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某名士,曾在省城富翁家设塾援徒。转眼岁末将至,他希望明年东家续聘,但碍于师道尊严,难于启齿。忽然,他的学生进来,名士灵机一动问学生道:“你知道《四书》上‘先生’二字出现了多少次?”
名士言下之意,先生常常出现才好。但学生无法回答,只好回家对父亲讲。当然,东家是知道先生意向所在的,即对儿子一五一十地教导了一番。
次日,老师问起了昨日的问题,学生回答说:“十次。”老师便叫学生数数看。学生说:“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先生之号则不可,从先生者七十人,见其与先生并行也,有酒食先生馔,待先生如此且忠且敬也,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先生将何之?”
老师听了,惘然若有所失,心知来年续聘无望了,便乘年节辞馆回老家去。临行前题诗一首于黑板上道: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处处不留爷,爷便回家住。
得失处之泰然,绝不耿耿于怀,可谓诗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