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功成名就时如此,处在人生的低谷时更应该如此。因为,目不识丁终将会被社会抛弃。
他是一名医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一个偏僻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在农村,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成了一个整天背着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和村里大街小巷的“赤脚医生”。在那个困难时期,一个美丽漂亮的上海籍护士走进了他的生活,他对生活更加自信了。那个护士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他的诊所里常年充斥着浓浓的药味,每天来诊所看病的人很多,他们常常需要排队,而他检查、开药,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有病重的人,那就得弄一块门板,招呼上四个年轻力壮的人,急匆匆地抬去十多里外的总场医院治疗。
等到晚上吃晚饭,他整理完一天的工作材料,就开始学习那厚重的医书,认真地研究医学知识。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对英语和法语的学习。炎热的夏日,蚊虫肆意狂舞,他涂上驱蚊剂,认真读书。遇上大雨,屋顶漏雨,到处放着脸盆、脚盆和饭盆,他就在这些叮当作响的盆碗之间,旁若无物地看书。寒冷的冬日,北风呼呼地刮,不严实的屋子寒气逼人,他照样读书学习。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他的勤奋上进给人们留下了深的印象。
他的同行宋医生也被下放在这个农场,宋医生没有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而是与大多数人一样参加了当时的政治运动。人心惶惶的政治斗争使宋医生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内心空虚的他去偷别人家的鸡,悄悄把医用酒精当酒喝,又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时光就在他的怨言中消逝了。
1980年,平反后他们一家重返城市。不久,他便成了医院外科中最好的一个大夫。他出版的四本书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他还常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文章。当年的那位宋医生被酒精伤害了大脑,手常常发抖,没法再拿手术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