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
47598300000014

第14章 章表

【原文】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①。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故尧咨②四岳,舜命八元,固辞再让之请,俞往钦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③书翰。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思庸④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事斯见矣。周监二代,文理弥盛。再拜稽首,对扬休命,承文受册,敢当丕⑤显。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⑥,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标也。《礼》有《表记》,谓德见于仪。其在器式,揆⑦景曰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注释】

①联事:联合处理国家大事。②咨:商议、询问。③匪假:匪:非。假:借用。④庸:常,常道。⑤丕:大。⑥按劾:检举揭发。⑦揆:调查。

【译文】

朝廷设立官职各司其职,各级官吏共同治理国家大事。天子戴着皇冠管理政事,诸侯佩着玉佩前来朝见。群臣向帝王上奏各种政见,帝王便据以查核大臣们的功绩。相传古代帝尧曾向诸侯们的首领提出询问:帝舜曾任命过八个贤人,于是臣下就会有再三辞让的请求,相应的,帝王就用信任和肯定的话授以重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头的对答,并未通过纸笔写成书面文件。可是,用言辞向帝王陈述的内容,就具有进奏章表的意义了;帝王对臣下功绩的查核,也就是一种授予爵位的仪式了。到商代的太甲登位,大臣伊挚曾写《伊训》来训诫太甲,一直到太甲改正过错而思念常道。从被流放的地方回到毫都,伊挚又作《太甲》三篇来赞美他。用书面文辞来扬善弃恶的工作,就从此开始了。周王朝继承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礼仪更为隆重。臣下对帝王常称:再三叩头、报答任命、敬受册封、敢当重任等,这些内容虽是口讲笔写兼用,但陈辞谢恩之义是明显的。到了战国时期,仍用商、周时的格式,对帝王呈文,都叫“上书”。秦初确定制度,才改“书”为“奏”。汉代规定礼节仪式,便把对帝王的上书分为四种:第一种叫“章”,第二种叫“奏”,第三种叫“表”,第四种叫“议”。“章”用于谢恩,“奏”用于揭发检举,“表”用于陈述请求,“议”用于提出不同的议论。所谓“章”,就是“明”。《诗经》中说,银河“为章于天”,意思就是要文采明显。对于有文采的事物来说,红白交错就是“章”。所谓“表”,就是“表明”。《礼记》中的《表记》,就是君子的品德外现于仪表的意思。对于用作标志之物来说,测量日影的器具就叫“表”。“章”、“表”的名称,就取之于这种含义。

【原文】

按《七略》、《艺文》,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阙①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②而在职司也。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左雄表议,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观伯始谒③陵之章,足见其典文之美焉。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至如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琳、禹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④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挚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逮晋初笔札,则张华为俊。其三让公封,理周辞要,引义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鹪鹩》,莫顾章表。及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庾公之《让中书》,信美于往载。序志联类,有文雅焉。刘琨《劝进》,张骏《自序》,文致耿⑤介⑥,并陈事之美表也。

【注释】

①阙:同“缺”。②故事:以前的事情。③谒:觐见。④赡:富足。⑤耿:光明。⑥介:大。

【译文】

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各地的歌谣也是有闻必录的;章、表、奏、议等治理国事的重要文件,其所以没有被编录进去,是由于奏议的掌管各不相同而且编纂者分工不同的原因。前汉时期的章表,留传下来的很少。到后汉时期,选拔官吏必须考试章表写作。左雄的奏议,成了尚书台的典范;胡广的章奏,被安帝称为“天下第一”:这都是当时杰出的作品。读胡广“谒陵”的章奏,可见他的作品确实是写得很美的。从前晋文公受周襄王册封时,曾三次辞让然后才接受册命,所以汉代末年的让表,也以推让三次为限。曹操曾说:“写让表不需要三次,而且不应该文辞太过浮华。”因此,魏初的章表,大都就事论事,按实而书;按照华丽的要求来看,这个时代的作品是不够美的。至于孔融的《荐祢衡表》,写得意气高昂,文采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情理透彻,文辞流畅:它们虽然在华丽与质朴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优秀的表文。此外,陈琳和阮瑀的章表,在当时很有名气的;对于陈琳的作品,曹丕认为特别矫健,这就是建安文人中较突出的了。曹植的表文,更是独冠群雄。他的作品体制宏富而音律协调,文辞清明而情志显著,随物成巧,变化多趣;如驾千里之马,轻重缓急掌握得恰到好处。到晋初作者的章表,就以张扬华丽较为优秀。他三度辞让被封为壮武郡公的表文,里面所写的道理周详而文辞简要,引申意义,排比事类,都用对偶;人们一般都关注于张华的《鹪鹩赋》,而没有注意到他的章表。又如西晋羊枯的《让开府表》,前代论述已有所称誉;东晋庚亮的《让中书监表》,确实比以往章表写得更华美:他们表述情志,联系事理,都颇为文雅。此外,西晋末年刘琨的《劝进表》、张骏的《请讨石虎李期表》,写得光明正大,这些都是叙述事情优秀的佳作。

【原文】

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国华。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文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贲①,志在典谟;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浅。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侧②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必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子贡云:“心以制之,言以结之”,盖一辞意也。荀卿以为:“观人美辞,丽于黼黻③文章”,亦可以喻于斯乎?

赞曰:敷表降阙,献替黼扆④。言必贞明,义则弘伟。

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斐。

【注释】

①炳贲:炳:明。贲:美。②恻:诚恳。③黼黻:古代礼服上半白半黑的花纹。④展:屏风,这里指帝王。

【译文】

章表的意义,本是用来报答皇恩,颂扬朝廷,表明臣下内心想法的;既对自身有利,也对国家有益。因此,把谢恩的“章”送到朝廷,感化意义应该是很明显的;把陈请的“表”呈上皇宫,文章主干、辞采应该明显。按照“章”、“表”的名称来考察其实质,都是以文采为基础的。所以,“章”的体式明丽,而以《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等为典范,做到精确但要不粗略,明显但不肤浅。“表”的内容丰富,复杂多变,应以雅正的意义增加它的影响力,用清新的文辞使它的华丽显现出来。但真诚的作者文辞由情志驱遣,浮华的作者情志受文辞支配。必须做到繁简得当,华实相称,通畅流利,就符合写章表的法则了。借子贡的话来说,应该用心意来控制言辞,用言辞来表达心意,做到辞意一致。荀况认为,表达善意的话,比辞采华丽的文章还美好。这话也可说明辞意一致的道理。

总之,在朝廷上陈述章表,是为了对帝王劝善规过。因此,言辞必须正确明白,意义应该宏大深远。要严肃恭敬地处理得体,使从头到尾条理清晰。卓越的人物写作章表,一定是文辞优美而富有文采。