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兴激发梦想
47630500000009

第9章 第一飞人

梦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动力之源;高远的梦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中国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星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多彩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杨利伟一直是个有梦想、有抱负的人。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他和小伙伴们到邻近的农村看电影《林则徐》。回来的时候,已是黑黝黝的深夜。别的小伙伴当时很害怕,紧紧拉着杨利伟的手。然而杨利伟却一点儿也看不出害怕,依然有说有笑。在路上聊未来的志向的时候,杨利伟坚决地说道:“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军人,保卫祖国,要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杨利伟这样简短的一段话,在黑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有力。

杨利伟从小就常住在听各种民间故事长大的且为讲古说书高手的外公、外婆家中,使他自幼便熏染在外公、外婆及妈妈讲的传说故事里。在大人们讲的各种传说故事中,最令杨利伟着迷的是农历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的传说和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这类飞天神话故事。听多了,具有思索与探秘精神的他,便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里望着浩渺夜空,想象着宇宙的神奇莫测。这些故事更加坚定了杨利伟飞上蓝天的信念,他常常对妈妈说:“等我长大后,我一定要飞上天空去见牛郎、织女、嫦娥和玉兔。”

除了探险、听故事以外,杨利伟也很喜欢看电影。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自己和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还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三”、日军头子“龟田”。

1983年对杨利伟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他报名参加了飞行员选拔。在选飞体检、目测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杨利伟以优秀的成绩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向他的飞行生涯迈出了第一步。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杨利伟心潮澎湃地站在海边,久久不能平静。他踏着被浪花冲击的沙滩,倾听海涛冲击礁岩的声音,激动地张开双臂,仰望头顶上空盘旋的海鸥,对着天空高声呼喊:“蓝天,我来了!”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一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做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顺利地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了。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

对这次“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示了杨利伟优秀的心理素质。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3天就来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时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时的情景:“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他们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非常稀薄的空气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模拟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的前庭功能。几个月下来,800多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求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进模仿万米低压的舱里。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心想:“总算都通过了”,心里不由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征服了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分子,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来到训练中心不久,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这些新知识,杨利伟感到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他坐不住。从不喝茶的他,拼命地喝茶,好让自己不犯困。第一个阶段结束后,杨利伟被告知他的阶段总评全优。打基础的前两年,他晚上12点以前睡觉的时候很少。正规的理论学习让他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太空环境十分艰苦恶劣,人在航天过程中要经受巨大的加速度、噪音、振动、失重、宇宙射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且宇航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完成复杂的驾驶、操纵、实验和观测任务。正因如此,对航天员的训练非常严格。

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尤其是飞船在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承受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危机生命。此时,离心机抗负荷训练是提高航天员超重耐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在8个G负荷的旋转中,人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整个脸只见高高突出的前额。头盆方向超重时,血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善于动脑的杨利伟都及时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他达到了8个G以上,“越做越轻松”。做大载荷训练时他最高心率才达到每分钟110下,跟平时基础心率没太大区别,成为同伴中抗负荷成绩的佼佼者。而在做转椅训练时,教练则干脆跟杨利伟说:“你可以免试了。”在每分钟转速24圈的转椅上,不仅要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快速运转,而且上下前后摆动。但“杨利伟的身体太棒了,转15分钟,如果不是要他不停摆头的话,他简直可以在转椅上睡着了”。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返回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和其他人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提供信息:哪个地方不合适,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

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然后马上切换到返回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必须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可以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终于,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杨利伟心情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考虑,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浩瀚太空从此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杨利伟,这位让全国军民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叩访太空的第一个中国军人,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