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47645200000246

第246章 夜游宫

吴文英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①。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鸟,立河桥,话未了。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②?说与萧娘未知道③。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注释”

① 扬州一觉: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② 霜丝:白发。③ 萧娘:唐人对女子的泛称。

“语译”

西楼上的人儿已经离去,就像大雁一去不知飞向何方。提起分别的感受,正如杜牧十载扬州梦一觉醒来。记得当时天空云淡星稀,楚山已显现在晓色里。我们站立在河桥上,听着鸟儿啼鸣,彼此有多少话还没有来得及说出来。

现在窗外正下着雨,促织的叫声这么早就传来了。它低声地织呀织,织出我头上白发多少?这一切即使说给心上人听,她也未必都能知道。在这京城里,有多少人对着秋夜的孤灯变老了啊!

“赏析”

陈洵解释这首词说:“楚山梦境、长安京师,是运典;扬州则旧游之地,是赋事;此时觉翁身在临安也。”(《海绡说词》)这话在我看来,只有最后一句是对的,即此词是吴文英在杭州时所作。以“长安”指代“临安”,在南宋习以为常,算不上“运典”;至于“楚山”与“扬州”,正好把用典和叙事弄颠倒了。说“扬州”是吴文英“旧游之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想是看词看走眼了;“梦”字本属“扬州一觉”,偏移下而曰“楚山梦境”,想是把“楚山”理解为楚王梦神女之巫山了。其实,吴地之山,亦可称“楚山”,因其地先属吴、后属楚故也。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岂是用典?总之,我认为此篇是梦窗在临安时怀念吴中被遣去的姬妾的词。

发端即点出“人去”。接以“雁杳”,有两层意思:既是以“鸿飞那复计东西”意象比去妾,又是音信杳然之意,以“雁”代“书信”,也是诗词中惯例。回想离别,如梦一场,故称“别梦”;然“梦”字又为下句四字而设,即藉此联成“十年一觉扬州梦”出处;用杜牧诗事,又为暗示原诗歇后一句——“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点出姬之身份;薄幸,为遣去之事自嘲;事非得已,情犹未了,又复赢得如此声名,想来不觉又带几分自怜。总之,是巧用典故而已,与想当然的所谓“旧游之地”“扬州”根本拉扯不上。由“别梦”而转入当初在吴中送归妾情景。“云淡星疏”,记得楚山拂晓之凄清;执手河桥,啼鸟知恨;话犹未了,从此各自东西。句短音促,如闻哽咽之声。

换头回到眼前。窗外秋雨,虫声唧唧,寓舍凄凉,不堪离愁。蟋蟀虽名促织,然本虚织无成,今谓其“织就”头上“霜丝”,是化无为有、化虚为实写法。渲染愁况而总不肯用直笔说出“愁”字来。“说与萧娘未知道”,点明所怀之人;“萧娘”一词,虽是对女子的泛称,但习惯上又多指姬妾艺妓之类的心上人。“未知道”,即未必能够想像得到,与李清照所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的意思差不多。结尾是一句话断断续续地分为三短句,亦利用词调规定句式,在音节上增添吞声效果。至此点出身在京都,时值秋夜。不说“愁”而说“老”,在程度上加深了一层,同时关合“霜丝”;用反诘句以作成感喟语气;用“几人”,意谓如我之处境者,或尚有人在,是推一己之愁苦而及人,则又拓展了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