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47663500000041

第41章 走进创意魔法训练营,掀起思维大风暴(14)

但是,由于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难免带有某些想象、猜测的成分,使得类推的结果难免带有偶然性。这样,借助类比的启示和沟通所实现的移植,又决定了移植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试探性方法。创意和试探性的统一,是移植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应用移植法时要注意对移植对象和需要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并准确把握移植的限度。比如,打算将方便面的制造技术移植到方便米粉的开发上来,就应当对“面”与“粉”的制造特性有所了解,因为小麦与大米的属性毕竟是有差别的,简单地照搬方便面的工艺流程到方便米粉的制造上,可能会难以如愿。

再如,人的心脏运动虽然像听筒一样,包含有简单的力学原理。心肌活动伴有生物电的变化,并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将力学原理移植到人工心脏的研究开发上,就不那么容易实现“拿来主义”。即是说,移植法的适应范围是会受到一定客观基础与主观认识的限制的。移植的跨度越大,这种限制表现得越突出。因此,准确地把握移植的限度,是运用移植创意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逻辑推理法

逻辑推理法这种创意方法使人具有一种预见能力,这就保证我们能事先对某个设想或课题进行严密的思考,使我们具有一种更深刻、更为完善的认识能力。

“请允许我以为2乘以2可以等于5。我也将证明从炉子的烟囱里可以飞出女妖来。”德国大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用上面这种幽默的口吻表达了科学逻辑所具有的必然性。的确,科学的美妙在于严谨性和千丝万缕的逻辑关联。认识这种严谨性和复杂性,就需要我们具有“步步为营”式的逻辑推理,这便是人类“分析思维”(又称逻辑思维)的功能。

分析思维同直觉思维是截然不同的。分析思维是一种以某个确定的“程序”逐步展开的(而不是“跃进”的),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都有一种确切的、可供分析的逻辑递进关系;分析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被思维者所清晰地意识到,并且可以用语言向别人传输的。正是人类具有分析思维能力,才能建立起庞大严密的科学体系,并且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极大的预见性。关于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相互关系问题,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作了比较正确的论述,他说,关于问题的解决“一旦用直觉方法获得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因此,他强调“应该承认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的性质”。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一位科学家的直觉只能使他产生一个新奇大胆的设想,并且对这个设想充满着自信心,但对这个设想的证实,就离不开分析思维的活动。分析思维的欠缺,往往使人抱憾终生。

1846年,法拉第提出:电力线和磁力线的振动可以产生光和其他辐射现象,但他的分析思维不足,并且基本上不懂数学。他一生研究电学的总结性著作《电学实验研究》是一本巨著,却找不到一条数学公式。因此,他不能将他自己关于光的电磁理论的思想精确地表达出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好在比法拉第小40岁的麦克斯韦分析思维过人,擅长于理论概括,他继承了法拉第的想法,用惊人的才能,建立了电磁场的基本数学方程式,把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间的普遍联系完全统一起来。

实践与理论是密不可分的。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却需要经过人类的思维进行总结、分析,去粗以精,去伪存真,最终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理论。

卡尔·马克思所写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在思维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逻辑分析推理光辉典范。《资本论》的思维上的特点就是根据事物的抽象形态来考察事物,从抽象到具体,也即最初暂时撇开各种复杂的次要因素,从论述对象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出发来把握事物,然后随着分析的深入,再逐渐地把一些具体的因素加进去考察。这种依次递进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事物本质是很有裨益的。正如马克思本人所指出的:“只要知道了剩余价值的各个规律,利润率是容易理解的。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则既不能了解前者,也不能了解后者。”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从整个《资本论》三大卷的思路从结构上来看,第一卷是最为抽象的,它撇开流通过程,在纯粹的形态下,从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环节着手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例如,该卷第一卷首先是从商品的价值谈起,在此以后,从该卷第二篇开始直到第三卷第六篇,所有的论述始终是在价值理论基础上加上别的规定性来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什么样的经济关系。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则是从资本的内部关系转到它的外部关系研究上,加进了产业资本的流通因素,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起来考察,采取了比较具体一点儿的形态进行研究,更加接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际情况。例如,该卷第一篇加进流通因素,对第一卷中概括出来的产业资本的总运动公式又充实了许多新的规定。第二篇则进一步说明了产业资本的增值运动,提出了比剩余价值率更具体、更复杂的“年剩余价值率”问题。第三篇又进一步分析整个产业资本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如何才能实现(卖掉)的问题。

第三卷的第一篇到第三篇,补充了各产业部门的不等利润以及部门竞争而导致了的平均利润规律。这是对价值规律的第一个发展和补充。第四篇讲商业资本及其两个亚种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的运动规律。第五篇在分析过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规律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生息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的特殊运动规律。第六篇深入地讲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第七篇则是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庞大而又严谨的思维进程用简单明了的逻辑行程来表示,它实际上是由范畴运动的抽象到具体以及规律运动的抽象到具体两条路线交叉结合而进行的。从范畴运动来看就是: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通过对这些范畴内在的多种规定性的分析和综合而实现着从这一范畴向另一范畴的上升和转化。从规律运动来看就是: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平均利润规律和利润下降规律——利息规律——地租规律。这一行程实质上是从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出发,然后把各种具体规律逐步交错结合起来,实现规律的转化。

从上面的详细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惊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高度娴熟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技巧的结果。

逻辑推的技巧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三段论

“三段论”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这样一种方法。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直言判断。三段论法可再进一步分成两种:直言三段论和假言三段论。前者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所断定的含属关系以及断定范围之间的关系而获得的,即,凡对一类对象肯定具有某一属性,则该类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也都具有这一属性;相反,凡对一类对象否定它具有某一属性,则该类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也就不具有这一属性。例如,所有的人都是生物(大前提),杰克是人(小前提),所以,杰克也是生物(结论)。

假言三段论是反映因果以及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所具有的规律性,一般在论证中运用得比较多。假言三段论和直言三段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大前提是一个假言判断,其他的都一样。假言三段论的例子如:如果我们坚持锻炼身体,就一定会有健壮的体质。假言判断:现在,我们每天去锻炼,所以我们的身体十分强壮。

三段论推理在科学发现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二、简化法

逻辑推理的目的在于揭示出隐蔽在事物表面形象内部的深层特征,它们随着一些非本质的、繁杂而累赘的特征的不断被淘汰而日益显露出来,并且具有简洁明快的形式。对于科学家们来说,“简化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爱因斯坦把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简化”成只是空间曲度的半径同物质密度的联系,即E=mC2。麦克斯韦方程则很紧凑地包含了各种电磁现象的全部信息。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运用“简化法”,经常尝试着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现象作一番“简化”的努力,“剥”出它们最基本的核心。作为一种辅助,我们也可以经常在数学的王国里耕耘,多多练习一些“简化”之类的运算,培养自己一种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三、层层逼近法

所谓“层层逼近法”就是我们最初认识的仅仅是问题的表层(表面),因此也是很肤浅的东西,然后层层地分析,向问题的核心(实质)一步一步地“逼近”。

讲得具体一点便是,我们先是对问题有一个一般的认识,产生某种印象,并且领悟到解决问题可能的方向(这大多是在直觉的干预下产生的);然后,深入一“层”,进一步认识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把认识活动集中在功能的确定上;最后,再进一步将功能特殊化,也就是将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特殊化”成某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它触及问题的本质。这种“层层逼近法”对我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来说,是相当有用的一种方法。

四、淘汰法

我们常常碰到许许多多的复杂事情,乍一看,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处下手为好。这时候就可以用“淘汰法”。所谓“淘汰法”就是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理出一个“头绪”进行推敲和分析;不行的话,否定这个线索,再找另外一个,依然推敲分析,这样逐条逐个地分析、淘汰,最后我们就能把握住该事物的关键所在。

例如,现在有一个问题,甲、乙、丙、丁四个孩子在院子里踢足球,不留神将一户人家的玻璃给打破了。四个人都很恐慌。在房主人问是谁把球踢到窗户上去的时候,他们谁也不承认是自己打碎的。房主人问甲,甲说:“是丙打的。”丙反驳道:“甲说的不符合事实。”房主人又问乙,乙说:“不是我打的。”再问丁,丁说:“是甲打的。”好心人告诉房主人,这四个孩子中只有一个比较老实,不会说假话,其余三个人都说了假话。这样一来众人感到不解了,犹如一个“无头案”。但利用“淘汰法”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其方法如下:假如甲说的是真话,那么乙说的也是真话了,两个孩子都说真话不符合实际上所了解的情况,故玻璃不会是丙打破的;同样的理由,丁说的也不是真话,所以玻璃也不是甲打破的;剩下的人只有乙和丁了,如果是丁打破玻璃,那么,乙和丙说的就是真话了,这也不符合实情,故也不是丁打破的。于是,打破玻璃的只能是乙了。

五、内插法和外推法

内插法是在一系列已确定的事实之间填补空白。外推法则是根据某一趋势会延续下去的假设推广到一系列已有的观测事实之外的一种方法。

普朗克提出著名的辐射公式就是利用了内插法的结果。在他之前,瑞利和金斯提出过一个计算物体热辐射强度随频率及温度的函数变化关系的公式,但只适用于低频(长波)范围。后来,维恩又提出一个新的分布律,克服了瑞利-金斯公式的缺陷,但是后来卢梅尔和普村舍姆所作的改进测量中,发现与维恩的分布定律有明显的偏差。而普朗克认为,这些人的做法都没有把计算公式和辐射的能量、频率和熵之间的关系明确地联结起来。维恩的分布定律对应于一种这样的关系,瑞利-金斯公式对应于另一种关系,他就把这两个旧的分布公式作为两“极”,在它们之间建立了一个公式,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内插法”是一种严密的思维创意活动,并且在科学上有着广泛的运用。

“外推法”也是一种对“深层”特征的认识方法。受这种方法影响最深刻的是未来学领域,该学科有一种叫“趋势外推法”的研究方法,其原理是根据历史的和现有的资料来研究发展趋势,从而推测出未来的发展情况。据说,有80%的技术预测都是运用此法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