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兴激发梦想
47630500000005

第5章 稻穗儿托起的世界奇迹

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分收获。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希望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能尽快实现。这就是我的梦,粮食安全的梦。”袁隆平笑着解释他的“中国梦”。

在农业上做出成就,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

袁隆平6岁时郊游,参观了一个园艺场,那片漂亮的园子,深深打动了袁隆平的心,从此幼小的袁隆平便下决心学农。

1961年时的袁隆平是湖南安江农校的一个大专老师,正当三年困难时期,守着农业试验田的袁隆平照样吃不饱饭。

饿肚子的滋味深深刻在袁隆平的脑海中,那时候他总是吃不饱,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饥饿的袁隆平反复做着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培育出了一株超级杂交水稻,它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饥饿和美梦伴随了袁隆平科研的起步。

尽管这仅仅是梦境,袁隆平还是对杂交水稻试验情有独钟。1961年夏天的那次野生杂交水稻培育的失败,让袁隆平把目光转移到了其他作物上,他要从其他作物上找到突破口。

袁隆平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下面结马铃薯,上面结番茄,这多好呀!头年是这样子的,第二年他把这种番茄种子种下去,上面结出来的还是番茄,可下面却根本没有结马铃薯,把这种马铃薯种下去后上面也没有结番茄。

袁隆平又一次失败了,但却让他向真理又迈进了一步。他再一次向杂交水稻的培育进军。其实,早在袁隆平从事杂交试验之前的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曾经得出一条定律:“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在当时是国际公认的经典理论。袁隆平向这条经典理论发起了挑战。

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袁隆平在稻田里执着地寻找着。这是对科学信念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找到需要的品种,执着的袁隆平也不免心生怀疑。

1964年7月5日下午2时25分,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农业科技史册的时刻,一棵雄性不育野生稻最终被发现,这棵野生稻被称为“野败”。

在发现“野败”的基础上,袁隆平经过艰苦的科学试验,经过人工授粉,水稻终于结实成功,为杂交水稻育种试验找到最初的物质基础,开启了杂交水稻神秘王国的第一扇窗户。

袁隆平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决心把安江作为自己杂交水稻的试验基地。安江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是一块盆地,某些有利于生物成长的稀有元素相对集中,从而导致生物变异,使禾稻变得高产、水果独具奇香。这里是世界罕见的生物物种遗传变异活跃区,为杂交水稻培育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伴随着杂交水稻的诞生,袁隆平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

有播种必有收获,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人。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袁隆平研究的两系水稻诞生了。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在正在朝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努力。

袁隆平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他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领先美国20多年。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但有助于让中国人摆脱饥饿,而且对整个人类都做出了贡献。据统计,到2008年,中国累计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全年增长的稻谷产量,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全世界每年的新增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