功当量的测得,标志着热质说被彻底摧毁,热的运动说取得完全胜利,也导致了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建立。通过长期反复较量,在实践中经受了考验的热的运动说终于赢得了胜利。

热的运动说指出,热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它的本质就是物质内部大量实物粒子——分子、原子、电子等的杂乱无规则运动。这种热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组成的物体就越热,它的温度也越高。物质的运动总是和能量联系在一起的。实物粒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做热能。热运动越剧烈,它所具有的热能也越大。所以,温度其实就是无数粒子的热运动平均能量的量度。19世纪中叶以后,热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古代热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火的利用和控制,是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使人类文明大大前进了一步,同时,它也是古人对热现象认识的开端。我国山西省芮城西侯度旧石器的遗址,说明大约180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火。

约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有气温反常的记载,在西周初期,人们开始掌握降温术和高温术。据《周礼》记载,当时已设专人司贮冰事,冬季凿冰加以贮藏,到春、夏季用以冷藏食物和保存尸体。说明当时已利用天然冰来降温。我国冶炼业的发展较早,高温技术也很早被人们掌握。江苏省曾出土春秋晚期的一块铁,经科学分析,它是一块生铁,生铁的冶炼温度比熟铁高,需达摄氏千度以上。生铁的出土,说明在那时的高温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温度计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在冶炼金属的实践中,创造了通过观察火候和火色来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据《考工记》记载,在铸铜与锡时,随温度的升高,火焰的颜色先后变为暗红色、橙色、黄色、白色、青色,然后才可以浇铸。这种方法同样也应用于制陶工业。从现代科学分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因此从火焰的颜色可以判断所汽化的物质,从而判断温度的高低。对同一种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颜色也先后有所变化。“火候”(包括火色)成了我国古代热工艺中一个内容丰富的特有概念。

除制陶和冶炼金属之外,我国古代还在农业中采用了控温技术。据《汉书·召信巨传》记载,西汉末年,我国已冬季栽培蔬菜,其方法是“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气乃生”。北魏时期,还利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

对冷热问题,东汉王充还曾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在他的著作《论衡·寒温篇》中写道:“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他把“气”作为物体之间进行“温”“寒”传递的物质承担者,还指出距离变远,“气”的作用渐小。这里已涉及热传递的理论问题,但它只是思辨性的,是我国“元气说”的一种应用。

对热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国古代也已注意到,南北朝成书的《关尹子》中认为:“外物”的来去是使瓦石一类物体发生寒热温凉之变的原因。而另一种说法见于据传可能为北齐刘昼著的《刘子·崇学篇》,则从“五行”观念出发,猜想物体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种“内物”在起作用。这种所谓的“外物”或“内物”都是把热设想为一种实体物质,它类似于18世纪“燃素”和“热素”的观念。

热胀冷缩是重要的热现象之一,在我国古代对它已有所研究和利用。汉代《淮南万毕术》记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把盛水铜瓮加热,直到水沸腾时密闭其口,急沉入井中,铜瓮发出雷鸣般响声。这现象可能是发热物体在急速冷却时发生了内破裂,破裂声由井内传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热胀冷缩现象。元代陶宗仪曾亲自做热胀冷缩实验,他把带孔的物体加热以后,使另一个物体进入孔洞,从而这两个物体如“辘轳旋转,无分毫缝罅”,他明确指出,这是前一物体“煮之胖胀”的缘故。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发现用火烧巨石,然后浇水其上,就容易凿开山石。这种利用岩石热胀冷缩不均从而易于崩裂的施工经验,在我国历代水利工程中不断为人们采用。

走马灯我国古代,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制了利用热的各种器具。如宋代曾发明一种“省油灯”,在“灯盏一端做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据说这种灯能“省油几半”。现在分析,文中所说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温度,避免油被灯火加热后急速蒸发,其中包含了对油的汽化和温度的关系的认识;据《淮南子》记载:“取鸡子,去其法,然(燃)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这是关于“热气球”的最早设想,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的具体应用。五代时期,据说还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信号灯,所谓“孔明灯”也是应用了这一道理。关于走马灯我国古代有较多记载,有的古籍把它称为“马骑灯”、“影灯”。宋代《武林旧事》在记述各种元宵彩灯时写道:“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这表明当时已利用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走马灯。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对热动力的认识和利用。唐代出现了烟火玩物,“烟火起轮,走绒流星”。宋代制成了用火药喷射推进的火箭、火球、火蒺藜。明代制成了“火龙出水”的火箭,这些都是利用燃烧时向后喷射产生反作用力使火箭前进的道理,属热动力的应用。它是近代火箭的始祖,被世界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