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你能肯定凶杀的时间正是晚上11点钟吗?
福尔逊:绝对肯定,因为回家时,我看了时钟,为11点一刻。
林肯通过迂回办法,首先将证词一一敲定,让福尔逊自己“爬上雪坡”,然后再“往下滑行”,从正面发起攻击。
林肯向法庭宣布:“证人是个十足的骗子。他发誓说18日晚上11点钟月光照在凶手脸上,使他认出了阿姆斯特朗。但是,请法庭注意,10月18日是上弦月,不到11点月亮便已下山。就算月亮没有下山,月光照到被告脸上,这时被告脸朝向西面,而证人在树东面的草堆后,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回头,因为月光照不到脸,证人也无从认准凶手。”
林肯靠着出色的思维技巧和辩护才能(以调查为依据),迫使福尔逊当场承认自己提供伪证,为被告获得无罪释放的判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训练三:层层剥笋法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最初认识的仅仅是问题的表层(表面),因此,也是很肤浅的东西,然后,层层分析,向问题的核心一步一步地逼近,抛弃那些非本质的、繁杂的特征,以便揭示出隐蔽在事物表面现象内的深层本质。
柯南道尔借助神探福尔摩斯的嘴曾说道:“凡是异乎寻常的事物,一般都不是什么阻碍,反而是一种线索。在解决问题时,最主要的是能够运用推理的方法,一层层地回溯。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本领。”“一个逻辑学家不需要亲眼见到或者听到过大西洋或尼亚加拉大瀑布,他能从一滴水上推测出它有可能存在。所以整个生活就是一条巨大的链条,只要见到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的情况就可以推想出来。”
1940年11月16日,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一个窗沿上发现一个土炸弹,并附有署名F.P的纸条,上面写着:“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后来,这种威胁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猖狂。1955年竟然放上了52颗炸弹,并炸响了30颗。对此报界连篇报道,并惊呼此行动的恶劣,要求警方给予侦破。
纽约市警方在十几年中煞费苦心,但所获甚微。所幸还保留几张字迹清秀的威胁信,字母都是大写的。其中,F.P写道:我正为自己的病怨恨爱迪生公司,要使它后悔自己的卑鄙罪行。为此,不惜将炸弹放进剧院和公司的大楼等处。警方请来了犯罪心理学家布鲁塞尔博士。博士依据心理学常识,应用层层剥笋的思维技巧,在警方掌握材料的基础上作了如下的分析推理:
(1)制造和放置炸弹的大都是男人。
(2)他怀疑爱迪生公司害他生病,属于“偏执狂”病人。这种病人一过35岁后病情就加速加重,所以如果1940年时他刚过35岁,那么现在(1956年)他应是50出头。
(3)偏执狂总是归罪于他人。因此,爱迪生公司可能曾对他处理不当,使他难以接受。
(4)字迹清秀表明他受过中等教育。
(5)约85%的偏执狂有运动员体型,所以F.P可能胖瘦适度,体格匀称。
(6)字迹清秀、纸条干净表明他工作认真,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工。
(7)他用“卑鄙罪行”一词过于认真,爱迪生也用全称,不像美国人所为,故他可能在外国人居住区。
(8)他在爱迪生公司之外也乱放炸弹,显然有F.P自己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这表明他有心理创伤,形成了反权威情绪,乱放炸弹就是在反抗社会权威。
(9)他常年持续不断乱放炸弹,证明他一直独身,没有人用友谊或爱情来愈合其心理创伤。
(10)他无友谊,却重体面,一定是一个衣冠楚楚的人。
(11)为了制造炸弹,他宁愿独居而不住公寓,以便隐藏和不妨碍邻居。
(12)斯拉夫人多信天主教,他必然定时上教堂。
(13)他的恐吓信多发自纽约和韦斯特切斯特。在这两个地区中,斯拉夫人最集中的居住区是布里奇波特,他很可能住那里。
(14)持续多年强调自己有病,必是慢性病。但癌症不能活16年,恐怕是肺病或心脏病。
根据这种层层剥笋式的方式,博士最后得出结论:警方抓他时,他一定会穿着当时正流行的双排扣上衣,并将纽扣扣得整整齐齐。而且,建议警方将上述14个可能性公诸报端。F.P重视读报,又不肯承认自己的弱点。他一定会作出反应以表现他的高明,从而自己提供线索。果不其然,1956年圣诞节前夕,各报刊载这14个可能性后,F.P从韦斯特切斯特又寄信给警方:“报纸拜读,我非笨蛋,决不会上当自首,你们不如将爱迪生公司送上法庭为好。”依循有关线索,警方立即查询了爱迪生公司的人事档案,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档案中,有一个电机保养工乔治·梅特斯基因公烧伤,曾上书公司诉说染上肺结核,要求领取终身残废津贴,但被公司拒绝,数月后离职。此人为波兰裔,当时(1956年)为56岁,家住布里奇波特,父母早亡,与其姐同住一个独院。他身高175厘米,体重74千克。平时对人彬彬有礼。1957年1月22日,警方去他家调查,发现了制造炸弹的工作间,于是逮捕了他。
当时他果然身着双排扣西服,而且整整齐齐地扣着扣子。
思维风暴
有一天深夜,一位刚刚结婚才几天的新娘子从厂里下晚班回家,整个家属楼一片寂静。于是她也轻声地走进了自己的家,并且看到丈夫早已睡得很熟了。就在她对着穿衣镜卸妆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床底下有四只脚露了出来。机警的新娘子立刻意识到这是两个潜入自己家里的盗贼。可此时屋子里只有自己和丈夫两个人,而且丈夫又在熟睡。到底怎样才能抓住这两个盗贼呢?十分紧张的新娘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并最终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抓住了那两个盗贼。
那么,请想一想:这位新娘子到底是怎样用自己的主意抓住盗贼的呢?
答案:这位新娘子先是把自己的丈夫叫醒,假装说他不关心和体贴自己,竟然自己先睡着了,然后又故意地大吵大闹起来,还摔了几个玻璃制成的家具。因为已经夜深人静,所以她的行为很快就吵醒了周围的邻居,其中几个热心的人还特意前来劝架。等屋子里的人多了以后,这位新娘子才说出了床下有贼的事实。于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抓住了那两个躲在床下的盗贼。
第二十三课 系统思维训练
什么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做一个孤立、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做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掌握系统思维方法,是现今最需要的基本功之一。
哈佛大学创意课阐明,将所面对的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的办法的思维方法就是系统思维法。现实生活中,不善于系统思维就容易遭受挫折或造成损失,而善于系统思维就能够获得巨大成功。
宋代大中符详年间,皇宫中发生火灾,要进行皇宫修复工程。当时需要解决“取土”、“外地材料的运送”、“被烧坏皇宫的瓦砾处理”这三大问题。主管该工程的是大臣丁渭。他便在皇宫前的大街上挖沟取土,免去到很远的地方取土;很快,路就被挖成了大沟。然后,他又把汴河决口,将水引进壕沟。于是各地运来的竹木都被编成筏子,连同船运来的各种材料,都通过这条水路运进来。皇宫修复后,他又让大家将拆下来的碎砖瓦连同火烧过的灰,都填进沟里,重新修成大路。经过这一处理,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还节省了上亿的经费。
丁渭智修皇宫,就是充分把握了要素之间的相生关系,使系统往有序和互相促进的方向发展,同时又把握了系统要素的相克性质,促使其向反面演化,最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2)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3)系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功能行为。
(4)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我国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而设计与构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项主体工程和120多个附属渠堰工程组合而成。位于江中的鱼嘴犹如一把利剑,将岷江一分为二,让靠近内江的水直泻宝瓶口,流灌川西平原;而宝瓶口又迫使岷江之水由西向东穿山而过,排洪、防旱;飞沙堰使内江之水平时逼进宝瓶口,洪水时溢过堰顶回流入外口,避免内江灌溉受灾。三大主体工程同120多个附属渠堰工程既分工又合作,各自发挥独特作用,使整个工程具有调节水势、灌溉良田、飞水防洪、飞沙防涝的多种功能,达到了变水患为水利,造福人民,发展生产,调节生态平衡的总目的,堪称系统工程的杰作。
系统思考在运用时要注意下列两个问题:
(1)在思考问题时,要将可能的几种情况和方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
(2)在进行系统思考时,不仅要将思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来思考,而且要将系统内的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的组合。
北京大钟寺有口大钟,它造于明代永乐年间,几百年来,人们做出许多测定,包括体积、重量和成分等。以重量来说,有的说是42吨,有的说是53吨。我国声学家用精密超声声速仪精确测定大钟各处厚度,计算出实际重量为46.5吨。经化验分析,大钟含铜为80.54%、锡16.4%、铅1.12%和少量其他金属。这口钟的金属含量结构比例合适,使钟经得起重敲,被认为属于造钟的最佳比例。
系统思维的训练
训练一:从整体出发
把思考对象看做由若干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认识事物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
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它是一种思维框架,能让我们看到相互关联的非单一的事情,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我们敏锐地预见到事物整体的微妙变化,从而对这种变化制订相应的对策。
在美国航空公司营运状况仍然良好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教授约翰·史德门就预言其必然倒闭,果然不出其所料,两年后这家公司倒闭了。史德门教授并没有很多精确的数据,他只是运用了系统思考法对这家航空公司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个公司组织内部一些因果关系还未“搭配”好,而公司的发展又太快了,当系统运作得越有效率,环扣得越紧时,就越容易出问题,甚至是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史德门之所以能够看出问题的本质,是因为他运用了整体动态思考方法,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训练二:从综合的观点出发
把系统看成是多因素、多方面的统一体,以便对思考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处理,既要看到对象的各个方面,又要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全面地、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
在一次学术研究会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的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布了对“红崖天书”的全新诠释。学术界的专家普遍认为,林国恩对这一千古之谜的解释,与“红崖天书”的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像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所谓“红崖天书”,是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的一处崖壁上的古代碑文。在长10米,高6米的岩石上,有一片用铁红色颜料书写的奇怪文字,文体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斗,非凿非刻,似篆非篆,神秘莫测。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红崖天书”。近百年来,“红崖天书”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外星人的遗迹。据说,郭沫若等著名的学者也曾经尝试破译,但是一直没有定论。
那么,非科班出身的林国恩是如何破译这个“千古之谜”的呢?林国恩于1990年了解“红崖天书”以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把他的全部的业余时间放到了破译工作上。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即背诵古文,熟读四书五经。他于196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但是他业余时间钻研文史,学习绘画。由于他是造船工程师,系统学习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使他掌握了综合看待问题的方法,这为他破译“红崖天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达9年的研究当中,他综合考察了各个因素,查阅了7部字典,把“红崖天书”中的50多个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查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他做了数万字的笔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还三次去贵州实地考察,为破译“红崖天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经过系统综合的考证,林国恩确认了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书应自右向左直排阅读;全书图文并茂,一字一图,局部如此,整体亦如此。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朝初年建文皇帝所颁发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需降服燕魔做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凰(御制)。
“红崖天书”的破译就是系统思维法的综合性原则的最好体现。
训练三: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