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47645200000108

第108章 大酺

周邦彦

春雨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斾①,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②,寒侵枕障③,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④,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⑤。怎奈向⑥、兰成憔悴⑦,卫玠清羸⑧,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⑨,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⑩,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注释”

① 青玉斾:喻新竹。斾,也作“旆”,古代旗的一种,末端作燕尾状,垂旒;泛指旌旗。② 润逼琴丝:意谓雨天的湿润,从琴声中也能体会出来。王充《论衡》:“天且雨,琴弦缓。”③ 障:帷幕或屏风。④ 邮亭:古时沿途设置的旅馆,供送文书者或旅客歇宿。⑤ 流潦妨车毂:谓途中积水,车不能行。毂,车轮中间的圆木,连接车辐和插车轴用。⑥ 怎奈向:周济云:“宋人语,‘向’作‘一向’二字解,今语‘向来’也。”(《宋四家词选》)⑦ 兰成:庾信小字兰成,生平饱经丧乱,作有《哀江南赋》。⑧ 卫玠:晋人,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先有羸(瘦)疾,终成病而死,年方二十七,时人谓“看杀卫玠”。⑨ 平阳客:汉马融,性好音乐,善吹笛,卧平阳时,闻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作《笛赋》。⑩ 青芜国:指杂草丛生的地方。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花庭忽作青芜国。” 红糁:喻落花。糁,米粒,引申为散状的片粒。 荆桃如菽:樱桃初生如豆。 “夜游”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语译”

在我的面前,隔夜的烟雾已经散去,春天的鸟儿静了下来,只听得飞雨不时地劈劈啪啪打在高高的屋顶上。在墙头冒出的新竹子,好像碧玉制成的旗帜,雨水洗净了它表面的一层薄粉,柔嫩的梢头彼此轻轻碰撞着。春雨把它滋润万物的情调带给了琴声,让寒意侵入到屏帏内枕头边,还把虫儿的丝网吹黏在竹帘上。旅馆里悄然无人,我倾听着屋檐间不断地响着滴滴答答的声音,有点困倦,就开始睡着了。有什么办法呢?因为愁绪太多,常又惊醒过来;梦境太浅,难以记清,我可怜自己幽居独处的境况。

回家去的人归心似箭,他最先想到的是途中积水,车不能行。怎奈我一向就像庾信那样的憔悴,卫玠那样的清瘦,看到别人回家这种极平常的事,也会触目伤心。这就难怪卧平阳的马融,听到有人吹奏哀怨的笛曲,便止不住要淌下两行热泪来。何况眼前是杂草丛生,一片萧索景象,红花的落瓣散乱地铺满地上,门外的樱桃树已长出青豆似的颗粒。还能有谁愿意与我一道,拿着蜡烛来作春夜游呢?

“赏析”

词通过写春雨来寄托羁旅之思。

头六句是人在室内望见室外之景。烟收鸟静,寂然之中听雨鸣屋瓦,声声入耳,已暗逗“邮亭无人”。“墙头”三句,文心独运,新竹茁生,青苍似玉;枝叶动摇,望若旆旌,而春雨自在其中。“润逼琴丝”三句,室内景,亦于细微处透露冷落寂寥心态。“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看似清闲,而其实无聊。檐声是未眠熟前所闻,它成了春睡的催眠曲。但刚说“初熟”,接着就转,说虽睡而“频惊”。原来因“愁极”所致,这两个表达心情的字在这里点出;并加一句“梦轻难记”,可见连梦中短暂的欢愉、虚幻的慰藉也没有。这才最后说出词的主旨“自怜幽独”来。

下片陡接“行人归意速”句,忽然又从旁人说起,以引出自己徒有羡慕之心而不得归的憾恨。梁启超云:“‘流潦妨车毂’句,托想奇崛,清真最善用之。”(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说别人归心似箭,固可对照自身,起反衬作用,但这样写开去,似乎离春雨之题远了,谁料接句又从归者担心雨水阻碍车行,把意思兜转回来,还是未脱春雨,所以说“托想奇崛”。“憔悴”“清羸”,皆因多情所致。行人归去,心情迫切,亦寻常之事,偏于此“等闲时”而自“伤心目”,岂非过于多愁善感。但马上再转折,以“未怪”二字自辩,谓思家之切,人同此心,犹马融闻笛而兴悲,也出于内心引起了共鸣。自己的“泪落”,借别人的事说出。沈义父云:“词中用事,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用出最好。清真词多要两人名对使,亦不可学他。如《宴清都》云‘庾信愁多,江淹恨极’,《西平乐》云‘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大酺》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过秦楼》云:‘才减江淹,情伤奉倩’之类是也。”(《乐府指迷》)说美成词冇此习惯,没错;说词中人名以“不用出最好”,也非达论。徒事堆砌,固不应学;若用得恰当,又有何不可。末了以“况”字再进一步,又归于景语以应发端。所不同者,景中之情,故特出“萧索”二字。雨滋草长,落红铺地,樱桃初见结实,皆不脱题而言春将尽也。歇拍用“秉烛夜游”语意而加“共谁”二字否定之,暗合雨天情景。又“共谁秉烛”与“自怜幽独”相呼应,说词者多有褒语,或谓“如常山蛇势,首尾自相击应。”(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或赞之曰:“顾盼含情,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美成信天人也。”(陈洵《海绡说词》)至如王灼《碧鸡漫志》将《大酺》、《兰陵王》诸曲比之为《离骚》,斯亦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