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物质循环
47677100000031

第31章 地壳内部物质岩浆及岩浆作用

岩浆及其特性

岩浆即火山喷发的熔岩流。

火山喷发的形态,受到喷出岩浆的流动性及挥发成分的量的影响,有着很大的不同。挥发成分的量会影响岩浆的喷发力度,挥发成分越多,火山灰及熔岩就会被喷得越高,也就是会形成较大的爆发。岩浆流动性的指标或岩浆黏度,主要是由岩浆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50%~70%)与温度的高低来决定。二氧化硅越多或温度越低,岩浆就越黏,流动性也越低。另外,喷出物的量越多,速度越快,被影响的区域也会跟着加大。

岩浆流动性高而挥发性成分少:熔岩流不断流出,但不太会发生爆炸。例如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

岩浆流动性高且挥发性成分多:熔岩流以极高的角度喷出,有如喷泉一般。例如日本的三原山(伊豆大岛)。

岩浆流动性低且挥发性成分少:没有爆炸,熔岩流无法流得太远而堆积形成火山穹丘(或称熔岩穹丘)。例如日本的昭和新山。

岩浆流动性低而挥发性成分多:爆炸性的喷发。

举例来说,玄武岩岩浆含二氧化硅成分少,挥发成分也相对少且温度高、黏度小,因此玄武岩岩浆流动性大,其喷发相对较宁静,多为岩浆的溢出,形成大面积的熔岩台地和盾形火山。而流纹岩和安山岩岩浆富含二氧化硅和挥发成分,其流动性差,因此火山喷发猛烈,爆炸声巨大,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弹喷出,常形成高大的火山渣锥,并伴有火山碎屑流和炽热火山云,往往造成重灾。

岩浆组成与火山形状紧密关联。不同的岩浆主成分及其对应的主要矿物流动性二氧化硅含量和主要火山形状如下所示:

流纹岩石英,钾长石低大于70%,穹顶、破火山口。

安山岩,钠长石、辉石英55%~70%,复式火山。

玄武岩,钙长石、辉石英小于55%,火山锥渣、盾状火山。

依照岩浆成分的不同,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不同的喷发方式。

宁静式喷发:由于黏滞性小,气体易散失,故不易爆发,而以溢流方式喷发。例如著名的夏威夷火山。

爆裂式喷发:黏滞性大,流动不易,内部气体无法获得有效的散失,致使压力增大。当到达无法负荷时,便会以“爆炸”方式喷发。例如意大利维苏威火山。

岩浆活动示意图

①岩基;②岩盆;③岩床;④岩盖;⑤岩鞍;⑥岩株;⑦岩浆底部;⑧岩瘤;⑨岩脉;⑩捕虏体;火山锥;火山颈;火山口;熔岩流;熔岩被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

鲍温反应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当地壳因构造运动出现断裂时,可引起地壳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喷出地表。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发生重力分异作用、扩散作用,同围岩发生同化作用、混染作用;随着温度的降低,发生结晶作用。在结晶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先析出的矿物与岩浆又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矿物;温度继续降低,反应继续进行,形成有规律的一系列矿物,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岩浆在运移过程中,由于分异、同化混染等作用,不断地改变本身的物质成分。岩浆在地壳内部活动、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喷出地表后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喷出作用。岩浆作用的结果形成各种火成岩及其有关的矿产。

岩浆形成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开始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运移。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演化,改变其成分和物理化学状态。当上升到地壳的中、上部或地表时凝固,形成火成岩。岩浆作用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是岩浆由深处上升到浅处的过程﹔喷出作用是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的过程。在岩浆作用中,原来岩石成分常发生变化(演化),最重要、最普遍的演化机理是岩浆分异作用和岩浆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分异作用

岩浆分异作用是指原来成分均一的母岩浆,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及岩浆岩的作用。

通过这种过程,矿物和化学成分不同的岩石从共同的岩浆衍生出来。当玄武质成分的岩浆冷却时,橄榄石和斜长石(倍长石)最早结晶。如果它们基本上留在原位,它们与周围的熔体起反应,橄榄石形成辉石,钾长石形成钠长石,产生的岩石将是辉长岩或玄武岩。然而,如果早期形成的晶体迁出了,残留的熔体将结晶形成不同的岩石。如果在完全结晶之前其他矿物已迁出,还要发育其他岩石类型。

因此许许多多的火成岩变种可以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形成。某些矿物的堆积形成大矿床,也归因于岩浆分异作用。在岩浆结晶中早期形成的矿物比如磁铁矿、钛铁矿和铬铁矿可以从熔体中沉降和堆积成大的矿体。

结晶分异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指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与残余熔体分离的过程,又称分离结晶作用。

分离的原因主要是﹕重力作用。早结晶出的矿物下沉于熔体的底部,晚结晶出的矿物堆积于其上,形成有不同矿物组合的具垂直分带现象的层状侵入体,又称火成堆积岩,其下部为超镁铁岩(橄榄岩、辉石岩等),向上依次变为辉长岩、斜长岩、闪长岩,甚至花斑岩等,具层理构造及堆积结构,剖面上常见成分重复出现的韵律层理,偶尔见交错层理。常堆积铬铁矿、钒铁磁铁矿等矿床。重力作用在基性岩浆中较常发生。

压滤作用:岩浆在部分结晶之后,在晶体“刚架”之间残存未结晶的熔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受挤压过滤,与晶体分离,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迁移,在张裂隙或褶皱轴部形成小侵入体。花岗岩体及其围岩中的伟晶岩、细晶岩岩脉,石英粗玄岩中的霏细岩及花斑岩脉等,有可能就是压滤作用形成的。

流动作用:在岩浆运移上升过程中,岩浆中早期形成的晶体,因流体力学作用,远离通道壁部向通道中心高速带集中。因此,在这些岩体边缘富集晚期析出的矿物,而在中部则大量集中早期结晶的矿物。

熔离作用

熔离作用指成分均一的岩浆,由于温度、压力等变化,而分为两种不混溶或有限混溶的熔体,又称不混溶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用来解释基性岩体中铜、镍硫化物矿床、层状侵入体中的铬铁矿、钒钛磁铁矿床,碱性岩与碳酸岩的共生现象,不同成分硅酸盐岩浆岩的共生现象﹔还可用来解释辉长岩中条带构造、玄武岩中球粒构造等成因。月岩研究发现,在富SiO2及K2O玻璃质中,存在大量富铁的球体,两者成分正好符合FeO-Al2O3-K2O-SiO2系的液相不混溶区,这种球体在夏威夷玄武岩及其他地区玄武岩基质中也陆续有发现。实验还证实,东格陵兰的斯凯尔戛德侵入体中花斑岩与铁质辉长岩的熔体,在一个大气压下,在一定氧分压范围内也是不混溶的。

扩散作用

扩散作用是指在岩浆侵入体的不同部位存在温度梯度,一般边缘较低,中心较高。岩体中的温度梯度会产生浓度梯度,使高熔点组分向低温区扩散,出现低温区高熔点组分集中现象。岩体边缘暗色矿物较多。扩散作用的大小以单位时间内质点扩散范围表示(平方厘米/秒),称扩散系数。扩散系数与岩浆的温度成正相关,而与岩浆的黏度成反相关。

气运作用

气运作用是指气体以气泡形式从熔体中上升,被溶解的低熔点、低密度组分,被气体搬运、携带到熔体的顶部,从而产生分异作用。岩浆常含一定挥发分,其中H2O最多。在超临界温度和压力很大时,挥发分的密度变大,接近于液态,并大量溶解于岩浆之中,而且溶解其他物质(尤其低熔点、低密度组分)的能力也较强。当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断裂切穿岩浆岩时,由于压力骤降,当静水压力小于饱和蒸气压时,则岩浆中挥发分出现气化沸腾与分离析出的现象,产生气运作用。

此外,由于岩浆中早期析出的晶体一般不含或很少含挥发分,因此晶体析出越多,岩浆中挥发分越多,当压力下降时,也将使岩浆气化沸腾、分离析出气体。气体搬运作用使岩体顶部的SiO2、K2O、Na2O增大,富含挥发分矿物(如角闪石、云母、磷灰石、萤石等)增多,而且能携带金属元素在岩体顶部内、外接触带中,形成钨、锡、铍、铌、钽等矿产。

岩浆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同化指的是岩浆熔化并与围岩及捕虏体交代的作用。与同化作用相反,岩浆吸收围岩及捕虏体中的某些成分,使原来岩浆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岩浆混染作用。因此,只要岩浆与围岩及捕虏体发生过熔化、交代作用,则必然既有同化作用,也有混染作用,所以,通常统称为同化混染作用,简称为同化作用或混染作用。

岩浆可以熔化比它熔点低的岩石,而不能熔化比它熔点高的岩石。但岩浆可与比它熔点高的岩石交代、反应,形成新的矿物。

同化混染作用不仅可改变岩浆成分,而且使岩浆降温、晶体析出,促进分异作用。由于晶体析出引起岩浆的热量与挥发分的增加,又促进同化混染作用的加强。因此,同化混染作用是岩浆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化混染作用主要见于花岗岩类侵入岩。

同化混染的强度主要与构造环境、岩体大小、侵入深度、岩浆成分(包括挥发分)、围岩性质等有关。岩浆活动构造环境复杂、岩体大、侵入深、岩浆成分酸度大、挥发分多,与围岩成分差别大,一般同化混染也较强。

同化作用的标志是﹕岩浆岩体的成分与其围岩、捕虏体成分有关;受过改造的捕虏体发育;岩石结构、构造、成分、颜色极不均一,具斑杂构造;常见反常的结晶顺序及反环带结构;捕虏晶体较多;有的岩浆岩中见有他生矿物。

同化混染与成矿关系密切。如花岗质岩浆同化灰岩易形成铁矿,同化锰质灰岩易形成锰矿,同化泥质岩易形成钨矿。知识点火成岩火成岩,或称岩浆岩,是指岩浆冷却后(地壳里喷出的岩浆,或者被融化的现存岩石)成形的一种岩石。现在已经发现700多种岩浆岩,大部分是在地壳里面的岩石。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