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72200000027

第27章 秋季乙肝的治疗与保健(3)

3桃仁提取物合人工虫草菌丝(王玉润,刘平,刘成,等)我们于1985年临床应用该方法治疗21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并以相同条件的21例患者进行双盲法对照。结果患者经6个月治疗后,肿大的肝脾体积及扩张的肝门静脉管径均显著缩小,血清白蛋白含量及白、球蛋白比值上升,肝大体外观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有一例已接近正常,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变。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胶原酶活性、血清P-Ⅲ-P含量及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均显著上升。进一步用此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可显著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使扩张的肝门静脉管径及肿大的脾脏显著缩小。增高的血清MAO活性、血清P-Ⅲ-P及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腹腔镜下肝大体及活检肝组织的对照观察,治疗后有3例肝脏硬度减轻,色泽转红。肝表面纤维组织减少。光镜下有4例纤维隔减少,扩张的肝窦转为正常,治疗前在肝细胞间隙内有较多的胶原纤维,而治疗后仅在毛细胆管中见到。治疗后在狄氏间隙见到含有较多的脂滴的肝星状细胞,而其周围未见到胶原纤维。

4扶正化瘀319方(刘平,刘成,等)益精养肝、活血化瘀。由冬虫夏草菌丝、松黄、丹参及桃仁等6味药物组成。临床应用该方(胶囊制剂,每粒03克;每日3次,每次5粒)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0例。以条件大体一致、接受一般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疗程为3个月,有良好的治疗效果。①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血清g-球蛋白含量。②调整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异常。③显著降低患者增高的血清LM和HA含量。④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异常状态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提高周围血中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及补体C3含量,降低血清IgG及IgM含量,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异常变化。该方能显著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降低血清ALT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及白、球蛋白比值。患者治疗前的血清MAO活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P-Ⅲ-P、Ⅳ型胶原、HA及LM含量均显著增高。治疗后观察组这些异常变化均显著下降。有12例接受319方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了2次肝活检,与治疗前相比,12例中炎症活动指数治疗后有5例显著减轻,5例无明显改变,2例有所加重;纤维化分期有7例显著减轻(较治疗前降低3级的1例,2级4例,1级2例),4例无显著变化,仅1例加重。表明该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尤其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5大黄虫丸活血化瘀,养阴润燥。适用于血瘀症明显的病人。每次45克,1日3次。可以显著降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HA及LM含量,尤其在降低血清TIMP1含量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6丹参20世纪50年代末就有丹参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及脾大的报告(吴益生中华医学杂志,1958)。近年来已较广泛用于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临床上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余亚新1992),治疗前后5例活检肝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药物能有效地改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纤维化分期由治疗前的4期降至治疗后的2期。运用超声多普勒动态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丹参注射液静滴前后肝门静脉血流变化的结果表明,药物能有效地提高肝门静脉血流量。其中水溶性成分丹参酸甲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显著抑制CCI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而丹参酸乙不但能抑制CCl4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也可逆转DMN大鼠肝纤维化。

7防己行水、泻下焦湿热。主治水肿肿胀。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为钙通道的阻滞剂,具有解热镇痛、降压、抗菌、抗癌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发现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每次50mg,1日3次。用药1周后,肝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量明显下降,1个月后下降更为显著,3个月后开始稳定。食管静脉曲张压力1个月后下降了112cmH2O(32%),普萘洛心对照组下降33cmH2O(93%)。对体外门静脉主干狭窄法造成的幼猪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防己碱能迅速降低门静脉高压。对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可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沉积的程度。

8冬虫夏草菌丝冬虫夏草菌丝可显著提高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刘成1985),可显著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促进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逆转,对CCl4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预防、抑制作用,对人白蛋白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减轻肝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和肝实质细胞变性,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和Ⅰ、Ⅲ型胶原在肝内的沉积,促进胶原的降解与重吸收(王宝恩1994)。冬虫夏草多糖能明显减轻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

秋季自我预防及护理

秋季注意定期检测肝功能。

秋季气温多变,容易降低免疫力,诱发感染。有关专家提醒:秋季,肝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随访肝功能。

饮食不当是秋天乙肝高发的重要诱因,大量进补不当,反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因此,秋季进补一定要有节制。

在刚开始变凉的初秋,人体免疫功能有一个抑制阶段,容易使人抵抗力下降,气温多变易诱发感染。而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更容易受到寒冷影响。有关专家称,在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很容易并发或重叠感染上述这些疾病,使原有的肝病加重。

由于大部分慢性乙、丙肝复发无症状,要及时发现肝病复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气候明显变化的秋季定期随访肝功能。未发病的乙肝病毒标志阳性的特殊人群,在秋天要时刻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不要大量饮酒、生气、疲劳、睡眠太少。同时,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感不适不要“硬扛”,更不能自己乱用药,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秋季精神调摄

时至秋日,听到秋风瑟瑟,望着枝枯叶落,常会使人有凄凉之感,但秋季也是金风送爽、硕果累累之季。人们应以哲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季节交替,可静思收获的喜悦,培养乐观的情绪。秋季的精神调摄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调养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绪及心理活动以使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中医学认为,精神与形体的协调一致,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精神的异常变化能够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主张调身先调心、护形先守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调养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摄养方法。如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的见解。庄子则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孔子认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强调道德修养在颐养天年中的重要意义。《内经》在继承先秦诸子养生的思想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确立了精神调养的理论和方法。此后历代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唐代孙思邈提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少的摄生原则。历代重要的文献有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元代王珏《泰定养生主论》。还有著者佚名的《彭祖摄生养性论》、石成金的《长生秘诀》,清代沈嘉澍的《养病庸言》、尤乘的《寿世青编》等。

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表现,狭义的神则指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所谓调神,也就是调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主宰地位。正是由于心神的统率作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并能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养生首当养心调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此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五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正常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会致病,而且有利于平秘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功能,促进心身健康。但是情感刺激如果超过了人的调节能力,就会引起阴阳气血失和、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甚或促人早夭,所以精神调养旨在不使七情过激。

精神调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内守: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种少思、少欲、淡泊宁静状态的养生方法。调神贵在一个“静”字。恬淡虚无,在传统的精神调养方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深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但中医学的调神与道佛家消极的去世离俗、无欲无求、修仙行佛的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人有各种欲望是自然的,只是不可过度,所谓“恬淡”是针对心神的易“躁乱”而言。凡人不能无思,但要适度用神、善于用神,摒除各种妄念,不奢求浮荣,不为利欲所诱惑,而“以公义胜私欲”,使心神专注于事业和工作等方面,自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或者在工作学习之余,闭目定志,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心静神清的状态,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修德养性:通过加强品德修养以保健防病的养生方法。人的情操是否高尚及性格是否豁达,直接影响情绪的变化。大凡高寿者都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所以历代养生家都强调道德习性的涵养,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诚勤身心,常修善事”等。修德养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寻找精神寄托,这是增强理智、控制不良情绪的最根本措施。如果胸无大志、唯利是图,遇到不如意之事,便急躁、焦虑、忧郁,甚或暴怒不止,则易导致气血逆乱,疾病丛生,使人早夭。其次应当培养多种爱好,如琴、棋、书、画、钓鱼、旅游、音乐、养花、习练气功等,以怡情养心。

调和七情:通过控制过激的七情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常会遇到一些失意、悲观、愤怒、激动之事,对此要有所节制。首先是要放下各种精神包袱,勿患得患失,古代养生家强调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少滋味、摒虚妄、除嫉妒。人应当时常保持乐观,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其次是要善于排除恼怒、悲哀、惊恐等不良情绪。对于忿怒之情,当避免。遇到不尽人意之事,要克制自己,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还可采用“以情胜情”之法加以排除,做到心安而不惧,神清而气全。

顺时调神: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精神调摄的养生方法。顺时调神是“天人相应”这一整体思想在精神调摄中的具体运用。它包括依据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和一日昼夜晨昏更迭进行调摄两项内容。①依据季节变化顺时调神。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人的情志也应愉快乐观,以促进阳气的升发。但肝旺于春,情志也不宜过分激动,免致肝之疏泄太过,而生诸疾。夏季万物茂盛、开花结果,人的性情也应充实欢愉,但夏季暑气酷烈。人体阳气发外、伏阴在内,易脱精神,宜常留空歇清静之处,以澄和心神。秋季天高气爽、万物萧条、阳气内收、阴寒渐生,人也应当收敛神气,勿外其志。此季因自然界的萧条凄凉,人也易产生悲凉抑郁的心情,如果失于调摄,往往引动宿疾。所以,秋季勿思虑愤怒激动太过,以使心志平和。冬三月,天地闭藏,阳气内伏,此时正是修养生机的最佳时令,更需调和心志,宜温暖衣衾、调配饮食、适其寒温,但也不宜过温过热,以免引火入心,使人烦躁,此季尤不宜暴喜暴怒,以免神气涣散、阳气受损。②按照一日昼夜晨昏的变化顺时调神。早晨及上午,人体阳气旺盛,其精神也应与之相应,精神焕发,振奋向上,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暮晚机体阳气收敛,人也宜静息休养,精神内守,减少或停止一些使人易于发生情绪波动的活动,以使人的精神与一日阴阳的变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