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兴激发梦想
47630500000007

第7章 此生唯愿

21世纪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今天,当你们为祖国感到骄傲时,你可否想过,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祖国也会因你而自豪!

努力吧,带着我们的梦想去创造我们的未来!去圆我们每个人的梦,去圆我们的中国梦!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和夫人蒋英商量要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此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突变,一位名叫麦卡锡的参议员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反共浪潮。1950年,正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在旧金山遭到阻拦,他所有的行李都被海关扣押。

一天下午,两个联邦调查局的官员走进了钱学森的住所,向他宣读了逮捕令……钱学森被关进了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他在那里被关了整整15天。

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理拘禁的消息一经传出,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爱好和平的人士,都纷纷向钱学森发出了声援的呐喊。中国政府也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这一错误做法。

1954年4月,美国国务院发表公告,宣布取消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的行动仍然受到盯梢。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夫人蒋英想出了一条妙计——

那是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带着两个孩子,伴着钱学森佯装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盯梢,溜进了一家咖啡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着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代替纸,用中文写着一封信。信中写道:“……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4日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恳请祖国助我……”

这封信是寄往比利时蒋英妹妹家的,并请她迅速转交给父亲的世交陈叔通先生。

钱学森的这封短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陈叔通老人的手中。

陈叔通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读完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援信后,迅速将其转呈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看了这封信后,当即把就要赴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同志招来,严肃地说:“炳南同志,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它说明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旅美华人和留学生回国。你要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争取使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能早日回国。”

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方面只得同意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用。而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祖国。

到达北京后,钱学森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便安排他去东北参观。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并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

钱学森回国后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是随着导弹事业的发展、五院规模的扩大,钱学森作为院长的行政事务也越来越多。虽说45岁的钱学森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子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等待他的批示。为此,他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使他从繁杂的行政、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此,他不管当什么官,前面都加一个“副”字。逢官必副,可是钱学森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乐在其中。

钱学森姓钱却不爱钱,他数次将国家奖励的巨额款项捐献出去。他几十年如一日住在破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换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50多年的破提包……

钱学森曾主动要求撤销自己的“两院院士”称号,并给自己制定了4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也许他的做法不为人所理解,但这正是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完善人格的具体体现。钱学森舍弃功名利禄的背后,是其难得的高尚品格。

“我只是沧海一粟。”钱学森在给别人的书信中反复强调,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实验,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

钱学森,一个响亮而又荣耀的名字。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