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说到这儿,下面转向另一个主题:思考。社会科学是什么?社会科学是一个个解释系统,解释我们的社会,解释我们的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的任务是解释世界,我们的任务是改变世界。我们这等侏儒没有这种雄心壮志,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我觉得我所要做的事情能够做好已经很不错了,那就是解释社会。我们即使能改变这个社会,影响这个社会,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于我们不该抱那样的奢望。我不想极大地改变世界,我不相信极大地改变世界以后能够带来一个全新的、美好的世界。我只能抱着慢慢来的这样一种态度,这就是我跟马克思的不同,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能做一个所谓哲学家、所谓侏儒,去解释世界。再者,这也是我的角色决定的,有的人的角色可能更直接地影响社会,比如政治家、官僚,乃至大商人,而我只是一个学者。你们当中的很多人日后可能也只是一个学者。我们的角色就是要解释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解释并非不是一种参与,解释并非不能影响这个社会,但是你也不要对解释抱以过大的期望,以为它会很快影响这个社会。不可能的。我们的使命就是解释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怎么发育出解释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学会思考。
我说要从解释你身边的生活开始,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思考,要学会解释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疑团。你要对你周边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问为什么。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龄人不一样,你除了活着以外还会经常好奇和提问:哎,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们的好奇心,可以诱发我们去思考、去解释。比如家里的状况,你来到世界上的最先目睹最先感受的小环境;比如你亲属的谋生之道,他们靠什么活着;他们怎么有的人下岗了;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在职业上,在社会地位上。
在你记忆中你的家庭消费在这二十年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怎么样发生的,和大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故事会更多。因为一个村落中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分化,在农村会目睹形形色色的生存方式。在城市互相关起门来,互相了解很少,在农村因为有很大的透明度,你从小就会接触到很多的纠纷,你会看到分家,看到村庄政治,看到要选举了,村里人在争夺权力,这是城市里的少年绝对看不到的,你不想看都会不知不觉地听到看到。
现在你来到学校了,周围的日常生活仍然有望成为你的思考对象。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机,为什么要有手机呢?座机解决不了你的信息沟通?说手机方便,真的有那么多要紧的事没有它就不成,没有的事。可能发短信真的很方便很便宜,但方便、便宜诱使你发了很多很多短信,加在一起钱也不少。我相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非常耐人寻味,非常有琢磨头,不是像每个人张嘴就说出的那样。社会上自欺欺人的事比比皆是,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我说要从日常生活去学会思考、学会思想、学会解释。因为日后你要去解释社会,去解释世界,首先要从解释周边开始培养这个能力。如果你解释周边的能力远远逊色于你的同龄人,日后你要去解释社会、解释世界,见鬼吧,你不可能解释好。
我讲的这个小题目是思考、思想。要这样培育自己的思考能力、思想能力。现在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工作是和生活是脱离的、割裂的,不相干的,这很遗憾。那些大思想家们的思考、研究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是融于一体的。他们的研究、他们的思想是他们生存的核心,也就是说,那不是一个谋生的差事,那是另一种境界的东西。对他来说,那是跟他的生存完全一体的,甚至于是他生存的核心。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像天职一样的东西,他会利用一切机会,当然包括他日常生活,去发现信息,去提出问题,将生活和学术融为一体。他的很多基础感受依赖于生活给他的刺激。
再给大家说一个培养思想能力的小手段:记笔记。读书记笔记似乎平常,但观察周围的事情有什么想法记笔记,多数同学恐怕就想象不到了。要记笔记,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后记笔记。那些东西是很珍贵的,是你思想成长的轨迹,你记下你怎么想的,你再想的时候就像登台阶一样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样在转圈。实际上由于高度分工,现代人的生活接触面是不大的,甚至非常狭小,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珍贵的;而我们所特别强调的是,要从这个方面开始思想、开始思考。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两本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对照、相互促进的。你对书本理论学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观察周围的生活时有更深的理解,跟没有读过那么多理论的同龄人比起来,对生活的解释就不一样。反过来说,你对日常生活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积累了很多心得,回过头来再读那些理论著作,你的理解同没有对生活做细致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会帮助你读懂很多书,帮助你和一些书产生共鸣。因为你有感受,你对社会的诸如公平问题、正义问题有很深的体会,你的体会和著者的理论是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的。这两者构成了你的学术档案。这个学术档案越装越多,你读了几百本书了,你对日常生活有好多好多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一个人的思想学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婆媳关系处理得好,婆婆和媳妇各自“爱屋及乌”———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关系就会融洽。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婆媳之间会出现冲突,甚至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那么,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主任唐登华谈了一些他的观点。
《北京参考》:请您从一位专家的角度讲一讲,婆媳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什么关系?唐登华:婆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它既不像夫妻那样有亲密的姻缘关系,又不像母子那样有稳定的血缘纽带。它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儿子、丈夫这个特定的双重角色,而发生的间接“血缘———亲缘”关系。婆媳关系同其它直接的家庭关系比较,天然的“内聚力”———“爱”明显地降低,在客观上导致了婆媳关系的特殊性。
《北京参考》:为什么婆媳关系比较难处?唐登华:有一个比喻,把婆媳关系比作“天敌”。婆婆的情绪里面,多少认为儿子把爱分给了别人,“媳妇在和自己争夺儿子的爱”;媳妇认为丈夫应该爱她,应该从母亲的爱里独立出来。再有,两者的期望值不一样。婆婆希望媳妇爱丈夫像自己爱儿子一样,但是妻子希望得到丈夫的呵护;同时,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血缘关系”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媳妇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北京参考》:有男人告诫妻子,“看谁谁谁,对婆婆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从理论上讲,婆媳关系真能像母女一样吗?唐登华:部分媳妇从理性方面做到了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婆婆,但是,可以理解,血浓于水,在情感上,在媳妇内心深处,不可能把婆婆和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北京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婆媳关系是否相对简单一些?唐登华:婆媳关系也是由家庭结构所决定的。在中国的大家庭中,比较强调代与代之间的连续性,母亲常常不能把自己从儿子的小家庭中分割出来,过分参与到儿子的小家庭生活中,甚至把媳妇看作是外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结构中夫妻轴的地位占主要位置,强调核心家庭。同时,作为社会人的个体,其与家长的关系也比较松散,所以,婆媳关系也相对简单一些。一个人的一生中,结婚以后应该以夫妻关系为主要轴心,当然,传统的“娘家”不能忘。但是,它已经不再是主要轴心。目前,社会结构中夫妻轴的地位也正在上升。
《北京参考》:婆媳应该怎么办?为了避免矛盾,婆婆应该注意什么?唐登华:首先,婆婆要做好“母子断奶”。从心理的角度看,不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导致“婆媳关系”问题的关键。如果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二次断奶”———生理断奶和心理断奶。在儿子青少年时期,母亲就应该做好心理断奶工作。
但是,传统的许多观念,譬如说儿子要光宗耀祖,母亲总是认为儿子很辛苦,一直把儿子当作孩子看待并照顾。母亲要接纳儿子长大了,不要过多地参与。其次,对媳妇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毕竟自己和媳妇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可能要求媳妇在情感上像女儿对妈妈一样对待自己,她能在理性上尊敬并适当孝敬自己就不错了。
《北京参考》:儿媳应该注意什么?唐登华:首先,媳妇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把丈夫据为己有。其次,要理解丈夫。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要明白母亲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无论老公多么爱你,你也无法替代他母亲的分量。而且,你只可以成为他的太太,不可以替代他的母亲。同时,当和婆婆有矛盾时,千万别犯和婆婆“争夺老公“的“低级错误”。同时,还要理解婆婆的失落感。婆婆在退出儿子的主要生活圈以后,常常会产生“空巢综合征”。要经常陪丈夫和孩子去看看婆婆,不要干预丈夫去看婆婆,因为即使你阻止,儿子也会偷偷地去看母亲的。在经济方面也一样。最后,还要把婆婆视作自己的母亲那样照顾,尽可能地去体谅老人的性格或其它不足。越是替丈夫去爱其母亲,越会得到丈夫的爱。
《北京参考》为“笨男人”支招:作为婆媳心目中的主要人物,男人应该怎么做?唐登华:男人是周旋于婆媳之间的“外交官”,是婆媳关系的润滑剂。在婆媳关系中,男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如果发挥得好,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加剧矛盾,成为夹气板。首先,男人要了解母亲、妻子的不同期望值。其次,不要人为制造矛盾(不管是否是无意)。在很多时候,有许多“婆媳关系”是“笨儿子”造成的。譬如和一方(如母亲)在一起时,话题不要集中于另一方身上,让一方觉得你的情感在那一边;多说对方好的一面;不要在母亲面前述说你被欺负、受委屈的事。因为相对于媳妇来说,母亲对儿子有绝对的偏袒。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对方感受到你在另一方那里是快乐的、幸福的。最后,男人要从母亲的“怀抱”里脱离出来,心理上要成熟,要真正独立成人。
《北京参考》三世同堂时该怎么办:老人帮着带孩子,三世同堂时,应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唐登华:婆媳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而文化上、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处处成了婆媳之战的导火线。特别是在教育第三代的方法上,婆媳之间常存在很大的分歧。媳妇要管,婆婆要护。其实,天下父母之心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讲,婆婆容易溺爱第三代,在这一点上,婆婆最好不要溺爱孩子。母子关系也是影响婆媳关系的重要因素。婆媳关系紧张通常是不成熟母子关系的表现。丈夫要多给妻子独立的空间,不要什么事都带着母亲。婆媳在一起生活,需要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男人应该让母亲理解妻子的难处,让妻子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多制造机会让她们有情感上的接触,有将心比心的欲望、表现。
《北京参考》空间与边界的抉择:分开住就有利于婆媳关系的相处吗?唐登华:有人认为,分开住能减少生活中的矛盾,利于婆媳关系相处。但是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原因,婆媳往往要住在一起。其实,婆媳关系的协调不在乎时间和空间,而是在于情感上。如果丈夫一开口就说到母亲,即使空间上是分开的,情感上仍然是紧绑在一起的。所以说,不管在不在一起住,主要是掌握“边界”。就是说,住在一起的几代人中,丈夫和其妻子的关系应该是最紧密的。如果你现在是媳妇,就应该明白,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他的关系不是和你最紧密。同样道理,和老人关系最紧密的应该是老伴,其次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