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今打油诗趣事趣话
47617200000345

第345章 毛泽东给父亲的诗

1910年秋,毛泽东17岁,他一再违背父亲要他到米行当学徒的意愿,第一次到了离家50多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过寄读生活,开始领略外面的人情世故,临走时为父亲留下了著名的诗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带着这种抱负,告别了自己的父亲,只身走向外面,走向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要学成名、成就事业的地方。

然而,他作为一个典型农民的儿子,一个家庭不甚富裕,刚走出家门又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农家孩子,来到东山小学读书,相对于外面的孩子,是显得愚笨了一些,难免不受一些顽皮孩子的戏弄和嘲笑,甚至有的直接欺负他,讥讽他是“老土”、“乡吧佬”。

对此,毛泽东心里愤愤不平,但又不好发作。有一次,老师出了道抒发自己感情和志向的作业题,要求所有的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写一首诗或者词,以抒胸怀。

毛泽东按时完成了作业,他在诗中写道:

咏蛙

独自池塘如虎踞,杨黎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有虫儿敢作声?

老师读了这充满王者之气的诗句,心里在发颤。发自肺腑地说:

“了不得,了不得!这个学生了不得!他的身上有王者之气,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将来必定是国家栋梁之材。”

学生们也感到,这首诗非常吓人的,自感弗如。从此以后,谁也不敢再看不起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