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47631300000047

第47章 英雄莫问出处

——郑光祖《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如今有一句非常时髦的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人才问题愈来愈迫切地摆在了人们面前。“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一切”,这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所以,如何选人、用人成为企业成功的第一要旨。那么,到底应该怎样选用人才呢?

中国有句古话,“英雄莫问出处”,或者说,“英雄不怕出身低”。此话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它表达了一种进步的价值观、人才观,即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看他的出身,而看他的实力,不看他的过去,而看他的现在。目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这种观念依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元代著名作家郑光祖曾写过一个剧本《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实际上,这个剧本就是讲了一个如何选用人才的故事。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董卓专权。此人凶狠残暴,欺君罔上,引起天下义愤。于是,全国十八路诸侯汇集一处,推举冀王袁绍为盟主,共拒董卓。不过,董卓有一义子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十分难以对付。此时他正率十万雄兵镇守虎牢关,并向十八路诸侯盟军主动发起挑战。

面对吕布的嚣张气焰,袁绍命兖州太守曹操为随军参谋使,长沙太守孙坚为监军,领百万大军杀气腾腾直奔虎牢关前。战前,袁绍作了精心部署,兵分五路捉拿吕布。那吕布手执方天画戟,身跨赤兔马,一马当先,帐下八员健将紧紧跟随。两军对阵,一场混战,吕布将十八路诸侯军杀得人仰马翻,丢盔弃甲。

由于不能攻破虎牢关,曹操心中十分愁闷。这天,他前往青州催运粮草,打算沿途广招英雄好汉,共破吕布。当他经过德州平原县时,得知刘备在此作县令,他突然想到:“要是能请出刘备、关羽、张飞,还愁不破吕布吗?”于是,他立即去见刘备,劝其把握时机,建功立业。

刘备三兄弟带着曹操的推荐信,兴致勃勃来投孙坚。谁知孙坚用人十分在乎身世资历,他一听这三人都不是诸侯,一个是县令,另两个才不过是马弓手和步弓手,根本不予接见。张飞哪受得了这种窝囊气,他大骂孙坚是势利小人。孙坚更是怒气冲冲,命三人跪在辕门外,不得将令,不准起身。

这时,吕布又来索战。孙坚不敢出去迎战,张飞忍不住嘲笑孙坚说:“原来你不过是一只银样蜡枪头啊!”。孙坚恼羞成怒,气得要斩张飞。

正在危急时刻,曹操从青州押运粮草回来了。他救下张飞,并极力推荐这三位好汉。可是,在孙坚眼中,刘备不过是织席编履出身,张飞又曾经是个杀猪卖肉的屠夫,怎么敢在各路诸侯面前称英雄?只是看在曹操的面子上,孙坚才勉强封刘备为粮草大使,关羽为粮草副使,张飞为“打阵将官掠阵使”。何谓“打阵将官掠阵使”?原来,孙坚压根儿就没把张飞放在眼里,这个职务不过是对张飞的一种嘲弄而已,意思是:我孙坚杀死吕布,你张飞只配等在后面收尸。尽管受到莫大的歧视,刘备三兄弟还是一起随孙坚迎战吕布去了。

打起仗来,孙坚根本不是对手,被吕布赶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吓得魂飞魄散。慌忙中,他逃进深林,使了个金蝉脱壳计,脱下衣甲头盔挂在一棵树上。吕布赶来用力刺去,戟头却深深地陷进树干里,等他拔出来,孙坚早逃之夭夭了。

吕布虽然没有捉住孙坚,却得了他的衣袍铠甲。他命手下大将杨奉拿着衣甲去向董卓报功。没想到,杨奉没走几步,便撞上一队人马,为首的将军威风凛凛,只一回合便打败杨奉,将衣甲夺去。这将军正是张飞!

杨奉慌忙报告吕布,而吕布早就知道刘备、关羽、张飞的威名,于是调拨人马,准备第二天决一死战。

孙坚大败回营,却谎称打了胜仗,甚至还扬言他曾一把擒住吕布,只因吕布系了根烂腰带,结果挣断腰带逃跑。正当他说得洋洋得意时,张飞也回到了大营。孙坚害怕张飞揭露真相,为了堵住张飞的嘴,便对张飞极尽奉承。可张飞哪肯买账?他将孙坚躲进深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的丑态和盘托出,并随手拿出了夺回来的衣甲作为证据。在这种情形下,孙坚还是嘴硬,他又辩解说这本是自己有意布下的圈套,要诱使吕布上钩,却被张飞破坏,接着喝令将张飞推出去斩首。曹操连忙劝阻,可孙坚根本不听。

这时,吕布前来指名要张飞出战。曹操承诺刘备三兄弟:只要破了吕布,便加官赐赏。

虎牢关前,刘备挥双股剑,关羽舞三停刀,张飞点丈八矛,三英共战吕布,直杀得战鼓动地,征尘弥漫。那吕布终于支持不住,拨马逃命。这时,十八路诸侯乘胜追杀,杀敌无数。

刘备、关羽、张飞战败吕布之后,盟主袁绍宣汉帝之命:曹操加官为左丞相,执掌兵权;封刘备为越殿襄王,关羽为荡寇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从此,刘备三兄弟更加声名远扬。

这是一部三国戏。故事里的曹操和孙坚对待刘备兄弟的态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才观。曹操重实力,孙坚重资历。重实力的曹操,只认英雄,不问出处,最后赢得胜利,获得赞赏;重资历的孙坚,强调出身,屈煞英雄,结果自己狼狈,陷入尴尬。显然,在选用人才的策略上,曹操比孙坚要高明得多。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就是一位知人善用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他在起兵创业阶段,就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认识到,人才是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他对人力资源的认识,的确非常人所能比拟。为了招揽人才,曹操曾颁布三道《求贤令》。这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也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曹操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并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他曾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正是由于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而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了丰功伟绩。

今天,当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的时候,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依然能够给我们启发。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标准依然是一种进步的人才观。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上许多单位、部门招揽人才时,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现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跟着水涨船高,于是职场上形成了用人怪圈:一些单位招聘员工时不顾实际能力,一味追求高学历,追求名牌,对高学历或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实行优待,对非名牌大学或学历低的学生根本不予接纳。这么做,跟故事里的孙坚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学历和名校就决定一切了吗?

无可否认,名牌学校和高层次教育产生人才的概率会大一些,但是,这并非产生人才的唯一条件。自古至今,自学成才的人不胜枚举,用人者为何一定要把人才的选用定格在某一种层面上?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连大学都没有读完,TCL信息产业集团总裁吴士宏自考成才……不少杰出的人物都不是著名大学毕业的,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学历,不也同样创造出骄人的成绩吗?个人的成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论在哪里上学,一旦走入社会都只能从零开始。学历和学校的牌子并不代表一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才应该成为单位选录人才的关键。

的确,当前社会在用人方面还有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但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论出身、论文凭、论资排辈的观念早晚会成为历史,靠能力、靠实力、英雄不问出处的社会秩序终将形成。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成功人士并没有光荣的历史、显赫的门第,今天的打工仔可能就是明天的总经理,而今天的总经理也可能会成为明天的打工仔,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实际能力。

以业绩论成功,以贡献论英雄,这才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