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印复旦园
47670800000093

第93章 祖先的智慧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分析

现代物理研究所 任炽刚

进复旦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不平静的岁月里,历经了风风雨雨,自己的命运始终与学校的兴衰息息相关。已到了古稀之年,还时不时往学校里跑,正是应了一句俗语:“打死猫不离灶 ”。

记得 “四人帮 ”毁灭后,在欢欣鼓舞背后,“臭老九 ”的阴影还压抑着知识分子。在拨乱反正的号召下,中央召开了科学大会,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庆幸能再一次去体现自身价值、报效祖国。领导在会议结束后,风风火火回到系里,把任务带了回来。

事情得从头说起。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楚墓发掘中出土了一柄越王勾践剑,在棺椁外还有一把花纹相同但没有铭文的棺外辅剑,这两柄剑虽在春秋战国时期制造,又在地下埋藏了近2500年左右,现场还浸泡在地下水里,可至今仍光芒四射、锋利无比,是我国古剑库中最为珍贵的宝贝。这充分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古代的高度工艺水平。对这闻名于世的文物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它进行现代科学的分析。这把国宝剑,曾作为考古发现到日本展出。日本参观者曾问:它寒光熠熠,锋利无比,那么它由什么成分构成的 ?他们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它进行分析研究,这种分析不能造成损坏,更不能从它身上取样。所以常用的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不能做。先进的电子探针没有能放得进古剑的真空靶室,更因为分析灵敏度偏低,也不是理想的工具。总之,在当时是一个难题,且体积又大 (剑长55。7厘米 ),一般常规的真空靶室中也放不进。为了对剑身各部位进行测量,剑要在真空室内移动,造这样的真空室,当时的经济条件也困难。北京钢铁学院这个课题的领导与我们的领导打招呼,希望我们用核技术来做无损分析,即质子 X荧光分析,共同揭开它的秘密。领导们决定以后,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项目,开始筹划这个光宗耀祖的工作。同时北京钢院和湖北博物馆向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将剑借调到上海复旦大学物理二系作科学分析。当时系里还没有探测器 (SiLi)探头,上海地区只有上海原子核所有一台,我们请求他们带探测器一起参加工作。于是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凑成一个研究小组。国务院也批准了湖北博物馆派人护送宝剑来沪,钢铁学院来了金属专家教授,上海原子核所运来了探测器。物理二系的质子加速器日夜开机创造稳定的实验条件,实验组成员研究如何把二百万电子伏特的高能质子束引导到空气中。为把古剑架在合适的位置,就请学校木工场做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木架子。说来也许不信,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没有预算、没有宴请,更没有报酬,真是彻底破除了 “无利不起早 ”的金科玉律。护送宝剑的专人把剑盒带在身边,抱着与剑共存亡的信念从武汉乘民航班机来沪。上海博物馆派车去机场接机,一到上博,双方验明宝剑后,贴上封签,送进专用库房,等待用核技术来检测。过了两天,实验条件准备妥当后,护剑人把剑带来物理二系 (现改名为现代物理所 ),架上实验架。

当剑从剑盒中取出时,轰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只见宝剑金光闪闪,剑身上铸有整齐、漂亮、黑色的菱形花纹,在剑身上还刻有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的字样,在剑格附近镶嵌绿色的宝石一颗。在剑托上镂刻十来个同心圆圈,圈与圈之间距离仅1毫米左右,而深度也有一二毫米,圈的本身宽度仅有0。5毫米左右。这样精美绝伦的工艺,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令人叹为观止。趁实验间隙的方便,我们拿着剑,将剑刃对着摊开的杂志轻轻一划,二三张纸即被划破,且刀口整齐漂亮,令人惊诧不已。

通过几天的检测,护剑人带着剑回去了,我们忙碌着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质子加速器作外束的无损分析源,对珍贵文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元素分析。原来,宝剑之所以越2500年而不锈,是我们的祖先已从他们的经验中悟到,将今天叫做铬的成分熔铸到铁中以防锈 ;而剑所以锋利无比,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铸剑时熔入了白铜、锡和锌等元素。然而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么做,又是如何知道熔入多少上述成分而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仍然是个谜。值得高兴的是,由于要破解祖先创造之谜,我们同样作出了新的努力,在国内首次成就了质子 X荧光分析技术,而且使这种技术应用到如陨石分析,乃至月壤检测 …事情已经过去二三十年,回忆的片断可能也有些出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