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书本的权威,还有很多权威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当学生的见解和老师的看法相悖的时候,怎么办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虽然我们非常感谢老师、曾经的科学家和学者们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现在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从而看得更高、更远。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会对这些学术界的权威、生活中的权威进行质疑。这是因为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够有勇气在科学的路上不断地探索。科学史也表明,每当科学上有重大突破和理论上有重大建树时,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已找到了最后真理。20世纪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后,20世纪80年代曾有物理学家错误地认为,物理学对物质的认知已经达到顶峰。未过20年,航天观测发现宇宙有加速膨胀的迹象。美国航空航天局于1998年宣布,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过去未发现过的“暗能量”,占总能量的70%以上,对星系产生负压力或斥力,超过了物质之间的引力,导致宇宙在过去数十亿年的历史中加速膨胀。此外,还发现在占宇宙质能27%的物质中,我们能看到的和能觉察到的仅有4%左右,还有23%的“暗物质”存在,其组成和性质无人知道,物理学尚无法解释。这有如冷水浇头,使认为科学已经终结的人清醒了很多;也提醒着我们,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多的收获。
其次,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当我们开始质疑书本、质疑权威、质疑经验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学会提出问题了。那么,下一步就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来验证我们的质疑是正确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做实验、推理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全世界都能够考出优秀的成绩,却缺乏创意的突破和独立的思维呢?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意。延续2500多年的儒家文化中形成的亲、尊、长、幼,君、臣、父、子逐级服从的社会风尚,它所要求的是孩子们必须服从父母,学生必须相信老师所讲的一切,教科书上的东西都是对的,权威的训导必须服从,科学定律不准讨论或修改。试卷设标准答案,不允许考生有所发挥。正是这些无形的枷锁钳制着人们挑战权威的勇气,禁锢了人们成长的翅膀,让人们无法飞翔。而人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要被经验所束缚,拥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天空。
坦桑尼亚中学生姆潘巴在1963年偶然发现,热牛奶倒入冰格一个半小时后会冻结,而先放入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没有冻结。后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实验证明,姆潘巴发现的现象属实。40多年来,许多论文与实验试图阐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学实验数据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没有定论。
2004年11月起,在中学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三名女中学生——庾顺禧、叶莎莎和上海中学的董佳雯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四个月来,她们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激凌等多种材料,采用先进的多点自动测温记录仪,在记录了上万个数据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同质同量同外部温度环境下,热液体比冷液体先结冰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三种可能。她们认为,只有当冰箱有温差、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含有较多淀粉等非液体成分时,姆潘巴现象才有可能发生。
不管最后的结论是否正确,姆潘巴和这些中学生挑战书本的勇气和坚持研究的执著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十课 不盲从——突破从众思维定势
克服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就是跟从大伙,随大流。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我们往往是别人怎么考虑,我就怎样考虑,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造成这种从众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这种心理和社会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说,一个社会的传统色彩越浓,其中个人从众心理就越重。的确,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统治阶级总会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民众的从众意识,以禁锢人们的思想,避免不利于其统治的“异端邪说”,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其次,人们之所以选择从众,还考虑到安全问题,即如果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很可能会招致“枪打出头鸟”的后果。所以按照大家公认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问题,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事方法。跟随众人,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很好,自然有你的功劳;如果处理得不理想,你也不会一个人承担责任。
实践中的经验也表明,在一个从众心理较普遍的环境里,那些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的人,往往会被人认为不合群、爱表现自己,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融洽。
也正是为了避免于己不利的事情发生,所以社会上很多人的行为都是在随大溜的心理下做出的,很少或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
最后,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许多人往往已经失去了评判的标准,迷失了自己本来要坚持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其实,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评判尺度和标准,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加上个人的自身情况各有差异,最后对于某件事情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大家对待某事实众口一词,久而久之,大家的这种观点就被认为是正确的。于是,本来要表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人也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毕竟是“众口铄金”啊。所以也就不再表明自己的看法,也加入了大家的行列。
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大家都认为人习惯使用右手是正常的,那天生就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即左撇子,就被人视为不正常了,所以如果谁家的孩子是左撇子,家长就会从孩子小时候起,要求他改掉这个"毛病",改成所谓的"正常的"使用右手的习惯性动作,殊不知,习惯使用左手,可能正表明了孩子在右脑方面某种天赋。
这种从众的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常见的问题,保持群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大家的一致行动。但是,凡事只是随大溜,自己不独立进行思考,不利于思考者形成创意观点。一般来说,从众心理比较强的人,他的创意思维能力就会较弱,而那些不善于随大溜的人,往往创意思维能力都比较强。这里所说的后者,他们通常不会按照大家公认的标准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总是要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意见。因为在他的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往往很可能就是不正确的。
其实,实践中的很多实例都证明了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的人,虽然曾经遭到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对,但最后这些新观点都被证明了是正确的,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接受。比如,实验科学先驱者罗吉·培根早在13世纪就提出,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着雨水反映在天空中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和当时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即天上的彩虹是上帝的指头在天空划过的痕迹,是格格不入的。他的不从众的观点使他被关了15年的黑牢。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当时“地心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日心说”,主张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种学说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人们普遍反对,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因为它和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地心说”相反。在“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人们普遍接受了《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理论,达尔文经过20多年的艰苦研究,于1859年出版了名著《物种起源》,顿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的理论也被人称为“牲畜哲学”“粗野的哲学”。
人们之所以会对这种不从众的观点如此激烈反对,是由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自己不能摆脱思维框架的束缚,就只能强烈地反对抵制这种不从众的观点。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新观念的提出都会面对这种被众人拒绝的情况。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这种由少数不从众的人提出的观点才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最后成为大家都接受的真理。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当我们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创意思考的时候,就要从从众的圈子里走出来,不要被多数人的所谓正确的观点所影响,要拓宽视角,开阔思路,进行自己的有创意的思考。
树立自信
挑战权威的前提是自信。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当我们的意见和权威的看法相悖的时候,如果确认自己是对的,是选择服从权威还是坚持自己的主见呢?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只有那些能够坚持自己主见的人,才能够不屈不挠,最后走向成功。
有一次,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可见,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读书时受到男同学的歧视。一次期末考试,男同学冲着她趾高气扬地说:“你们女同学能考及格就不简单了!”林巧稚毫不示弱地答道:“女同学怎么样?你们得100分,我们也要100分!”在自信心的鞭策下,她刻苦攻读,那次考试果然得了第一名,用自己的自信和努力得到了其他人的尊重。
面对来自其他人的质疑,人们往往容易因为不自信而放弃自己的观点,从而丧失努力争取他人认可的信心。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大姐与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坚持自信,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和不屑,敢于正视,最终通过努力博得了人们的肯定。我们也应该向她们学习,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坚持自信,这样才会不断进步,有所创造。
自信就要树立敢于挑战困难和在困境中积极进行自我激励的勇气。
1900年7月,林德曼独自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实验。为此,他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林德曼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关注着林德曼驾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冒险,已经有100多名勇士相继驾舟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推断,这些受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来的,而是死于精神崩溃、恐慌与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的反对,亲自进行了实验。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觉也处于麻痹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是只要这个念头一出现,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成功!终于,他胜利地渡过了大西洋。就这样,他证明了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突破世俗的框架
林肯曾经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使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
在创意活动中,思想的自由尤为重要。思想是人个体的心理活动,但它受外界的影响非常明显。社会的传统文化背景、自身的知识体系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的思想活动方式。人的思想总是在某一范畴内活动,这个范畴的大小体现了思想的自由程度。创意往往是自由思想冲破既有范畴的一个过程。
但是,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他不可能完全孤立于他人,所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制约和世俗的约束。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存在着人为的一些规则和条款,存在着一些“必须”和“应该”的框框。在这张条框的大网中,人们被套在其中,常常不假思索地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去干。
但是万事都是在变化着,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任何规则和程序都不能保证永远有效,都不能永远作为行事的规范,不能把它们应用于任何场合和所有的人。如果要想使它们有最佳的指导效果,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改变。所以对于个人来说,僵化的头脑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无法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有人说,盲目地服从比犯规更有害,如果你盲目地去循规蹈矩,那就无法真正的生活下去。如果要想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就应该重新审视各种规定,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不要让一种规定限制了你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