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排毒养生
47642700000017

第17章 中医排毒

发汗法

发汗排毒法,是一种藉由发汗来疏通人体经脉、加快血液循环、排出体内毒素,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益寿延年目的的方法。中医认为,用多种中草药组合成复方汤剂,熬汤沸煮后,以温药服下,使全身的毛孔大开,大汗一出,病邪便会随着汗液排泄干净。

利用发汗法排毒,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中医排毒方法。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流汗能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积聚的代谢产物——氧自由基。一个健康人适当地发点汗,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的活动能力和促进整个机体功能,都是十分有益,能达到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

饮食发汗排毒法

在室温较高的环境内,迅速喝上l~2碗热粥,很快就会引出一身透汗。饮食发汗排毒法,对身体虚弱、风寒感冒及卧病在床的肥胖患者而言,适用且安全,可以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发生虚脱等不良现象。经常用的有赤豆粳米粥、绿豆糯米粥、羊肉粥、鸡汁粥等。

沐浴发汗排毒法

用温热水洗澡,由于水温较高,机体容易发汗。应坚持3~5天进行1次温水浴,这样可以及时将体内毒物经汗腺及皮肤表面呼吸功能排出。洗澡水以35℃~40℃为宜,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清洁血管的作用。此外,每天用热水洗脚也可以排毒,因为脚是体内毒素的最大沉积处,常揉搓脚部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加速代谢的功能。

运动发汗排毒法

每周至少应进行一次能使身体出汗的运动,如跑步、跳绳、爬山等。通过这些运动,机体为维持体温的恒定,就要加快热量的散失,很快会出一身大汗。这样毒素就会随汗液流出体外。

衣被发汗排毒法

多穿些衣服,多盖几床被子,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很快就会出一身大汗。如果再喝上一杯热开水效果就更好了。

发汗排毒法,一般一星期一次较为合适,多发汗会使人虚脱。而且,过热的天气不要通过发汗来排毒,因为天热,人体不断通过流汗来调节体温,再出大汗可能会引起虚脱。

呕吐法

有时胃里有炎症无法泄下的时候,就只能靠呕吐来达到排毒的效果。如果误食了药物或者霉变、有毒食品,可以将食盐放入温开水中饮用,帮助呕吐。这种排毒方法使用于食物中毒,或食积中脘、身体强壮者。金元四个医家之一的张子和就是利用汗、吐、下三法排毒而成为著名医家的。

泄下法

胃肠道里有一些食物或毒素可用下法,包括急性肠炎,都可以用泄下法以泄制泄。

泄下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人体排毒法,主要用于素体火旺、大便躁结、烦躁易怒、头痛头晕、咽喉肿痛等症。代表方药为防风通圣丸,这种方法既可治病,又可保健,是排毒健体的主要方法。

和法

患感冒的时候,疾病在半表半里,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寒热症状。此时可用和法排毒,代表方子是小柴胡汤。

温法

主要用于脾胃、胃肠虚寒。用暖水袋或者饮用热水等物理方法,或者服一些可以暖胃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清法

即清热解毒。当患者出现发热高烧、口干舌燥、咽喉肿痛、身体疼痛时,使用清法可排毒。代表方子是黄连解毒汤。

消法

吃东西多了,人的肠胃就会消化不了,或者出现身体浮肿,此时可用消导制剂,比如山楂丸,食后便可以消除胃内郁积的食物。

补法

当患者气血虚弱,出现手脚麻木或者身体本身虚弱、消瘦、乏力时,就可以使用补法,比如服用参汤。但是很多补法不能乱用,要看身体的虚实。凡是补药大都属于温热性,故乱服补药的结果是导致阴阳失衡,引发新的疾病。现代人喜欢吃复合维生素丸,但也不宜乱吃,吃前一定要先确定自己的身体缺什么,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杨力谈养生

排毒崇尚自然

自然排毒法,也就是指运用天然药物或自然手段,帮助人体解除或排出体内毒素的方法。其本质是激活或加强人体自身固有的防毒、解毒、排毒功能而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

自然排毒法有很多优点,如自然、高效、实用、无毒副作用,其中很多方法简单易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掌握,并且不存在非自然排毒法的诸多弊端。由于许多化学药物在体内必须经过肝脏分解、肾脏排泄,如果能利用它们去中和、排除毒素,势必会影响到肝、肾本身的解毒、排毒功能,或者生成其他的毒性产物,成为新的毒源。而目前国外及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刚刚流行的“洗肠排毒法”,使用较为不便,长期应用还可能对肠粘膜、肛门等造成一定伤害,所有我们不太主张这些排毒方法。

中医是世界现存医疗体系中最完善的自然疗法之一。中医提倡“道合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在我国的《灵枢》、《素问》等专著中就提出过“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也就是说,人要靠天地自然的条件而产生、绵延、进化,人的生命规律也都与自然规律、四时变化息息相关,同步共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以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导引、食疗等为主要手段的排毒养生疗法。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排毒之法,症状严重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运用,一定会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