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47655500000015

第15章 催谷大牛市的政策因素(3)

我们预计,未来政策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走好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尤其是在整个农业中处于高端位置,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类上市公司,其发展能够极大的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中国农产品由低端走向高端的结构调整问题,预期将在政策上和财政补贴上获得大力的支持,成为具有持续增长动力的行业之一。

同时,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推动东北上市公司的产权改革和技术革新也为东北版块的整体表现和个别上市公司的脱胎换骨提供了条件,这类上市公司同样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发展股市的政策利好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论述不是一句口号,预示着国家肯定有相关的具体措施出台。而近期有关权威人士关于“积极的股市政策”的讲话,更引发了市场诸多遐想。未来相关的重大措施(例如单边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有望纳入有关部门视野;银行资金合规、有序入市可望获得突破;更多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措市场与债券回购市场;券商发债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新办法也有望出台)将可能是:

国有股减持问题。解决长期困扰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问题乃大势所趋。而国资委有关人士日前指出,全流通政策在没有找到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之前绝对不会出台,最终出台也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最终国资委和证监会等各方将会积极配合,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此外,在有关关于证券监管机构向高层建议按净资产减持国有股的报道中,“尊重投资人利益”的提法也赫然出现。虽然接着又出现了“辟谣”,但是,本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上任伊始的提出的“5个坚持”,尤其是其中“坚持尊重和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观点,只要落实到诸如国有股减持等问题上,则对于增强市场的信心无疑是有利的、有益的、有作用的。尊重投资人利益会就此点燃市场激情。我们预计,未来关于全流通方案的讨论将继续升温,或将出台一批试点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3年下半年起,全流通问题对股市的影响第一次出现转折,已由利空预期转向利多预期。这是一个积极的市场信号。业界专家指出,2004年全流通方案料将逐渐明朗并为市场所接受,并由此造就新一轮蓝筹行情,进而完成股价结构重新洗牌的第一步。

证券法的修订。现行《证券法》的立法精神重在规范与风险防范,而对证券市场发展的强调似嫌不足,可以预见,新修订的证券法在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同时,将对证券市场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来说,将是一项长期利好。首先,新证券法中可能将整个债券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纳入其调整的范围,从而为完善证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监管制度和构建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提供法律保障。其次,随着《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规定有可能被突破,因为,在新的法律出台或法律修改时要为今后逐步实施混业经营留下法律空间。第三,现行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以现货进行交易。由于禁止期货交易,中国证券市场交易的品种过于单一,没有金融避险工具,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面发展。管理层一直顾虑推出期货交易可能带来风险,但市场上要求允许期货交易的呼声很高,因此,本次修订证券法有可能为期货交易开禁,给金融产品创新腾出空间。专家预计,证券法修改将抓住当前市场运行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把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而有些问题如开展衍生工具、期货交易、融资融券等,尽管很重要,但不是十分迫切,可能暂时不会明确写进法律条文,而可能以在法律语言上为它们留下空间的方式,为以后开展这些业务创造条件。如果一切顺利,证券法修改工作将于2004年完成。

发审委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是《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有望近期出台。管理层无论是对已沿用4年之久的旧发审体制“动手术”,还是引入保荐人制度,其目的都在于打造一套新的发行上市审核体系,以严把股票发行入门关。因此,未来新股发行整体质量有望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将进一步改善,恶意圈钱现象也有望得到遏制。

随着国资改革新政的纵深推进,战略重组、外资并购及股权创新等将为未来股市带来机会。而国资委有关人士近期表示,目前国资委所辖的189家中央企业中,只有9家成为上市公司;下一步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指挥的高效性,需要集团一级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由此预计,未来几年大型国企发行上市的频度可能增加。电信、粮油等行业的“航母”以及保险第一股有望明年登场。另外,继首家台资控股企业国祥股份与2003年发行之后,外企IPO进入中国股市的步伐亦有望加快。深市重发新股,B股市场融资功能也将进一步得到恢复。业界专家认为,这将使深交所从建立中小企业市场入手,逐步积累经验,以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增加融资渠道。

税制改革:带来减税预期和企业效益增长预期的财税政策改革方案基调已定。“宽税基、低税率”成为主调之一,其中消费型增值税变为生产型增值税对于积极推动企业更新设备、对于企业用设备增值税款抵扣产品增值税款、增加收益,将产生积极作用。而中外企业所得税制如果统一、外资企业增值税上浮的同时、国企增值税下浮,将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说2001年停止上市公司“征33%所得税返15%”的优惠措施是2001年以来股市大跌的动力之一的话,那么,未来税制改革将是股市走牛的动力之一。

利率政策:浮动利率制对于分流银行储蓄进入股市影响深远。在《周小川圈定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大着力点》一文中,周小川提出“要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特别是向上的浮动范围;允许存款利率向下浮动”,这对于银行业而言将减少存款利率支出、增加贷款利率收益。按照目前上市商业银行一年吸储、放贷数千亿元计中算,即使存贷款利差扩大一到两个百分点,此类银行的收益也将增加数十到数百亿元不等。这使银行业得到重大支持,进而对于股指构成间接、重大支持。同时,存款利率降低对于分流储蓄资金进入股市有长远影响。可以肯定,未来分流储蓄资金进入股市的过程中,必然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推动股市走牛。

货币政策将为股市发展创造一积极有利的环境。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将为股票市场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统计表明,2003年前三季度,股票市场累计融资658亿元,同比减少32亿元,下降4.6%。其中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446亿元,同比减少35亿元,下降7.3%,同期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债券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9.8:8:2.2。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融资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造成了2003年银行贷款猛增,带来金融风险。另外,银行改革提速,需要继续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并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健康平稳的股市。可以想见,有关政府各方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解决直接融资比例失衡问题,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领域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大环境。

财政政策的重点将从国债投资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以转移支付为核心的结构平衡,这将更加凸现货币政策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政策调控将进入“央行主导时代”。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央行政策的市场化取向非常明确,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是2004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银监会分离出去后,央行摆脱了银行本位的思维框架,转向对整个经济层面的关注。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上,央行将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特点灵活、及时调整各种政策,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效果。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应该认真研究这些政策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措施的关系,从中寻找投资机会。

银监会在推动银行体系的完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都已经启动。根据央行的数据,截至2003年9月底,四大银行的资本金总额约有7000亿元,加权风险资产约15万亿元,即资本充足比率只有约5%,未及8%的要求,而要解决问题的资金缺口约5000亿元。为了解决这个上市的关键问题,管理层有可能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包括传闻中的财政部注资、银行发债、信托公司介入、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这使得未来银行业动作频频,对已经上市的银行来说也是利好较多的一年。

综合上述方面,虽然还有创业板的问题、超级大盘股的问题、QDII的问题、不可能所有股票都涨以及老庄还要出货的问题等等,相信只要经济继续稳定、持续增长、只要各项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只要投资人利益得到切实尊重,那么,未来中国大牛市的脚步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我们走来。

重大利好奠定牛市根基

2004年2月1日,农历年刚过,新华社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月2日,股市甫开市,就以高开39个点的形式对这一特大利好予以回应。1《意见》是在中国资本市场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务院首次就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指导思想和任务进行全面明确的阐述,对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进行整体部署,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的发表,指明了资本市场的未来之路,为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