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47655500000034

第34章 一个反复向上的长周牛市(5)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业中心,法国巴黎百富勤驻华首席代表陈兴动在2002年7月28日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现在国外有句时髦的话——到中国去分享发展成果。

在历史上,英国是世界经济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从1760年至1830年,英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量从1.9%上升到9.5%,1860年更是达到了19.9%,这一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而且,英国不光制造业发达,批发零售、物流通讯等服务业务也很发达。第二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是日本。1950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平均年增长达到难以置信的7.5%,即使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仍然远远高于其他的工业国家。三十年间,日本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甚至打败了瑞士手表、美国汽车和德国光学工业。日本有很多产品,照相机、摩托车、电子产品等都领先世界。日本造船厂的造船吨位一度占到了世界的一半。到8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占世界的份额从2%-3%上升到了10%左右。世界生产基地的美誉带给日本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殊荣。

星转斗移,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从玩具、乔丹运动鞋发展到高科技制造业。稳定增长的外资正在重塑中国工业。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仅仅生产玩具了。在着名的浦东工业开发区,建立了大量新工厂,其中包括生产高端芯片的英特尔,生产复杂光学产品的Corning,生产液晶显示器的日本松下,生产数字交换、视频会议等设备的阿尔卡特。阿尔卡特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就高瞻远瞩将亚太总部搬到了上海。有人问阿尔卡特亚太总裁斯皮思,阿尔卡特是否还有什么产品不能在中国生产,他想了想说:“不,我想确实没有了。”

“大陆海岸线的轮廓就像一张弓,海岸线后面的上海和长江就像一枚箭头,可以射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陈文森说,“我想,“台湾的下一代都将在大陆工作。”

中国入世为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创造了条件。入世意味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意味着中国将全面接受市场经济规则,而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中心已成定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看法与吴教授大体相似:凭感觉,从总量来看没有问题!他分析自己的感觉:中国人每年能生产出1600万新生儿,中国的育龄妇女一年就能生下一个澳大利亚,新增人口的消费需求每年能拉动经济至少增长4个百分点。美国克林顿费那么大牛劲,也只不过提升经济4-5个百分点。而我们,只要妇女生育,这个数字就是板上钉钉的。在沈阳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高层论坛上,刘伟这个有趣的比喻阐述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引来了一阵笑声。

中国只要能继续保持7%以上的经济年增长率,就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刘伟对此颇有信心。

刘伟分析,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人均收入已达800美元。从理论上讲,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这个社会就算进入了工业化。我们国家如能继续保持7%年增长率,未来10年我们的GDP总量可达19万亿,人均为1600美元,到2030年可达90万亿,人均8000美元的指标就接近实现。上海把这一目标定在2015年,北京则定在2018年。制定目标就是在抓住机遇。要实现快速稳步的增长,没有制造业是不行的。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一直很高,但各部类的增长比例并没有大的变化。在西方,商业革命成为产业革命的先导,而在中国,两者同时推进。现在我们推动第三产业的目的是来推动市场化,来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来优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我们所谓的抓住机遇,其物质基础就是发展制造业。

21世纪,中国已具备了打造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集中精力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有可能在未来10-20年成为世界工厂。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据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能维持一个强大的劳动力队伍,大量新增的劳动力足以使劳动力成本控制在低水平。尽管中国大学生比例较低,但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2000年占人口的48.7%,随着文化教育支出的不断增长,年轻一代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也将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外商纷纷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就可见一斑。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的实验室,同时,外企也加大了在华采购的力度,建立零部件生产与采购网。据了解,通用电气、惠普、戴尔、柯达等跨国公司近期纷纷宣布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新理解,专家认为,中国在向世界工厂迈进的过程中,有条件成为二元世界工厂——二元性特征已经得到表现:一方面,在传统的制造行业方面中国表现突出;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品制造方面也发展迅速。

21世纪中国最有希望成为世界工厂的地区是目前有产业集聚现象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而中坚力量则是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

下一个世界巨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21世纪中国经济走向的预测也不绝如缕: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布热津斯基认为,世界舞台的下一个巨人将是中国。

阿根廷驻新加坡大使安东尼奥·苏厄德在题为“中国,一个沉睡巨人的觉醒”撰文中指出:

“预计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影响是,关税将平均下降10%,并将取消大部分现存的配额和开放过去拒绝外资的许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

据估计,中国的对外贸易2005年将达6000亿美元。到那时为止,中国每年吸收的外资将达1000亿美元。贸易改革产生的变化也为其主要贸易伙伴带来了好处,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亚洲、拉美和东欧新兴经济国家也得到了好处。

像中国这样规模的经济的巨大变革,显然会为国际经济带来强烈的影响。不能排除在今后20年或30年内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家和主要或第二大贸易强国的可能性。据有关人士估计,在中期内将出现的情况是:

——中国消费者的总购买力将超过欧洲;

——2005年,从电子部门的消费品和纺织和服装业,中国使用密集劳力的工业仍将保持很高的比例。但是,中国经济将出现工业高度多样化局面,高级尖端部门将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农牧业劳动力将占劳动人口不足四分之一。服务业就业人数将与加工工业的人数类似;

——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将接近美国,香港将同上海一起成为主要金融中心;

——如果中国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趋势,在新千年最初的几十年中,中国人将享有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

作为主要经济强国之一,中国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巨大变革,将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最大成果之一。”

德国《法兰克福报》在题为“中国推行巧妙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文章中评述道:

“中国入世使中国在争取国际承认方面达到了最高峰。19世纪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民经济体;200年后,中国踏上重返颠峰之路,其趋势显得无法阻挡。莱曼兄弟银行的市场观察员计算得出,中国如果以预计的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30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毫无疑问,目前对中国最重要的消息仍然是投资源源不断。无论是银行、媒体康采恩还是化工产品生产商、汽车制造商都排着队想进入中国。每年将有大约500亿美元的投资流入中国了。理由很简单: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被视为几乎是没有边际的市场。预计中国市场在2002后几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7%,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