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
47662700000009

第9章 宁教人求己,不让己求人(2)

小偷被乘警抓到了,可乘警说这个小偷真是太幸运了。乘客们不解地问:为什么?乘警的回答使乘客们浑身一颤:因为火车当时所在的地方,两边都是万丈深渊。

在美国波士顿,一座犹太人被屠杀的纪念碑上,刻着一个名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一首悔恨诗:“初起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迫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所见到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是你以后某个遭遇的一次提前彩排。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就是为自己铺路?帮助别人,有时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4.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说“不”

我们时刻怀有一颗助人的心,所以对于朋友的请求,我们自然应该尽力而为。然而,每个人也不是神仙,都有一个办事的底线。有些事情的确很难办到,这种时候与其答应了将来闹矛盾,不如当时就说“不”。

与人交往,说“不”是非常困难的事,但当别人提的要求你根本做不到,你就要勇于说“不”,这样你可以避免许多麻烦。

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则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是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你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钱便够了。”乙就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

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通常会产生尴尬的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下属提出加薪的要求,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不愿接受,却又不好意思说“不”,我们就会使自己陷入十分为难的境地。或者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别扭扭;或者假装答应却不做,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脸上酸酸的……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因为乐于助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但是帮助别人也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有的是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有的是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承受的。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还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就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就想要。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他们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老大不乐意,却为什么常常点头答应呢?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些几种:

(1)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2)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3)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4)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5)不知如何说“不”。

知道了上面的原因,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去拒绝别人,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

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经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第二,在你拒绝时,要经过慎重考虑。

拒绝对方前,你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经过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的这一请求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受到拒绝而显得过于尴尬。

第三,在拒绝别人时,你在表情上应和颜悦色。

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接受请求呢?

第四,拒绝时,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

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是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第五,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

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说明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要介意。”这么说,可能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第六,要让对方了解,你的拒绝是对事不对人的。

你这么向对方解释,是表明你这次拒绝他了,不妨碍他下次对你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你就可以帮上忙了。

第七,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

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提案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证件而公布。”虽然这位市长拒绝了提案,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

第八,切忌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

这么做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总之,在该拒绝时就要拒绝,而且要把“不”字理直气壮地说出口。明人吕坤说:“你说的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的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别忘了,说“不”也是我们的权利。

5.有付出就有回报

在有些人看来,付出就是吃亏,但这种吃亏只是表面上的吃亏,“吃亏”之后必然会带来回报。回报也就是“福”,所以古人说“吃亏是福”。目光长远的人,都懂得先付出后收获的道理。

人们说吃亏是福,财去人安,这确实是生存智慧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人们最能理解却最难做到的。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幕你争我夺,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人间闹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说的真是入木三分。

善于吃亏的人一般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所谓善有善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正所谓恶有恶报。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意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眼里不揉沙子。在得失上不计较就能更好地体会出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大概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的更多。如此,何亏之有?反之,一是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静吗?二是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三是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不过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真才实学但却十分落魄的士人——冯媛。冯嫒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想让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媛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媛领命而去。

冯媛来到薛城,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听说收帐的来了,都叫苦连天。收了两天,只收上来一小部分钱。冯媛仔细一调查,得知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的确很贫苦,许多欠了孟尝君帐的人,根本还不起。于是,冯嫒特意把老百姓全召集在一起,对他们宣布说:“孟尝君放帐给你们,本意是救济你们,并不是贪图钱财。我来收帐,是因为他养了三千多门客,钱不够用。但是在临来之前,孟尝君嘱咐我:能还帐的,你收;暂时还不了的,就缓收;真正还不起的,就把债券烧了,一概免了!”众人听了,齐声高呼:“孟尝君真是我们的恩人!”

孟尝君听冯嫒回来汇报,说只收了一部分钱财,还把大量的债券都烧了,顿时脸上变了颜色,说:“只收回这一点钱财,怎么养活三千门客呢?谁让你自作主张烧债券的,我一直以为你有什么特殊才能,按最高的待遇招待您,你就这样为我做事吗?”

冯嫒说:“您别生气,那里的百姓非常穷苦,您留着债券也收不回来,还不如烧掉,换取老百姓对您的感激。我走时,您曾说,这里缺什么,就给您带什么回来,我认为这里最缺少的不是钱财,而是民心,我就给您买回来了。”

孟尝君无可奈何,只好恭维说:“先生眼光远大,佩服,佩服。”

然而过了不久,孟尝君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秦国国君原想得到孟尝君,可孟尝君离他而去。现在见孟尝君在齐国名声越来越大并受到重用,就派人到齐国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名声比齐国国君都大,齐国国君要让位给孟尝君做了。齐国国君齐滑王听信谣言,立即罢了孟尝君的相位,叫他回自己的封地。

孟尝君被革了职,交出了宰相大印,往日的三千门客一下子几乎全散了,只有那个烧了债券的冯媛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他感到十分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