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高祖李渊(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47613600000069

第69章 西图长安(1)

太原晋阳宫永泰殿。

长长的雕花几案上铺着一张用羊皮制作的太原至长安的进军路线图。路线图极为简单,仅用红圈标着郡、县所在地及主要关隘。潼关与长安的红圈画得特别大,色译特别深,似乎在提醒使用者:潼关为华夏最险要的关隘,长安是最终攻取的目标。

李渊已在地图前静静地观察了许久,几案上昏黄的烛光摇曳着他那张略现老态而又苍白的脸,他头部放大的影子便在地图上晃动,如同人格化了的,欲图覆盖整个地图,却又难以如愿的。他的右手食指习惯地伸出来,先指向太原,又从太原移到灵石县、霍县,然后指向龙门城、潼关、长安。手指在“长安”二字上晃动着,陷入了更加深沉的思考之中。

蒲城之战,如同地裂天崩,敌我损失都极为惨重,单纯用血流成河、尸堆成山之类的比喻,已很难形容大战的惨烈。义军的伤亡人数已有精确的统计,亡九万众,伤两万三千人。前来助战的百姓死八百二十一人,伤三百三十二人。官兵伤亡人数虽然很难精确,却也统计了个大概:亡十九万四千余众,仅捕获的伤员就达五万余人。这足以说明义军仅剩下了十万人马,加上刘文静从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借来,由康稍利率领的十万人马,总兵力也不过二十万,当然,不包括分散在各郡县的六万将士。官兵的损失比义军大得多,就连数岁的孩子也会计算出,仅剩下五万人左右,而且是不堪一击的残兵败将,若义军及时出击,怕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当时宇文成都吐血落马,败局已定,余众将他扶上战马,仓惶逃命。兵败如山倒,将士们如同惊弓之鸟,四散奔逃,作鸟兽散,若不是先锋官独孤盛压住阵脚,宇文成都也许就成了光杆司令。李世民不失时机地下令追杀,却因尸山将城门堵住,怎么也打不开。待搬走尸山,敞开南城门,官兵已逃出二十余里,望尘莫及了。损失是大了些,却取得了全胜,李渊为死亡将士痛哭的同时,也不无欣慰。况且官兵的主力被歼,还留下了堆积如山的辎重和器械。

蒲城大战后的第六天,李渊留下三万人马守卫蒲州城,即率余众回到太原,筹划西进关中事宜。但西进的时间一直没定,因为他怕瓦岗军与诸路义军挡住他的西去之路,也怕杨广重新组织兵力,卷土重来。是啊,在自己的根据地作战,仗都那么难打,若率二十余万人马流动作战,一旦遭遇与他争夺长安的义军大队人马,以及重新集结,弃各路义军而击他的官兵,后果不堪设想。

“要是官兵与各路义军决战就好了,鹬蚌相争,这利就让于我李渊了。”李渊不断暗自期盼。

对于李世民的才干,李渊深信不疑,蒲州之战又对李世民的能力做出了回答。可他总认为李世民涉世不深,不敢将全权交给李世民。他决定重新攥紧权柄,以我为主,让李世民去实现他的意志,成为坐在车上赶着马走的主人。

“父亲,都半夜了,你老怎的还不歇下?这样下去会累垮的。蒲州大战后,你的身体就一直没有恢复啊!”

李渊蓦地从沉思中恢复过来:“噢,是世民啊,坐下吧。军情如何?”

李世民身着便装,现出一副慵懒之态:“我已经睡下,听说父亲还在熬夜,就赶了过来。军情是有的,本想明天向您禀报,既然父亲问询,就禀报了吧。”他呷了一口茶水:“宇文成都带着残兵败将回到长安后,大病了一场,险些送了性命。功力、体力大减。杨广大怒,欲要拿他问罪,经其父宇文化及和祖父宇文述老贼求情,方免一死。如此看来,他已成为一只伤虎,不值得惧怕。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受杨广所派,率一万兵马北进,有夺我霍县的迹象。这也形不成威胁。咱们西进关中时或绕霍邑而过,或聚而歼之,宇文成都的三十万大军都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怕他何来?”

“各路义军,特别是瓦岗军和夏王窦建德的情况如何?”

“李密登基坐殿,立为西魏王后,瓦岗寨,即现在的金墉城十分热闹,已有多路义军投入他的麾下。他正在秣兵厉马,有与各路义军联合抗击官兵或与咱为敌的迹象。原来我一直对李密让山东的绿林好汉们上山入伙很是诧异,今天才明白,原来官兵与李密激战,李密危在旦夕之时,正遇朔州之战败北的绿林好汉前来投奔于他,救了他的性命。”

“王世充还按兵不动吗?”

“仍然按兵不动。这家伙太狡滑,以洛阳需重兵守卫为借口,坐山观虎斗。是了,据报,他多次派人带着重礼到夏王窦建德的防地,看来是想拉拢夏王。夏王心地善良,虽然造反,食君之禄当分君之忧的愚忠根本没有彻底根除,加之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极有可能成为王世充的附庸。”

在李渊看来,窦建德非为帅才,就是拥兵百万,且投入王世充的怀抱,不足为惧,时机一到,歼灭也就是了。他最怕王世充出兵来犯,更怕各路义军联合起来与他为敌。便问:“应当进一步弄清瓦岗军与各路义军的作战意图,到底是想与官兵决战,还是与我为敌。”

亲兵孙义举来报:“大将军,西魏王李密派人下书来了,见还是不见?”

李渊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回答得非常干脆:“见,立即让他前来见我!世民,李密决不会派人来下战书,定是想与咱联合抗敌。我救过他的命……”

“据我所知,李密虽然被瓦岗军立为西魏王,权力却在徐茂公、魏征等绿林好汉手中。徐茂公他们要的是天下,并非感情。”李世民打断李渊的话:“父亲以前不是也这样认为吗?”

李渊言道:“为父是指现在,并非以后。我似乎感觉到机会来了。”

这时,一条粗壮的汉子走了进来。汉子深施一礼,正要说话,李渊喜道:

“啊呀呀,你不是孟乘风吗?咱俩山不转水转,又转到一起了。”

孟乘风面现悲戚之色:“大将军,我好想你哟!龙门血战后,我谢绝了大将军的挽留,投奔瓦岗寨,大将军宽博的胸怀,善良的心地,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并且有一种急于见到大将军的欲望。听说西魏王要给大将军下书,我便主动请求做下书人,为的是见大将军一面。大将军,这是西魏王给你的亲笔书札,请过目。”

李渊接过书札,只见上面写着:

李大将军明鉴:欣闻大将军举义,并连战皆捷,甚为高兴。遥祝捷报如雪,诸事顺畅。今书此札,非为他事,意在联合恩公共同抗击官兵,以立帝业。杨广无道,义军蜂起,惜各自为政,时有相残,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如此下去,何时灭隋?为达旧桃换新符之目的,小弟特约四十八路反王于四明山,以达集中兵力,一举灭隋之目的,结束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局面。昔,黄帝与炎帝结成联盟,击败蚩尤,齐桓公重用管仲,合纵联横,方才有其霸业。以我之见,若想大败昏王杨广,夺取江山,非建立联盟不可。今,杨广仍有人马六十多万,若不结成联盟,各自为战,总有一天会被各个击破,一败涂地,以故定于八月末各路反王在四明山聚会,共商反隋大业。恳请恩公届时参加,不吝赐教。

李渊阅罢信札,漫不经心地问:“孟将军,这书札是西魏王的亲笔吗?”

孟乘风回答:“此札为军师徐茂公拟就,西魏王所抄。徐军师十分厉害,上通天文下懂地理,诗词书画无一不精。西魏王有他这样的军师,又有丞相魏征辅佐,定能大业有成。大将军若与其结成同盟,一可去独立作战之苦,二可成其大业,名扬天下。在下以为,今反王遍地,惟西魏王势力强大,依附西魏王为明智之举。”

“孟将军所言极是,总有一天我会投于西魏王麾下的。我与西魏王为莫逆之交,他会收留我的。”李渊言道:“孟将军定很劳累,就谈到这里吧,明日我亲自为孟将军接风洗尘。世民,你亲自安排孟将军休息。就让孟将军住宿东偏殿吧,那里的条件好一些。”

李世民答应一声,与孟乘风出了永泰殿。李渊望着孟乘风的背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八月中旬的夜不仅美,而且很是凉爽宜人。小秋风真可爱,拂弄着人的皮肤,虽然不如阳春三月的春风柔和,却也让人十分舒服。如同一个荆钗布裙,神志娴静,丰韵犹存的中年妇人。夜很静,渊冲恬淡。月亮清纯,匀称丰满,月光似乎有些淡雅,迷迷离离的,但却没有杂质,透着飘逸与空灵,就像一束幽香袭人的野菊花,一句清秀隽永的诗。偶尔出现星点儿动静,就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李渊推窗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夜色,腹中拟着给李密回札的腹稿,有一种心旷神怡的快感。

安排下孟乘风,李世民悄悄地踅回来。忙碌了一天,他很累,此时却无了睡意,因有些事他弄不明白,要向父亲问个清楚。他喝了口浓茶:“父亲怎的向孟乘风说要投入李密的麾下?是因为咱们的势力不如他大,还是有其他原因?”

李渊关上窗户:“我知道你要向我质疑。兵不厌诈,为父这是用的缓兵之计,以防成众矢之的。李密要与反王们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官兵,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大事,咱们不能逆这潮流而动吧?我一怕官兵重新集结,以重兵击我,又怕各路反王合兵,与我过不去。今,反王们攥成拳头,欲与官兵决战,给咱创造了进军长安的契机,咱们必须稳住各路反王,反之,一旦激怒他们,等待咱们的是迅速灭亡。”

“我明白了。”李世民言道:“给李密的回信如何写?”

李渊回答:“我已基本打好腹稿,说于你听:西魏王明鉴:接贵王书札,阅罢高兴异常,夜不能寐。今饥馑并臻,反王遍地,自相残杀,急需有识之士将其集为一统,共同对敌。渊本想担此重任,惜举义未久,兵马有限,蒲州之役又损失多半,无力支撑统一之局面。况且渊举义太晚,与贵王相比天上地下,人微言轻,既无威又无望,难当大任。贵王志存高远,沧海可填,磊磊落落,日月皎然,且明事理,举大义,苍天可鉴,可歌可泣。天降大任于斯,斯亦不负天命,大业可成。日后匡扶社稷,君临天下者非贵王莫属。世民,这几句如何?”

“入情人理,只是过分美化了李密,贬低了自己。”

“这叫韬光养晦,以此麻痹于他。为父深诸此计,骗过了杨广,方有今日。今再用此计,骗过李密及各路反王,以争取进击长安的时间。不是为父太狂傲,凭李密的本事,给他个皇帝他也坐不了几天,君临天下者非为父莫属。再听下面的:反王们欲集于四明山,共商大计,难能可贵,渊极该参加。然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举义方才数月,又遇兵劫,万事待理,难有闲暇,以故难以亲往,抱歉之至。为表对贵王之忠心,对各路反王之敬佩,特派犬子元霸,骁骑将军董理率两千兵马前往四明山结盟、助阵,望贵王海涵。特献白银一万两,以补军资,亦示渊之诚心。渊以为:军师徐茂公、丞相魏征、飞虎将军秦琼等绿林好汉人品端正,有勇有谋,志如大鹏,可敬可佩,贵王当于以善待。除恩公秦琼,朋友雄信、伯当、映登等人之外,余者渊多不识,心仪已久,只是无缘拜见,憾也。待渊稍有转机、闲暇,即率兵投之、拜之。恳请贵王与众位弟兄理解、谅解。”

李渊说完,陷入了沉思之中,言道:“这个腹稿不尽人意,仅是个框架而已,还要精心修改,使之严密、确切,收到打动李密、徐茂公等人杰,以及诸反王之心,使其不疑、不惑,倾力与官兵决战的目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我以为,一旦众反王与官兵打起来,咱们就立即发兵,西图关中,一时一刻都不能耽搁。兵贵神速,未睹巧之久也。”

“此言不差。太原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你以为派谁留守太原最为合适?”

“大哥李建成尚可。”

“建成懦弱,己无主见,为父以为不可。”

“太原重地,岂能让他人留守?让裴寂裴长史助之,可保万无一失。各路反王与官兵决战打响,双方都无暇顾及太原。隋各郡县之守卫将士,亦不敢离开巢穴。建成与裴长史的主要任务是筹集、运送给养,想无大碍。”

“那就这样定了。”

“刘司马从突厥借来的十万兵马粗犷僄悍,酗酒成风,极难约束。若行以军法,怕其闹事,若任其胡为,更怕失去战斗力,颇为棘手。”

“要恩威并施,切莫动辄军法从事。我了解他们,一旦打起仗来就好了。”

二人几乎谈到平明,方才睡下。次日中午,为孟乘风接风洗尘,下午孟乘风便带上李渊的信札,回河南瓦岗寨去了。临行时李渊告诉他,数日后李元霸与董理便率兵马,携白银奔赴四明山,与各路反王见面,并参加与官兵的决战。孟乘风十分感动,表示一定向西魏王李密及各位反王将李渊不参加会盟的原因交代清楚。龙门城血战后,李渊不仅饶他不死,还高度评价了他的志向,他很受感动,今李渊已经举起义旗,更加看重于他,并给予了热情款待,他还能说什么呢?尽力为李渊做点事也就是了。

瓦岗寨设在河南滑县一带。初时翟让领导农民、渔民起义时,以地名为军名,起义军便称瓦岗军,以抢劫黄河上的过往船只为生。李密在杨玄感造反失败后,向翟让献计献策,要翟让鲜明地打出反抗隋朝暴政的旗号。同时亲自说服附近的多支义军领袖团聚在瓦岗军周围。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一举攻破了要塞金堤关,打下了荥阳和数座县城。炀帝闻报,即旨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率兵马两万前往镇压,中了瓦岗军的埋伏,官兵无一漏网,张须陀也丧了性命,从此军威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