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母的7堂课
47666100000005

第5章 学习如何做个卓越的父母(4)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下,通过合适的方法去完成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事情,否则就是在害孩子。如果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只会让孩子承受太多的挫折,孩子特别容易紧张、担忧,并因此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倦感,如果这时再让孩子进一步学习,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强迫症。

父母盼望孩子能在各方面都优秀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因此,父母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善待孩子,而要把自己的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降低,尊重孩子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少给孩子增加压力。

尤其是对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能达到父母要求的孩子,父母更应该理解孩子已经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从精神上给孩子爱和支持,还孩子过快乐生活的权利。

点石成金: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创设情境、机会和孩子共处。例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出游,一起交际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依靠,于无形中促进孩子健康积极地成长。

第二个层次:在孩子面临学习任务时,父母要关注他、支持他、鼓励他、带动他,特别是在孩子成长阶段的转型时期,如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或是刚上小学时,父母要帮助孩子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三个层次:父母和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一起成长。父母和孩子对人生的追求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努力奋斗,但是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是相通的。父母和孩子在不同形式的奋斗中体验同样的人生快乐和幸福,一起找到人生成功的道路。

总结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三个层次,就是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奋斗。

7. 随时随地关心孩子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美国]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他说:“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制定严格的计划,例如今天学数学,明天学认字,后天学英语。教育的过程,更多的应是让孩子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就如在水中学游泳一样,让孩子在生活的历练中,领悟生命的内涵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孩子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他自己的生存、安全感,获得自我实现、爱与被爱的需求,他就会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

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随机教育的行为。所谓有意识的随机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要有一种自觉性,能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点滴事件为教育契机,在生活中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例如,带孩子一起逛商店时,见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产品,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这些产品的性能和特点,告诉孩子全自动洗衣机和半自动洗衣机的区别,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区别等。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并且告诉孩子该如何查找。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⑴利用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现代的父母都很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就要求父母能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进行随机高效的教育。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旅游,可以提醒孩子注意窗外的景色,让孩子找出沿途各地的不同特点,锻炼他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和旅行有关的故事,旅途的见闻,包括让他观察车厢里的人。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等。总之,父母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注意如何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获得有益的发展。

⑵利用不同的场合进行教育。

在卧室里给孩子讲书上的大象,不如在动物园里给孩子讲来得生动;同样,在户外和孩子讲卧室里的秩序,不如在早上起床和晚上入睡前讲来得具体。因此,教育要注意场合。例如,在卧室里教育孩子要学会把自己的床铺铺整齐,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吃饭的时候告诉孩子餐桌礼仪;在替孩子洗浴的时候讲关于个人卫生的常识……

⑶根据孩子的活动进行教育。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例如,突然传来的雷声使孩子有些惊慌;孩子在去公园的路上被某植物吸引……对这些偶发事件,如果父母漠然处之,或简单粗暴地加以干涉,可能会贻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例如和孩子讲雷电的形成,和孩子一起观察路边的植物等。充分保护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孩子的兴趣得到培养,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

⑷随时与孩子分享对生活的感悟。

父母如果在生活中有一些感悟,可以马上告诉孩子,但不要用权威的教育语气。当自己的观点与孩子的观点发生冲突时,父母要反省自己,彼此切磋,不要逼孩子接受。

如果孩子有些困惑向父母询问,父母要及时给予帮助,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孩子和小朋友吵架了,心里有委屈,会向父母倾诉。父母在倾听孩子后,不要简单地训斥或袒护,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吵架的原因,然后告诉孩子该怎样和人相处,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妥协让步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教会了孩子成人世界的很多规则和纪律,让孩子在长大后能尽快去适应环境。

⑸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管你是否愿意,教育都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渗透,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如果遇到孩子大小便失禁的情况,父母因为嫌脏说一些难听的话,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父母要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肚子疼,并借机教育生活中要讲究饮食卫生。

⑹顺应自然的心态。

孩子的将来不一定是博士,也不一定是金融家。他可以是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商人……但只要他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从贡献中满足自我需求。这样的教育便是成功的。

家庭教育是一种快乐而自然的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孩子一起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的过程。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创造一个让孩子顺其自然,但又具有潜在指导意义的环境,使孩子接触到更广阔、更丰富的事物,并最终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点石成金: 新妈妈要消除育儿时的倦怠

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新妈妈们消除倦怠心理:

⑴尽早识别出倦怠的早期信号。如果在管孩子时心情很糟糕,对作出的每个决定都心存怀疑,感到没有希望或感到焦虑(如头痛、心悸、易感冒、鼻窦炎症状、眩晕、恶心等),你可能正处于倦怠状态。

⑵保留原来的兴趣爱好。在孩子睡觉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上街购物、打羽毛球等。

⑶适度的偷一偷懒。如果感到累,在家务事上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偷工减料,不要让自己被无数的家庭琐事压得透不过气来。地板不用每天都拖,马桶不一定要擦得光洁如新,甚至可以安排一天时间,什么也不做,和孩子一起呆在家里吃喝玩乐,看电影,睡觉,即使玩具堆满了整个屋子也要到第二天再收拾。

⑷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临时雇一个人帮你照顾孩子,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可以歇歇脚、喝杯咖啡或小睡一会儿。

⑸换个工作或辞去工作。如果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使得自己身心俱疲的话,可以去更换一份工作,或者干脆辞去工作,休养一阵子。如果觉得不堪重负,千万别勉强自己,否则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8. 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孩子

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

——邹韬奋

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总是要替孩子做选择,孩子学什么、玩什么、考什么高中,甚至吃什么、穿什么都由家长说了算,有的父母还会去干涉孩子长大后的婚姻家庭,职业规划等。父母在替孩子选择时,常常用成人的计划塑造孩子,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意愿,使孩子丧失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父母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的伤害,反而为自己的英明决断而沾沾自喜,认为这是给孩子选了一条将来可以飞黄腾达的道路。父母的这种主动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你的选择是错的,孩子的天赋被扼杀,也失掉了好的机遇,本来美好的前程被你毁坏。即使你做了对的选择,那么孩子也是在坐享其成,因此不能从中获取有益的体验,更别提享受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愉悦感了。

更为可怕的是,父母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力,会扼杀孩子的生命激情,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遇事时丧失了决断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胆怯畏缩,只会顺从别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摆布。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格林斯潘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曾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妈妈的教育下,格林斯潘从小就学习音乐,高中毕业后便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之后,格林斯潘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对音乐方面并没有天赋。于是,他毅然决定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学习金融,毕业后去华尔街闯荡。

事实证明,格林斯潘的选择是对的,他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正因为此,他才会在金融领域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最终当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

一个人要想在长大后有所作为,懂得如何自主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总以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为由,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总是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决定代替了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主动放弃选择的权力,不再去思考做决定,总认为凡事由父母决定会更好。这样的孩子会一生依赖他人,很难有自己的主见,更别提干出一番事业来了。

金涛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他思维缜密,视野开阔,总能有独到的想法与主意。在学校,金涛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很有创造天赋和发展前途的学生。

其实,金涛同别的孩子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他的父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让金涛自己选择、决定,并且让金涛说出这样决定的理由,同时还引导金涛多从其他角度去考虑问题,让金涛自己去判断哪一种决定正确。

这样坚持下来,金涛养成了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和问题,他都会自己思考一番,自己去作决定,并且从各个角度去周密考虑,所以他的思路比别人开阔,点子比别人多,主意也比别人的好。

其实,金涛的能力并非天生就具备,而是他的父母从小就给予了他选择的权力,无论做什么事情,父母都不会硬性规定,而是让金涛自己选择、决定,并且让金涛说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同时,父母还会引导金涛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金涛自己去比较、判断哪一种决定更正确。

这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和问题,金涛都需要自己去思考一番,然后作出决定,慢慢的,金涛养成了从各个角度去周密考虑问题的习惯,所以他的思路比别人开阔,点子比别人多,主意也比别人的好。

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去一家中学对15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自主性状况的调查,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所有的回答出奇的一致:遇到困难就去找父母解决。竟然没有一名学生回答应该先由自己来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寻找他人的帮助。当被问到未来的职业选择时,竟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

这位心理学工作者对调查结果深感忧虑,他说:缺乏自主性,缺乏自我选择的激情,已是现在部分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孩子不会自主选择的责任主要在于父母。研究表明,孩子如果总是由父母做决定,长大后往往会缺乏判断力,也缺乏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

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精心培育了9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出了三位院士,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他的成功家教经验是什么呢?他的儿子梁思礼院士回忆说,父母非常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不管孩子是喜欢学建筑、考古还是喜欢搞图书管理,他都表示赞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

西方有这样一名言:“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父母有责任当好孩子的参谋,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要代替孩子选择,更不要让孩子为实现父母的理想做出不情愿的选择和牺牲。父母从小就应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与决定,有意识地拓宽视野,开阔孩子的思路,才能全面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朋友。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和他们的判断力。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应让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力量去做决定,让他成为生活的主角,而父母也应逐渐退出孩子的生活。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爱护孩子的未来。一旦孩子做出决定,父母最应该对他们强调的一句话是:“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点石成金: 孩子要学会的四个“怎样”

⑴怎样读书。

⑵怎样做人做事。

⑶怎样养生养心保健。

⑷ 怎样过上有品味的生活,即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