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47655500000003

第3章 大牛市正在逼近(1)

2003年以来中国股市逐步升温,这对于长期饱受熊市之苦的广大投资者来说无疑看到了一线黎明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对于2003年上半年行情的性质,市场人士讨论最多的是“牛市初期”论和“箱体格局”论。而笔者则认为,自2003年初开始的行情,实质是一波超级大反弹行情的预演,时间长度将横跨整个2003-2004年。如果中央政策引导得法,它可能演变为美国克林顿时代股市长期走牛的式样。

民怨沸腾

2003年新年伊始,中国股市再度暴跌,前期政策底被轻易击穿,股指从2001年6月的2245点高点见顶之后,一路狂泄至2003年的1月22日的1358点。在长达二年多漫漫下跌的熊途上,普通投资者备受“断臂”、“腰斩”之苦。难道中国股市要“推倒重来”?中国股市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筹集资金的重任,而与国外股票市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去甚远,这就决定了中国股市天生就是政府扶持国企、宏观调控经济的一个工具,而非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股市是为投资者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服务的。这是中国股市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股市“政策市”的根源。政府对股市的上涨或下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诸如公司投资价值、规范股市、挤泡沫、银行资金入市、机构投资者等均不过是攥在政府手里的一张牌而已,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晃一下,表明政府的一种政策导向,并且政府还可以动用银行资金及国库存款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拉抬或打压股价,左右股市的走势。

200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股指在短短几个月里就从2245点多暴跌至不足1400点,跌幅将近40%。按这次股票暴跌幅度,市值缩水近1.3多万亿人民币,流通市值损失大体6000亿人民币这似乎已经超越了政策底限。

自从1514点的政策底击穿后,由于决策面的缄默,市场内做空消息满天飞,恐慌气氛蔓延,“千点论”与“推倒重来论”不绝于耳,整个市场又一次陷入无奈的悲观情绪之中。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国股市恐慌气氛蔓延的关键时刻,政府竟三缄其口,一言不发,使人觉得政府在默认股市下跌。难道说政府真的认为“推倒重来论”有理?市场真的要下探到“海归派”主张的1000点?

“政府做空”、“利益集团做空”与“推倒重来论”如出一辙。外资机构喊空中国股市也在这时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先是散布国有股减持的谣言。2001年1月4日,一些网站上先后转载了一条香港某家报纸发布的消息,大意是国有股减持方案已定,而且股减办法是一步到位。关于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和效果在管理部门澄清下早已没有什么可讨论关注的价值,但国有股减持的不确定性阴影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却是无法在短期内消除的。大盘轻易击穿了1514点的政策底。

其次是空方大做上市公司年报业绩文章,利用银广厦业绩造假事件影响,对上市公司年报业绩的真实性问题进行夸大炒作,理由是“上市公司业绩去年有10%左右退步”。但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前景将带来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做空主力却避而不提。实际上,由于大盘下跌,A股的加权平均价已低于10元,很多股票已具有了长期投资价值。

更有人处于一己利益,对大盘下跌底部作出1300点、1000点、甚至800点的炒作性预测。但就大盘1450点而言,考虑到大盘下跌的这些年来新股的大量发行,实际上早已在1000点甚至以下了,该挤的泡沫早已挤掉。

然而,某些利益集团,尤其是一些还几乎空仓的外资机构,并不满足于对中国股市打压的成果,他们希望中国股市指数越低越好,这样他们就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大捡便宜货,在目前世界经济全面衰退、投资机会短缺的非常时期,得已顺利登上中国这列经济快速列车,进可以套现获利,退可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甚至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这些外资机构的代理人及国内一些不负责任的经济学家,也在这时出来危言耸听地大肆批判中国股市,妄图把中国股市十多年发展积聚下来的问题一夜解决。从表面上看似天真,实质是包藏着利己主义的祸心。

政府也参与了这场做空股市大论战中,其最大的目的在于能够顺利实施国有股减持。政府先后两次在较高点位实施国有股减持计划均告失败。决策层于是明白再实行高价减持已无可能,顺利实施减持计划必须具备一大前提:即股市的牛市氛围,只有股民都觉得有钱赚,才有可能接手国有股。而为了维持牛市氛围,就必须为股市的上涨腾出空间,于是打压股市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政府用政策砸盘的目标是能低就尽量低、但却以不激发社会动荡为限度。直到2002年10月,当决策层看到了民怨沸腾,才赶紧出台了两大利好政策安抚民心。但出台利好决非决策层本意,更不能改变决策层实施国有股减持的初衷,这一点从有关领导人的公开表态中可以明显看出。

但变革成本怎能全部由投资者承担!笨拙的决策层却偏废地没有想到股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巨大相关性,即股民严重亏损,更会严重影响到居民消费,进而影响到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我们承认,中国股市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但变革成本不应全部由广大股民来承担。中国国有股问题是股市经过10多年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既有决策层认识及决策方面的问题,也有中国特殊国情的问题。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一刀切”,期望通过一下子解决10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使中国股市与国际接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股市大幅下滑,使股民在事实上承担了股市改革的巨额成本。而正是众多中小散户蚂蚁搬树般地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慷慨解囊数千亿元,并使当初几毛钱一股的国有股价格暴涨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恰恰是最不应该成为被剥夺者的群体。

证券市场发展到了今天,解决包括国有股减持等一切问题都必须正视历史。股市在中国经济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股市市值已超过4万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一半。中国股票市场开户投资者6500多万,剔除重复开户和机构开户因素,至少也约有6000万散户,以每户3口之家计算,涉及直接间接投资人口约1.8亿,加上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就业人口及其家属,与股市波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相关的人数大约在两亿多,平均人均损失3000元。如果这些中国消费市场中最有消费活力的人口每人因股市损失而削减500-1000元/年的消费这是完全可能的 ,市场直接消费需求至少就会减少1000-2000亿元以上。考虑到乘数效应,将使中国GDP增长造成数个百分点损失,甚至可能将中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国民经济拖入衰退的深渊,引起失业增加和社会剧烈动荡。

再说,“推倒重来”后难道中国就能搞出一个什么样的股市来?在目前中国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制环境不完善、上市公司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及股民投资意识薄弱、分辨能力不强等现实国情下,难道推倒了就能建成一个全新的股市?中国股市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只能在发展中寻求逐步解决的办法,“休克疗法”在中国股市不可能行得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挤泡沫也只能在发展中加以解决。中国股市崩盘之时,也就是中国经济拖入衰退的深渊和社会动荡之时。那种以自由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股市为参照标准,认定中国股市不成熟不规范,需要“推倒重来”,无所顾忌地一味以严厉监管为主导行为,甚至不顾中国国情的股市“硬着陆”,这种人不是太幼稚,就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信心回归

经过几年的调整,中国股市的主要问题都已暴露无遗,股市发展面临的障碍都清晰地显现出来,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监管机制等各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都已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且正在逐步实施当中。

中国股市正经历了一个“信心回归”的阶段,银河证券首席研究员左小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她认为,在经过2至3年的调整期后,今年中国股市将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

“从去年以来,机构投资者取代散户成为股市的投资主体,这是中国股市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由于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的参与,给中国股市带来了理性投资、注重价值发现的新理念,并被中国机构投资者认可,投资理念国际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正在稳步提高,经过几年的调整,股市的恶炒现象及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逐步得到遏制。上市公司本身在审批和发行过程中政策的严格化及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出现了好转。与几年前人们投资的盲目性相比,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通过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整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证券公司行为等措施,股市运作走向规范化,人们的风险意识大大加强。这为股市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的一种共同体认,2003年以来中国股市开始逐步升温,这对于长期饱受熊市之苦的广大投资者来说无疑看到了一线黎明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对于2003年上半年行情的性质,市场人士讨论最多的是“牛市初期”论和“箱体格局”论。而笔者则认为,自2003年初开始的行情,实质是一波超级大反弹行情的预演,其时间长度将横跨2003-2004年,如果中央政策引导得法,它可以演变为美国克林顿时代股市10年走牛的式样。

从基本面角度考虑,中国国民经济一直处于高速成长期,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国内GDP增长速度即便在“非典”疫情之后能持续创出新高,这是推动股指牛市反弹的一个重要长期因素。2003年春,海外基金经理在深圳举行的一个证券高级研讨会上表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的持续增长仍将使得国内股市有较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并购活动将成为国内股市的最大热点之一。在全球经济增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健增长,甚至成为带动区内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2002年经济增长7.3%的基础上,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再次达到7.9%;外国直接投资每年平均上升了14.9%;同时,强劲的本地消费、庞大的外汇储备、入世以及2008年奥运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都将促使国内经济持续走好。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国内经济整体影响不会太大。一方面,国内出品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不到四分之一,远低于欧美日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国内居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另外,作为全球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国内劳动力成本仍然偏低,这将使得国内产品成本优势将长期保持下去。

国内为维持经济增长所进行的金融市场及国企改革也令人关注,最重要的是,入世确立了中国以法治为本的经济体系,大大增强海外投资者的长期信心,从而使得外国直接投资继续高增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加入WTO后掀起的并购热。并购热刺激股市是比较正常的,这主要是因为并购对企业成本、市场占有率、利润等各方面相当有利。因此,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间内,并购很可能会成为中国股市的热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的法国兴业银行1全球首席经济师亨德里克斯(MarcHendriks)认为:加入WTO以后,中国证券市场将出现结构性变化,股票的价格更多地将由基本面来决定,受政府政策影响将越来越少。其次,中国股市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为很多外国公司还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市。随着市场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将上市。另外,机构投资者的影响也将逐步加大。在全球经济萧条之际,这些方面将逐渐落实到中国股市上。中国的股市应更多的是中国有活力经济的一种体现,而不是相反。

但GDP不是决定股指中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否则,只要将GDP走势曲线来取代股指曲线就可以了。根据美国股市和其GDP之间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十分有效,有时还经常出现反向运行。所以决定股市走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和技术面的共同结合体。

从形势面看,支撑中国股市向好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包括降低印花税和提高网上交易比例;二是拓宽股市资金渠道,包括开放外围资金入市限制,适时推出股票质押融资;三是外资实质性进入中国股市;四是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大面积复苏的群体现象;五是国有股、法人股的全流通问题的有效而有序地进行。而第五个因素在中央决策层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将成为引发股市全面走牛的最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