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黄兴一次次领导革命的力量,在革命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地坚持着,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深远地影响了革命的前途,也奠定了最终革命的历史归宿。
黄兴是革命党的一个缩影,自从参加革命战争以来,他备历艰辛,在创立中华民国的道路中,始终在不停奋斗。
在民国成立初期,从武昌起义成功到军政府成立,因为没有主持革命政府的大元帅就职,造成了革命事业的停顿,临时政府难以成立。当时,孙中山正在返回祖国的途中,汉阳失守,湘鄂革命军退守武昌。革命党内部出现了复杂的局面,武汉方面与黄兴有了分歧。军政府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黄兴主张放弃武昌,率领所有精锐部队及军需供给,乘兵舰向东到南京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图收复。但此提议遭到孙武等人的坚决反对,认为武昌是革命最先起义的地方,一举一动关系着全局,如果不战自退,那么各省也会动摇,即使将来会卷土重来,但天下人谁还愿意再和革命党共事?而且凭据长江天堑,敌方很难轻易渡江。参加会议的人一致赞成困守武昌,大家仍然推举黄兴做总司令。
1911年12月4日,各省代表在上海开会,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第二天又决议,由大元帅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武昌的革命党出于上述原因对大元帅的职权表示异议,于是黄兴推辞任职,各省代表就重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但黎元洪又不能来南京。直到孙中山回国后,在各省代表会议上他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大元帅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了三个月。它成绩斐然,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袁世凯篡夺革命的果实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又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中华民国新瓶装旧酒,成了一块空招牌。经过一次次革命的失败的积累,到最后辛亥革命的成功的历史性突破,孙中山与黄兴和他们共同的敌人展开了不断的斗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对破坏共和的帝制行为进行坚决的抵制。在继续为建设民主共和的艰巨工作中,面对这从来没有遇过的困难,他们一次次都走在历史的前沿。黄兴始终在伴随着革命的步伐,见证着革命的成长。
黄兴是民主革命的真正见证人,也是实行者。他参加革命的时间在时代的潮流里不早也不晚,他一直在革命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后来中华民国的成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革命新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革命时代的孙黄合作中凸显着他的作用。他留守南方,正是演绎了他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孙中山北上和袁世凯共商国是之后,黄兴留守在上海,革命党在南方的军事力量预备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
黄兴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但更多的是怀疑。他颇有功成身退之意,成为他向反革命势力妥协的原因。在这个时候,共和国缔造者黄兴恰恰与民国的死敌袁世凯在1916年相继死去。至始至终,革命党人为了民主建设事业尽心尽力的真实写照,在此时与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有了结论性的交代。
护法战争爆发在即,当时,革命战争时期的上海军政府都督陈其美也被袁世凯使人刺杀殉国。孙中山如失臂膀。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国民革命奔走呼号。所谓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又正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那样,在黄兴、陈其美这些人中豪杰身上共和长存、精神不死。为了革命事业的希望,他们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孙中山、黄兴的功劳是最为光辉的存在,在那个可歌可泣的时代,他们起义不断,是别人所无法做到的,他们则做到了。无论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还是1907年东南沿海的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甚至是1911年辛亥革命最初的胜利,无论是多么坎坷的历程,孙中山始终在奋斗。从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开始,直至辛亥革命的成功,飘洋过海,饱经挫折、备尝艰苦,前后历经17个年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黄兴没有孙中山深厚的学识,孙中山是如此富有魅力。在辛亥革命早期,孙中山不是作为一名革命家,而是作为一名出色的演讲家和宣传家出现在人们面前,使革命的力量能够长盛不衰。黄兴缺少孙中山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孙中山独具慧眼地看到,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革命成功的希望就在不久的将来。
在革命战争时期,虽然起义未能成功,革命处于低潮,革命军陷入失败的阴影之中,但孙中山在每次起义失败后,都毫不消沉,而是一面总结教训,一面开展革命工作。就在大家对革命前途表示怀疑的时候,孙中山首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黄兴后来每次提到这里都对孙中山极为钦佩,向人称赞不已。在赢得了辛亥革命的最后胜利时,黄兴也缺少孙中山在复杂的形势下睿智的洞察力。无论是宋教仁一案中,对袁世凯一切事实的认识,还是此后揭露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真相,黄兴对袁世凯的洞见都不如孙中山那样深刻。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此案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战争即将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兴对袁世凯等大官僚仍然抱有希望。黄兴、胡汉民等革命党重要成员对讨袁的事情犹豫不决,贻误了战斗时机。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的呼声没有得到响应,随着形势的发展,二次革命失去了反攻的有利时机。
在孙中山为了和平辞去临时大总统的那段时间里,袁世凯阴谋破坏共和,革命党人贻误革命战机,讨袁战争处于被动,黄兴亲眼看到革命烈士的鲜血在袁世凯手中流尽。黄兴曾率领起义军奋勇鏖战,出生入死,称得上是一个革命军的勇将。但他作为革命的元老,在与强大的敌人继续斗争中,却不能够做到老成持重,发挥他应有的力量,这是他不及孙中山的地方。但他为了阻止革命队伍的同志之间发生内讧,便决定亲自组织军务,准备举兵讨袁。至始至终,黄兴都是革命阵营里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也是一个少空言而务实际的革命家,他勇敢的作风在革命党中有着极高的威信。这也是在坚持革命的道路中黄兴与孙中山始终相形相辅、并行不悖的原因。
黄兴在众人合力革命的战斗中,他的战绩与威望足以和任何人相提并论。孙中山和黄兴在共和革命战争中树立了一面光辉的形象。在1907年底到1908年,孙中山、黄兴发动了镇南关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在短短的半年之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西南边境连续发动的武装起义,虽然都相继失败,但这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让革命军精神振奋,拼力奋战。孙中山和黄兴在几次起义的战斗中,都存在直接或间接地指挥。黄花岗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已经遍及海内外。此后武昌起义的战斗中,黄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也促成了武昌起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