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72200000031

第31章 冬季乙肝的治疗与保健(2)

【按语】方中大剂量白术、黄芪、党参、茯苓益气健脾利水,使气壮血行水去。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枸杞子等均能增加和促进人体内白蛋白的合成,纠正白、球蛋白的倒置比例;猫人参专清肝火之毒,消肿,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必用之品;大黄、土鳖虫、水蛭、丹参直入至阴,通络化瘀,具有改变肝脏质地,回缩肿大之肝脾功效。肝硬化辨证分型固然重要,但脾虚肝瘀实为贯穿肝硬化整个病程始终的关键病机。

疏肝理脾汤

【主治】肝硬化。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三棱10克,炒白扁豆10克,厚朴10克,青皮10克,越墙藤15克,茯苓70克,白茅根20克。

【加减用药】小便短少者,加商陆、木通各10克;便稀纳呆者,加神曲、山楂各10克;黄疸者,加茵陈、田基黄各15克;肝掌及蜘蛛痣者,加生地黄10克,红花、三七各5克;消化道出血者,加侧柏炭、炒地榆各15克;肝脾增大者,加炙鳖甲、莪术各10克;水肿甚者,加猪苓、泽泻各10克;口苦脉弦者,加黄连6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32例,痊愈14例,有效14例,无效4例。

【出处】曾立昆疏肝理脾汤治疗肝硬化32例湖南中医杂志,1996,12(5):29

【按语】方中柴胡、白芍、青皮、越墙藤疏肝抑肝为君;臣以茯苓、炒白扁豆、姜厚朴理脾以胜湿;肝郁者血必瘀,故佐以三棱、三七活血破瘀;使以木通、白茅根、茵陈导引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肝脾肾同治,理气行水化瘀同施,故诸症状自除矣。

愈肝汤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补气。

【主治】肝硬化。

【组成】金钱草30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玉竹10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枳壳6克,青皮5克,陈皮5克,甘草3克。

【加减用药】出现腹腔积液者,加冬瓜皮、冬瓜子、大腹皮、茯苓;蛋白倒置者,加黄芪、太子参;肝区疼痛者,加姜黄、川楝子(醋炒)、延胡索;肝脾肿大者,加牡蛎、炙鳖甲、三棱;伴胆囊炎者,加败酱草;伴结石者,加鸡内金、海金沙、炒赤芍、炒白芍、大黄(后下)、皂角刺、虎杖;伴脂肪肝者,加山楂、何首乌、决明子;血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田基黄。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同时服鳖甲煎丸,每天3次,每次6克。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法治疗肝硬化49例,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8%。治疗时间均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忌辛辣,出现腹腔积液者忌盐。

【出处】仇壁庭愈肝汤合鳖甲煎丸治疗肝硬化49例江办中医,1998,19(5):21

【按语】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癥破积为法。愈肝汤中金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柴胡、郁金、枳壳、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白芍、玉竹养阴柔肝,白术、甘草健脾补气;更配丹参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补气之功。鳖甲煎丸是消癥破积的良药,配合服用,效果更好。腹水的治疗,攻逐通利虽能排除腹水一时,但应用不当致出血,损伤正气,后果不堪设想,故应慎用。

软肝缩脾方(赵绍琴)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牡蛎20克,大黄1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

【功能】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临床多用于肝炎晚期,表现为胁痛、腹胀痛、舌质有瘀斑、苔白、脉弦涩等,证属气滞血瘀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倍量研末蜜九,重10克,每日2次,每次一丸。

【加减】肝功异常,舌苔黄腻有湿热征象者加茵陈30克,土茯苓30克;胸胁不适,善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明显者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脘痞厌食、呕恶、苔白腻,湿阻中焦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易怒,舌红起刺,火郁证显者加黄连6克,龙胆草3克,牡丹皮10克;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弱,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6克,白术10克;血虚者加阿胶10克,当归10克;中阳不足,畏寒肢冷者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质红绛,苔少且干,肝肾阴亏者加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舒肝开肺汤(印会河)

【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10克,桃仁10克,土鳖虫10克,紫花10克,桔梗10克,川楝子12克。

【功能】舒肝开肺,通利三焦,活血消胀。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腹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燮枢汤(焦树德)

【组成】北柴胡、泽泻各9~10克,炒黄芩、炒川楝子、白蒺藜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红花、刘寄奴(或茜草)各9~10克,皂角刺3~6克,姜黄9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槟榔、炒莱菔子各10克。

【功能】调肝和胃,活血消痞。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所致较长时间右胁疼痛。腹部胀满、不思饮食、胁下痞块、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也适用于慢性胆系感染而见上述病症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中湿不化,脘闷食少,青苔白厚者加苍术6~9克,草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克,枳壳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如血瘀明显者加茜草12~20克,海螵蛸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饮食少进者加谷芽、陈皮各10~12克;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者加珍珠母30克,远志、天竺黄各9克,栀子3克;下午低热者加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口苦、尿黄、目赤者加栀子6~10克,龙胆草3克;肝脾肿大者加炙鳖甲15~30克,射干10克,三棱、莪术各3~6克,玄参12~30克;有轻度腹腔积液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车前子10~20克;情志不舒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呕逆便秘、舌苔不化者加赭石30克,旋覆花10克,大黄3~5克,炒五灵脂9克;谷丙转氨酶高者加五芦散(五味子95克,芦荟25克,共为细面,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腹部喜暖,遇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药后胁痛反剧者去皂角刺、减姜黄。

软肝煎(邓铁涛)

【组成】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

【功能】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

【主治】肝硬化。

【用法】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渣再煎服。每日1剂。

【加减】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加炒穿山甲10克;牙龈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鹤草30克;阴虚无湿者去萆薢,加山药15克,石斛12克。

化肝解毒汤(周仲瑛)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姜黄各10克,黑料豆10克,甘草3克。

【功能】清解泄化肝脏湿热瘀毒。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以湿热瘀郁为主证者。

【用法】将上药放砂罐内,加冷水浸泡过药面,泡20分钟即行煎煮。沸后改用小火煎15分钟,滤取药液温服。每日1剂,煎服两次,上下午各1次,食后二小时服。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应服用2~3个疗程,疗前及每满1个疗程,可复查肝功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标志物1次。

【加减】肝部气滞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气火郁结加牡丹皮、栀子各10克;湿热中阻加炒黄芩10克,厚朴5克;肺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各15克;湿热在下加炒苍术、黄柏各10克;湿热发黄加茵陈12克,栀子10克;热毒偏重酌加龙胆草5克,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湿偏重加煨草果5克,蚕沙10克(包);血分瘀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黄6克;营分郁热酌加水牛角、牡丹皮、紫草各10克;肝部血瘀酌加丹参10克,土鳖虫5克,桃仁10克;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阴虚加桑椹子、墨旱莲各10克;阴虚有热加生地黄、金钗石斛各10克;脾气虚酌加党参、白术各10克,黄芪12克;肾阳虚加淫羊藿、菟丝子各10克。

减味三石汤(方药中)

【组成】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该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一般与自拟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合并黄疸或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转氨酶持续高限不降,中医辨证为湿热盛者。

【用法】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一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升麻甘草汤(方药中)

【组成】升麻30克,甘草6克。

【功能】解毒,和中。

【主治】本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一般与后面所述之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损害严重,转氨酶长期持续在高限,中医辨证属于毒盛者,恒合用该方。

【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味散、加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遇黄三草汤(李昌源)

【组成】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20克,酸浆草20克,茵陈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20克。

【功能】清热解毒,退黄除湿。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加减】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克,大黄(后下)10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郁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各10克,没药6克;脾气虚者,加太子参、苍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肾阴虚者,加墨旱莲、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麦冬15克。

草河车汤(宋孝志)

【组成】草河车30克,青皮12克,苏木6克。

【功能】清热活血,舒肝止痛。

【主治】肝经郁热,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本方适用于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或单项转氨酶增高。临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而肯定。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加减】如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更为凤尾草30克;大便溏者,减草河车加贯众30克;有黄疸者加茵陈15克,栀子10克;在肝硬化早期可加山楂30克;腹水较明显加郁金15克,槟榔30克。伴见脾胃虚弱加茯苓15克,白术12克,党参12克等。

疏肝解毒汤(赵清理)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板蓝根15克,败酱草15克,茵陈30克,川楝子12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5枚。

【功能】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有胁肋疼痛隐隐,或两胁胀痛不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加减】若两胁胀痛甚者,加青皮、佛手、厚朴;若纳呆、腹胀者,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鸡内金;若右胁肋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郁金、丹参;若肝脾肿大者,可加炙鳖甲、三棱、莪术;若转氨酶升高音,可加五味子、黄芩、半枝莲;若体倦乏力者,可加太子参、黄芪等。

育阴养肝汤(钟一棠)

【组成】生地黄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制何首乌20克,牡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甲20克。

【功能】育阴养肝,化瘀消癥。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呆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滤出,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7~8时分服。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紫苏梗10克;兼有腹腔积液、苔腻者去生地黄,加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大便不实者去何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瓜蒌子15克;精神委顿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蚕沙(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加味黄精汤(方药中)

【组成】黄精30克,当归12克,生地黄30克,首乌藤30克,苍术、白术各10克,青皮、陈皮各10克,甘草6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养肝疏肝,滋补肾阴,运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