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大山。山不太高,满目苍翠,还缭绕着彩色的云,云雾深处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一座好大好漂亮的寺庙。寺庙内的人真多,真虔诚,雨丝纷纷,打湿了他们的衣裳,可他们仍然跪在地上烧香念佛,无动于衷。庙中供的是什么神?噢,是霍山神,对,肯定是霍山神。他曾经到过霍山,见过泥塑的霍山神的仙容:鹤发童颜,五绺长髯,二目细长,目光温和,慈祥可爱。唉,他怎么走下了神坛?明明是泥塑的嘛。神仙就是神通广大,竟驾起了云头,在天空飞翔。他要到哪里去?是去瑶池赴宴?还是到五岳去与山神们弈棋?怎么落到地上了?地上满是泥水,就不怕脏了仙体?怪啊,怎么径直进了我的中军大帐?既然神仙驾到,可别放过这个向神仙请教的好机会。对,就向他请教该不该继续进兵吧。怎么,你已经猜出我要问?那你就告诉我,我该如何?看你,怎的欲言又止?我不该与神仙打交道是吗?我有这个资格的。我是未来的天子,天子是天的儿子,难道不值得你这小神仙说几句什么吗?看我,错怪你了,你终于向我泄露天机了。我听得清楚,你是说: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我当济师。霍山之神这就走了。
与神仙打交道是非常惬意的事,李渊便寻觅霍山神,寻来找去,未能如愿。心里道:这不是梦,梦有这么清晰?
然而,这是一个虽不光怪离陆,却也情节不太连贯的梦无疑。李渊醒来后,梦的全过程仍然存留在脑海里,特别是霍山神的形象和说过的话,竟是那么清楚。
“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我当济师。霍山神这就走了!”他咀嚼着这句话,心里道:“难道真的是霍山神给我指点迷津吗?若是如此,我日后当重修庙宇,为此神重塑金身!”
霍山原称太岳山,战国时赵王夜里一梦,梦见太岳山有山神出没,即派大臣赵夙载银在太岳山建立了三神祠。隋开皇十四年,文帝下诏,在已经废弃的三神祠旧址上修建了霍山神祠,以供霍山之神,从此太岳山便改称霍山。就像梦中说的那样,李渊的确去过霍山,因为听说霍山神很灵,香客极多。他不仅给大殿中的霍山神上了香,还捐俸白银两千两,用作维修庙宇。
然而,梦就是梦,虚幻的东西并非现实。可梦境是那么逼真、生动,虽然缠缠绵绵,将一个在现实中短暂的一瞬拖得那么长。更让他大惑不解的是,梦境竟与现实结合起来,霍山神的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头的锈锁。他不怕敌人,怕的就是这连绵的秋雨,既然霍山神指出八月雨止,而且指明了进军的道路,还主动提出要帮助他,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就进军吧,而且要将霍山神指点迷津的事晓谕全军,以提高士气。
天刚蒙蒙亮,李渊便起了床,在大帐中踱来踱去。他的心头亮堂了许多,尽管秋雨还在不知疲倦地下,而且雨丝比昨天还粗,尽管天宇被雨云笼罩着,而且云层比昨天还厚。他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孙义举今天是什么日子。孙义举告诉他,是八月二十七,离霜降还有七八天的时间了。他茅塞顿开:啊呀呀,我怎么这么迷顿,没在节气上动番脑筋?这霜降都快到了,秋雨能不止吗?路出霍邑东南,我要继续西下,不从霍邑县东南的路径行军,能到达目的地吗?什么霍山神,是我在这些事上想得太多太深,故有此梦罢了!不过,将梦境晓谕全军还是必要的,神仙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毕竟太重,神仙的感召力毕竟太大。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设‘鱼腹丹书’、“篝火狐鸣’之计,用神的力量大造舆论,响应者众,我就不能以梦励士吗?
于是,他挑上那把硕大的油纸伞,跨上赤兔马,来到了李世民的大帐,将梦境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在判断他能否下令进军,如此以来,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二人计议一会,决定早饭后便进军,直通霍邑县。
命令传下去,在湿漉漉的大帐中实在憋坏了的将士一去心头的郁闷。又听说霍山神亲自为李渊指点迷津,士气大振。早饭后,因天气的原因,没有像出征时那样齐集校场,点卯后出发,而是以原有的进军顺序行进。李元霸率将士头前开路,后边是柴绍的两万人马,再向后依次是李神通、成文龙、丁武周等将领的人马。刘文静与公孙顺德、刘弘基率领的十万突厥将士,李渊与李世民的中军居中。
近二十万人马冒雨行军,在泥泞的道路上跋涉了五天,终于到达了霍邑县境内,李渊下令休息一天。
次日,西北风刮起来,愈刮愈烈。天上的云层经不起风的折腾,逐渐瓦解,慌慌张张地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天便蓝得可爱,雨无了基础,当然就不复存在了。太阳的模样真美,如同在绣房多日,今天才露面的少女,羞羞答答的。
将士们心头的乌云散去,脸上绽开了笑容,纷纷跑到帐外,面对着东方,让灿烂的阳光洗浴着、陶冶着,让新鲜的空气清洗着五脏六腑。虽然有些凉,虽然西北风仍在哀嚎,他们却还是有一种醉了的感觉,同时也对李渊多了许些崇敬。人家霍山神都不吝赐教,而且这么灵验,可见李渊福大命大造化大,跟着李渊干下去绝对有好日子过。
天时、地利、人和又回到了李渊手中,拿下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如探囊取物。长不过四里,宽不到三里,城墙如同垒卵的霍山城就更不在话下,不费吹灰之力便会成为囊中之物。
然而,深通谋略的李渊却不想攻打霍山城,他要施调虎离山之计,将宋老生及其三万人马调到霍山一带击杀。如此办理,一可节省时间,二可无伤害百姓之虞,三可减少损失,四可让前面郡县想与他作对的隋将隋吏看一看他的手段,起到震慑敌胆的作用。他要以这十数万人马作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柴绍和李神通的四万人马埋伏在霍山中,打宋老生个措手不及。因为他断定生性倔犟的宋老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义军浩浩荡荡地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西去,宋老生担不起放走义军的罪名。三万人马拒义军十数万人马,原本就是以卵击石,宋老生却非要击这块石头不可,这是杨广的御命,也是宋老生的天职。
按照昨晚军事会议上李渊的安排,义军从霍邑县的东门旁若无人地向东南方向的霍山行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足足过了五个时辰。
宋老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仅从城头上堆积如山的滚木擂石和城下宽约数丈、高达数尺的鹿砦,便可看出他下了多少功夫。当然,他也清楚后果如何,做好了壮烈殉国的准备。他已将眷属送到了江南的乡下,而且写下了遗嘱,甚至连是战死还是自杀等殉国的方式都想过。此时,他盔明甲亮,身披紫色斗篷,手按剑柄,鹤立城头,注视着义军的行动。斗篷猎猎,如同旗帜,便愈加轩扬、神圣,就像以蓝色的天幕为背景,以高高的城墙做底座,用黄紫相间的大理石凿成的雕像,与站在他身旁,身材矮小,猥琐可憎的鞠高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在人流中发现了骑在赤兔马上,骨骼非常,气宇不凡的李渊,李渊肯定也发现了他。他想高声叫骂,让李渊这个逆臣贼子晓得什么叫忠良,却终于没有喊出口,因为“论其事不辱其人”是他的信条之一。’况且他非常看中李渊的才华,只是志向不同罢了。
鞠高中沾沾自喜,言道:“宋将军,李渊被你我二人的学识和武功给震住了,可喜可贺呀!”
宋老生如同李渊一样,对鞠高中极为厌恶,认为大隋国坏就坏在这班鼠目寸光,但却自恃其能的小人手里。他瞪了鞠高中一眼:“亏你还是个知县,竟然愚蠢到这般地步。李渊怕过谁?他谁也不怕,就连圣上他都不放在眼里,能怕你我?这就叫大智若愚,懂吗?传我命令:严密注视李渊的行动!”
第三天下午,宋老生正在擦拭那口从祖上传下来的莫邪宝剑,探马报说:李渊的大队人马已经到达霍山,看来有在霍山宿营的可能。约万余将士落在后边,离大队人马约十五里路程。“哼,想钓我上钩,没那么容易!”他这么想着,立令再探。
下午时分,探马又报:李渊的大队人马已到达霍山,正在做宿营的准备。
宋老生问:“后边的万余人马怎样?”
“那万余人马尽是老弱残疾,行动缓慢,被大部队越拉越远,距离大部队有三十里之遥了。”
“真的是老弱残疾吗?”
“一点不差,走走停停,少气无力。为首的将领又打又骂,却难如愿。为首的将领真狠,马鞭抽在将士的身上,老远就听得叭叭地响。”
宋老生猛地叫道:“黄将军,你亲自传令三军,今夜二更全军出动,我要吃掉李渊后面的万余人马!”
副将黄虎,三十多岁,面白无须,精明强干,因心计颇多,有“赛孙膑”之称。劝道:“李渊舍此城而过,意图非常明显,意在调虎离山,在运动中消灭咱们。咱们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末将之见,这令是不能下的。”
宋老生指着黄虎:“说你聪明,你却好糊涂,圣上派咱来这霍邑城,是要咱以死阻击李渊,消耗李渊的有生力量,为其它郡县做出表率,争取时间的。若阻而不击,龙颜定会大怒,那时,你我的脑袋也就不保了。早晚是个死,何必不去战死而被处死?好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今若中计,大不了以死报国,还能使其不无损失,又报了圣恩。若天不灭我,许能一战成功,吃掉他的万余人马。你不必再阻拦,下令去吧!”
“将军,成功在久不在速,以后的路还很长,机会还很多,为何非要逆水行船不可?”黄虎苦劝道:“执斧斤者,听于施绳墨者,然后大厦成;执干戈者,听于明理义者,然后大业定。将军,就听我之劝吧!”
“黄将军,我也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和旁观者清的道理。可你看明白没有,大隋国还能支持几天?你我这类忠臣良将,一是战死,一是降敌,别无选择呀!”宋老生一吐肺腑之言,然后不容辩驳道:“军令如山,再劝即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